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大清天国王朝的大门被打开,列强鹰瞵虎视,中华民族从田园牧歌中惊醒,坠入了瓜分豆剖的的屈辱。从末有过的民族屈辱,使中国的知识分子猛醒,他们作为近代中国思想觉醒的先驱,以天下为已任,探索中华民族的出路。他们或成立各种组织探索国家的出路,或发行报刊,撰文议论,呼号奔走,唤醒国人。魏源、黄遵宪、梁启超等是这一觉醒时期的代表人物。1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在《民报》上撰《发刊词》:
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数最良之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使最宜之治法适应于吾群,吾群之进步适应于世界。此先知先觉之天职,而吾《民报》所为作也。抑非常革新之学说,其理想输灌于人心而化为常识,则其去实行也近。[1](www.xing528.com)
近代思想觉醒和革命运动是一种民族自觉的运动,为了实现中国的富强。开明的知识分子纷纷发表文章探索中国富强之策,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兴办实业,加强军事力量,以改变国贫民弱为己任。随着“西学东渐”,西方的各种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传入中国,特别是以话剧为主的欧美戏剧及其理论被介绍到中国。话剧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表演形式及其强烈的时代感,引起了中国戏剧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部分维新派人物又推出了“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口号,企图通过改良诗文、小说、戏曲艺术来唤醒民众,推动政治改革,实现强国之梦。他们提出戏曲只有改革,才能适应现实政治生活的需要。于是相继出现了一批探索戏曲改良的文章。其中以梁启超的《论小说群治之关系》、柳亚子的《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陈佩忍的《论戏剧之有益》及陈独秀的《论戏曲》最有影响。这些知识分子都是从改良和变革社会出发,来阐述戏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意义,指出戏曲应为社会变革和现实人生服务,实现开启民智,富国强兵的目的。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戏曲的出路究竟在何方,戏曲艺术思想逐渐出现了多元并峙的局面。当时的戏曲艺术思想主要有古典戏曲派、旧剧革新派、旧剧改良派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