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乾隆时期的戏曲艺术思想的介绍

乾隆时期的戏曲艺术思想的介绍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乡经济都得到很大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走向稳定繁盛,社会心态趋于平和,人们的娱乐需求上升,代表士大夫审美趣味的昆曲走向衰微,而来自民间地方、体现了新的审美情趣的花部戏则受到社会各阶层普遍的喜爱,逐步形成乾隆时期戏曲舞台上的主力阵容,戏曲艺术成为普遍的文化娱乐活动。

乾隆时期的戏曲艺术思想的介绍

经过清初近一百年的发展,到了乾隆时,清代社会进入了稳定繁荣的发展时期。城乡经济都得到很大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走向稳定繁盛,社会心态趋于平和,人们的娱乐需求上升,代表士大夫审美趣味的昆曲走向衰微,而来自民间地方、体现了新的审美情趣的花部戏则受到社会各阶层普遍的喜爱,逐步形成乾隆时期戏曲舞台上的主力阵容,戏曲艺术成为普遍的文化娱乐活动。戏曲的审美风尚渐渐由激宕慷慨转向平和安宁,以悲剧性为主流转为喜剧性为主流。《缀白裘》十一集序:“诗之为风也,有正有变;史之为体也,有正有逸,戏亦何独不然?然则戏之有弋阳梆子秧腔,即所谓戏中之变,戏中之逸也,亦无不可。”艺术总是在不断适应时代审美趣味的变化中发展的,戏曲艺术的繁荣变化是合乎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的。(www.xing528.com)

随着社会的稳定繁荣,适应新的审美情趣的变化,从清初便已发展的花部地方戏逐渐崛起,赢得城乡广大观众的喜爱,同时由于宫廷贵族的喜爱和提倡,终于在乾隆后期形成燎原之势,占据了舞台演出的主导地位。以四大徽班进京为标志,清中期戏曲出现重大转型,以皮黄腔为代表的花部戏吸收包括昆腔在内的各声腔剧种之优长而成为主要的戏曲艺术样式,演员的舞台表演成为戏曲艺术的中心和主导,地方剧种出现了雨后春笋般的繁荣局面。花部戏的勃兴深刻反映了广大普通民众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需求,戏曲欣赏的主体由士大夫知识分子转向了民间普通大众,戏曲成为集中体现民族艺术精神和内涵、雅俗共赏的大众艺术。清中期的戏曲艺术思想不仅体现在理论形态的著作中,更多地体现在戏曲舞台的创作演出中,基于演出实践和品戏感受的戏曲赏析和评点反映出当时戏曲观念的变化和对戏曲功能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