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初期,由作为金遗民的汉人知识分子构成了仕元儒士集团的主体,他们认为不这样儒道就很难推行,中原文明就有可能断送在这些蒙古游牧贵族手中。代表人物有姚枢(1201—1278)、刘秉忠(1216—1274)和许衡(1209—1281)。姚枢是元初重臣和著名理学家,在姚氏之前,由于南宋和金的长期南北对峙,程朱理学在北方中国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传播。姚枢作为北方中国程朱理学传播的先驱者之一,在“慨然以道为己任”的精神指导下应召出仕,以此作为传播儒道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契机。有元一代,刘秉忠是汉人儒士中享有尊荣和信任的第一人,推行理学,不仅出于他为元廷服务的目的,更是他辅佐忽必烈统一天下的理论根据。刘氏的《木兰花慢》词道:“龙蛇一曲一还伸,未信丧斯文。复上古淳风,先王大典,不贵经纶。天君几时挥手,倒银河、直下洗嚣尘”[60],展现出了强烈的弘扬儒家道统的伟大理念和决心。
至元八年(1271),许衡出任元代首任国子祭酒,他采用了宋代书院化的办学模式,欲“以北方之俗,改用中国之法”,把“以洒扫应对进退为始,精义入神为终”[61]作为元代官学的办学宗旨。期望这样的教育举措既有利于元代社会在战乱的废墟上复兴,也有利于蒙古族在汉地的统治步入法典化、规范化和伦理化,进而促成元代文治朝着不断汉化、封建化的方向发展,也使中华道统不会从根本上消失。(www.xing528.com)
许衡主持国子学的成功和汉人儒士集团的努力,正在为程朱理学在元代的广泛传播奠定基础。理学与佛道(尤其全真教)思想、勾栏文学共处在一个社会文化背景中,构成了元代前期的艺术文化环境。从思想内容上,这一时期的元杂剧仍旧保持了金末元初自由尚已、超越世俗的精神。如《西厢记》大胆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思想,就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正如前辈学者张友鸾在《西厢的批评与考证》一文中指出的:“《西厢》在精神一方所反映的时代色彩,更是明鲜。不过在那当时,金元初入中国,一切俗尚,都有许多转易的地方,元人于男女间事,并不如内地的礼法严重,许多抒情诗,都产生在那一时。像《西厢·酬韵》一折,大胆的写,若不是在那时代,此文也定不能出世。”[62]
从艺术风格上来说,这一时期虽然带有过渡期斑驳陆离的色彩,但已经从整体上趋向雅静,尤其显示出主流文化圈层审美趣味对剧坛的影响。在诗坛宗唐抑宋之风的影响下,追求清正雅丽,重视意兴音调之美,成为长期酝酿而成的美学趣味而以其强大的同化力涵盖到曲学领域。具体表现在元杂剧的创作上,比起前一时期来,元杂剧正在结束“曲之始,只本色一家”[63]的局面,其曲词创作趋向典雅和修饰,思想和情感进一步深刻化和文人化,在题材内容上则有神仙道化剧的勃兴。也正是这种强大的美学趣味,使得马致远在杂剧史上的地位一度高于关汉卿。确切地说,这一时期的元杂剧创作整体开始走向雅化,亦在艺术上达到了自己的巅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