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旌节的力量——《牧羊记·望乡》
苏武牧羊,历来是民族气节的代名词,作为其象征的是一支旌节。
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以吞食白雪和旌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仍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旌节,在风雨中牧羊。
《望乡》是《牧羊记》中盛演于舞台的折子,主人公苏武、李陵均有动人唱段。民国二十八年(1939)九月,仙霓社在上海大中华演出《望乡》,郑传鉴饰演苏武,声色并佳,激昂慷慨,抒写苏武浩然正气,成为警世之作。时值抗日战争时期,舞台上苏武痛骂李陵的情节,令座中听者为之荡气回肠,击节称快。
苏武在北海边牧羊,思想君亲,极目关山遥远,听说汉将李陵也被胡人捉住,单于准备招他为女婿,不知可有其事?他心想:若是李陵到此,该来看我吧。忽见一簇人马喧闹,果真是李陵来到北海。李陵见了苏武,将自己战败降胡的经过叙说一番。又说朝廷已把他祖坟掘了,满门杀了,因此把孝义忠心一刀断绝。两人来到望乡台。苏武登台,见云山满目,烟树模糊,苏武向南而拜。李陵见机劝苏武降胡,说:“应变随机,乃达人之权度。”苏武回答道:“背义忘恩,实人臣之共耻;去顺效逆,岂义士之所为……我宁甘饿死,绝不贪生!”李陵叹道:哥哥忠洁,“好一似严霜皎月,这等看来,李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不可容也”。苏武对李陵道:“你今后休来看我。”李陵羞惭而去。
扮演苏武的老生,头戴高方巾,飘带打结,口戴黑三,身穿蓝硬褶,罩忠臣衣,腰束黄肚带,蓝彩裤,高底靴,腰挂宝剑,手持一节头旌节。这旌节,不是普普通通的道具,而是信念与精神的象征。
【川拨棹】这离愁怎放宽?我身似秋霜难久延,我的忠心铁石样坚。若要我折节延年,若要我折节延年?罢!我拚一命死在眼前!
(www.xing528.com)
《绘图精选昆曲大全·牧羊记》插图
如此坚贞不屈的形象,何等令人难忘!
苏武被幽禁在地牢里,身心交瘁,疲惫地昏死了过去。难以忍受的饥饿又使他苏醒过来,他将一把雪塞进了嘴里,又抓起旌节上的一撮毡毛,艰难地咽下去。奇迹出现了,几天之后,苏武居然没有冻饿而死。
后来,单于把苏武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只留下几只公羊,让他像无法繁殖的公羊一样衰老、绝后,说等到公羊能够哺乳他才可以回来。苏武拄着旌节,在风雪交加的北海牧羊。他抚摸着它,就像是见到汉王一样。旌节上的毛早已脱落,完成出使匈奴任务的使命感和忠于汉朝的气节,却始终支撑着他的信仰。六年过去了,有一次,单于的弟弟于靬王到北海去打猎,惊奇地发现苏武居然还活着。于靬王被感动了,默默地送来了一些食物和牲畜……
十九年后,因为匈奴发生内乱,匈奴新单于急于向汉朝求和,苏武、常惠等几人历尽磨难,终于回到了汉朝。昔日年轻的苏武,如今胡须头发全都像雪一样白,他的手里却依然拿着那条失去了旌毛的使节,郑重地交给汉昭帝复命。
《牧羊记·望乡》之所以久演不衰,是因为人们从苏武身上看到了支撑中国苍茫历史的脊梁,看到了他的气节中所体现出的人格力量。客观地说,苏武手持旌节,在艰难困苦中牧羊度日,似乎并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但他坚贞不屈的高尚气节,终究令人难忘。一折戏,成了一曲悲壮史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