手里的《牡丹亭》,是民国廿四年(1935)新文化书社的版本。纸页早已泛黄松软,却依然完整。扉页中夹着一张剪报,刊载有上海纪念汤显祖逝世340周年的文章,俞振飞与言慧珠合演《惊梦》的剧照,算起来也是将近半个世纪的旧闻了。春夜,拥裘卧读,耳边是淅沥雨声。恍觉有一缕超越了身段和台步的意蕴,在曲笛点化的氛围中弥漫,那么凄楚迷离。一个孤独的灵魂独步于幽深的庭园,将清丽的身影投射在萋萋芳草间。
【绕池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杜丽娘,刚满十六岁,聪明而美丽。父母亲特地为她请了一个名叫陈最良的教书匠来作启蒙教师,学习从《诗经》的第一篇《关雎》开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朴实真挚的诗句,竟勾起了从未去过花园的丽娘的惆怅心绪。这位官宦人家的女儿,读《诗经》,唱乐府,然而她不明白,识字恰恰是人生不幸的起点。渴望拓宽视野,使一贯顺从的她产生了小小的叛逆心理。于是随丫环春香走进了花园,从若隐若现的游丝窥见春消息,继而与梦中情人相遇,并与之交欢,开始了生命的历险。
青春的觉醒,是在一年中最美好的春天,一生中最灿烂的年月。汤显祖的文字纤巧至极:“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明明是杜丽娘在照镜子,却说是菱花镜在偷看她,害得她慌忙中把发髻都弄斜了。躲在闺房里打扮,羞涩的她怕人家看见,又很想让人家看见。“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可惜,青春的美丽犹如这三春美景,被关闭在庭园里,无人欣赏。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以庭院春色满园时的环境变化,来衬托丽娘心情的纷繁复杂,写尽“一片断魂心痛”。在浓浓的诗情画意中,气氛的烘托与人物内心活动的探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平凡的景色不再平淡。每一句唱词,都是精美绝伦的诗句,六朝辞赋的华美、五代词的绮丽、元杂剧的本色,汇集其间,自然真切而又含蓄空灵。浓郁的文学色彩,即使在阅读剧本时,也足以让人深深地沉醉其间。
满园春色争华斗艳,丽娘无心赏玩,反而沉浸在许多年拘束生活的愁闷回忆之中。渐渐地,她被撩人欲睡的春天带入了梦乡。梦中,一个不知从哪儿来,手执柳枝的少年书生走到牡丹亭边。没有任何媒介,丽娘与风流潇洒、气度翩翩的美少年,在心灵对流、眉目企盼之间,便达到了精神的默契。
谁知好梦做了没多久,就被到花园来找她的母亲吵醒了。遭到一番训斥后,她满怀幽怨回到闺房,梦中的欢乐和现实的残酷构成鲜明的对比。她背着母亲,再次来到花园,试图寻找梦中的情人。然而梦是寻找不到的,于是她忧思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苦苦请求父母亲将她埋在牡丹亭边。(www.xing528.com)
明刻本《牡丹亭》插图
汤显祖编织的故事是如此巧合:杜丽娘梦见的那个俊美书生,家住广东的柳梦梅,在赴京赶考途中忽然患病,恰好借住在杜家后花园中养病。这时,杜宝夫妻远去扬州赴任,陈最良被留下来看守小姐坟茔。一天,柳梦梅偶然在太湖石边拾到了杜丽娘临死前的自画像,就带回房中悬挂。入夜,杜丽娘的阴魂果然来与柳生幽会,并告诉柳梦梅,只要挖坟开棺,她就可以复生。柳生按照丽娘所说,打开了棺木,杜丽娘果真死而复生。于是两个年轻人由梦中情人变成现实生活中的夫妻,双双逃离南安,去往京城临安。
柳梦梅赶上了科举考试。考试刚完毕,丽娘就催他去扬州找寻父母,哪知到了扬州,他却被身为扬州太守的杜宝当作盗坟贼而吊打。正在此时,朝廷来报柳梦梅高中状元,杜宝也升为宰相。来到京城后,杜宝坚决不肯认女婿,杜丽娘则下定决心嫁柳生,父女之间的冲突闹到皇帝那儿才算得到解决。杜丽娘终于赢得了幸福生活……
《牡丹亭》的情节过于离奇巧合,但自始至终贯串的情与理的冲突,将人征服。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辞》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中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剧作家对杜丽娘的钟爱,完全是到了痴心痴情、废寝忘餐的地步。有一天,家里人忽然发现他不见了,到处寻找。最后发现他睡在庭院里的一堆柴草上,正用衣袖抹着眼泪。人们惊奇地问他为何这样伤心,汤显祖叹息道:“我写到《忆女》一出中春香思念死去多年的小姐的唱段‘赏春香还是旧罗裙’时,心里实在太难受,所以只能躲在这里偷偷哭泣。”
在汤显祖笔下,男女之间那种令人难以启齿的生命冲动,变得十分神圣和纯洁。带着原动力的青春欲望,透现出生命的庄严与美丽,丝毫也没有猥亵和淫秽的成分。从充满了诗意的文字中,我们不能不深切感受到那活生生的朴素而健康的生命之泉,是何等的可爱!杜丽娘以非同凡响的命运和哀怨欲绝的呼声,带来了女性解放的迫切诉求。“恁今春关情似去年”,巨大的情感冲击波,堪付于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