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雨中的情感意象:《拜月亭·走雨》故事介绍

雨中的情感意象:《拜月亭·走雨》故事介绍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拜月亭·走雨》,正是昆曲长演不衰的剧目。《拜月亭》改编自关汉卿的同名杂剧,故事是在蒙古入侵金国的战争背景下展开的。

雨中的情感意象:《拜月亭·走雨》故事介绍

五、雨中的情感意象——《拜月亭·走雨》

白先勇在《我的昆曲之旅》中说:“昆曲是最能表现中国传统美学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一种艺术,能够把歌、舞、诗、戏糅合成那样精致优美的一种表演形式,在别的表演艺术里,我还没有看到过。”

《拜月亭·走雨》,正是昆曲长演不衰的剧目。王瑞兰和她的母亲在风雨中逃难,且行且唱,两人以最简单朴素的舞台艺术形式,表现出了最繁复的情感意象:

【剔银灯】迢迢路,不知是那里;前途去,未审安身在何处。一点点雨间着一行行恓惶泪,一阵阵风对一声声愁和气。云低,天色傍晚,母女命存亡,兀自尚未知。

【摊破地锦花】绣鞋儿分不出帮和底,一步步提。啊呀娘吓,百忙里,褪了跟儿。冒雨荡风,带水拖泥,步难移,全没些气和力。

img5

《绘图精选昆曲大全·拜月亭》插图(www.xing528.com)

舞台上几乎没有道具,且行且唱中,母女俩有一系列的表演动作:冒雨疾行,一边叹息,一边啼哭,恓恓惶惶,惊惊慌慌,在泥泞中走一步,提一次鞋子。母女俩在兵荒马乱中冒着风雨慌忙逃难的情景,十分形象地展现在眼前。

雨,一旦作为意象,就不再是云中降落的液体水滴,而是一种表示特定情绪和意味的艺术符号。凄风苦雨,与主人公的愁苦心境相遇,勾画出悲凉无奈的情景,成为离愁别绪、生存艰难、命途坎坷的象征。“风雨其途”的手法,在戏曲舞台上并不罕见,但《走雨》所渲染的母女在风雨泥泞中相扶相携、相依为命的境况,尤其扣人心弦,不仅为其后的《冒雨》、《走散》作了很好的铺垫,也是王瑞兰爱情生活的写照。雨过天青,阳光灿烂,幸福不正在苦难的尽头频频招手吗?

《拜月亭》改编自关汉卿的同名杂剧,故事是在蒙古入侵金国的战争背景下展开的。当战争逼近中都时,王尚书出使在外,他的妻子女儿仓皇逃离中都,途中母女失散。女儿王瑞兰巧遇走失妹妹的蒋世隆,不得已结伴而行,而蒋世隆的妹妹蒋瑞莲则巧遇王夫人并被认为义女,也结伴同行。瑞兰和世隆一路上历经忧患,扶持相助,慢慢地产生了爱情。他们寄宿客店,后来在客店的一对老夫妇的见证下结为夫妻。王尚书得胜归朝,强烈反对女儿嫁给世隆,不顾世隆生病,强行将瑞兰带走。又在驿站遇到了王夫人和瑞莲,也带她们一起进京。王尚书做了宰相,看中新科状元,欲将女儿嫁给他。义女瑞莲认出,状元恰恰是哥哥蒋世隆。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王瑞兰出身于尚书府第,是战争打破了大家闺秀优裕的生活环境,开始流离失所,经受惨风凄雨的磨难。生活与爱情同时给了她严峻的考验。瑞兰和母亲失散后,不能不接受蒋世隆的保护。她隐瞒身份与蒋世隆同行,甚至抛开了基于封建礼教的种种顾忌,主动提出假扮夫妻,只希望获得平安。然而,人的情感是复杂多变的。当她对蒋世隆从感激渐渐上升为爱慕时,却又故作矜持,不愿轻易接受世隆的求亲。终于,严酷的现实迫使她和封建礼教决裂。在被父亲强行带走后,瑞兰对世隆的执着思念,对与自己命运相似的义妹瑞莲的深切怜惜,对父亲的不满,达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哪怕皇帝颁旨赐婚,仍不肯屈从。

忠贞爱情是最可贵的。在风雨中相互扶持所获得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愈加可贵。

钱静方《小说丛考》说:“《拜月亭》传奇,元进士王实甫著,为南词之冠。时称北西厢,南拜月,二书为一时瑜亮。”南戏在改编王实甫同名杂剧时,吸收他的语言长处,语言质朴明白,又颇有韵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