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争先放“开门炮”
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
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还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春节元宝
春节灯笼
初一的早晨,为了开门大吉,人们会先放鞭炮,叫作“开门炮仗”。鞭炮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地瑞气,喜气洋洋。
此外,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思是这一天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因此,这一天是春节庆祝中最隆重的一天。
为了开炮仗,过年前的几天,家里的大人就要从街上买回红红绿绿的鞭炮,摊放在篾扁里晾晒几天,然后用旧的棉袄、棉被裹严实,不让鞭炮受潮。
每年过年,每家都要花不少钱买鞭炮,因为据说谁家的鞭炮声越多越响,就预示着谁家新的一年日子越红火,会行大运。
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起床了,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放“开门炮”,梆敲三更,响炮连天,这意味着开门大吉,也宣告新年开始。
到处一片鞭炮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大家都用鞭炮迎接新春,看谁家的响声大,响的时间长,看谁家的礼花品种多。各式各样的鞭炮、礼花把夜空映得五彩缤纷,预祝新年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打“开门炮”也有惯例,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鞭炮于门口。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鞭炮,手腕那么粗的大鞭炮只放3发,但要“带四放三”,留一个做“备炮”。
全家老小团聚在门前大场上,满怀着兴奋和喜悦,一边相互祝福,一边家中男主人看着把鞭炮摆成吉祥图案,然后小心翼翼地点上引信,随着“嗤”地一溜火花,“噼里啪啦”的小鞭炮满地欢跳,硕大的炮仗满载着人们的祝福和希望,“通”地冲向蓝天,又“啪”地撒下一片繁花。
“开门炮”放得越高越响越好,要求3发都响,声音洪亮清脆,最为吉祥。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
据说放“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当年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农民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放开门炮时,还口中念道:
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
新年的第一天,人们还会早早地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互相拜年。(www.xing528.com)
拜年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通常,正月初一的拜年是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之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幼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则以点心、糖食、红包热情款待。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头;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
清代儿童拜年蜡像
拜年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拜年是尊老敬贤的传统习俗,这种传统在我国陕北一直流传着。
在大年初一早上,拜毕天地、财神、庙神、祖宗,则要向长者拜年。之后是儿孙辈登门给祖父母、父母拜年。
拜过年,儿孙们坐在炕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早已准备好的瓜子、花生、糖果、油炸糕、酸枣等食品端出来,让晚辈们品尝,并给孩子们一些钱币,这些钱币是“压岁钱”,也是“赐福钱”。
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接过长辈的钱,欢欢喜喜地吃着糖果、瓜子、油炸之类,长辈们看着晚辈生龙活虎的情态,也欢乐无比。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 “四季如意” “新年快乐”等吉祥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新年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
开门喜,出门喜,处处欢喜。吃过饭后,村人互相见面,也要拜年问好。拜年的方法是辈分小者、年龄小者向长辈、长者作揖,祝其康健;长辈、长者也回敬一揖,并致以问候。
随着时代变迁,拜年的习俗也日趋简单了。孩子们给祖父母、父母拜年时尚有叩头作揖的,给邻居拜年就不必拘泥了。村人邻居相见,也不说康健、长寿之类的问候语,而改为“新年好!”“过年好!”等时新语言。
语言虽然变了,但是祝福的心情没有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多种多样新的拜年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