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其他地区的除夕风俗介绍

我国其他地区的除夕风俗介绍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其他地区的除夕风俗在我国的山西地区,几乎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味最浓厚的要数除夕之夜了。在晋西吕梁山区,还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在河北地区,除夕风俗也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古赵国京都邯郸,在除夕欢庆活动中,流传着“扔愁帽”这一奇异的风俗。赵国军民坚守阵地,英勇抵抗,给秦军以重大创伤。除了前面这些地区各地不同的过年习俗之外,在我国台湾也有与众不同的除夕习俗。

我国其他地区的除夕风俗介绍

我国其他地区的除夕风俗

在我国的山西地区,几乎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味最浓厚的要数除夕之夜了。

在过去,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腊月二十三祭灶王,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从这天开始,随着除夕的临近,年事的准备工作达到高潮。在过去,太原还有一段民谣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赶做活,

二十七去赶集,

二十八糊贴扎,

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儿包饺子。

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在除夕前几天,人们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至三十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熬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祭祖,然后全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予晚辈压岁钱,以取吉利

在山西晋阳一带,除夕还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

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当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 。 “旺草”和“柏叶”则象征“百年兴旺”。

山西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逢除夕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

等到午夜时,鞭炮齐鸣,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围成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

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察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燃得旺,谁家的旺气也大。

春节挂件

后来,生旺火的风俗习惯,在大同又有发展。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

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山西怀仁地区的旺火为最。

在晋西吕梁山区,还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

上坟的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前,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这一习俗,寄托了人们对亡故亲人无尽的哀思。

陕北地区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这里的百姓最注重的是春节。

每年一进入腊月,陕北的人们就忙起来了。过年全家老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再穷的人家,每人也要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拆洗得干干净净。

在陕北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秆,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辟邪祝福的吉祥物。

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 每年增加一个,一直至12岁为止。

除夕要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

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办法。

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面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

除夕之夜,陕西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饭菜,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

有些老人彻夜不睡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瞭望,这叫“品天”。据老人说,从早晨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

正月初一,天刚蒙蒙亮,人们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

孩子们则跑出去拜年。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www.xing528.com)

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

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男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体现了我国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喜庆、最令人向往的传统节日。在河北地区,除夕风俗也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

赵国京都邯郸,在除夕欢庆活动中,流传着“扔愁帽”这一奇异的风俗。

扔愁帽都是在除夕夜深人静之时进行。

各家各户的大人、孩子,在临睡前,都把头上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

第二天打扫街道时,再把它们清扫到墙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灵火”时烧掉。老人说,这样做可以扔掉一年的旧愁,迎来一年的新喜。

相传,这一习俗源自战国末年。秦始皇打败齐、楚等国,派大将章邯出兵赵国。赵国军民坚守阵地,英勇抵抗,给秦军以重大创伤。

秦将章邯大怒,攻破赵国都城邯郸后,对这一地方,人不分老幼妇孺,房不分官商民贾,大肆烧杀掳掠。赵国人为了逃避秦军的杀戮,士人摘掉士巾,商人扔掉商帽,背井离乡,四出逃亡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便规定了统一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赵国人不忘亡国的奇耻大辱,每当夜深人静,就纷纷把秦王规定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统统扔到了大街上。但是,那时的邯郸已在秦的统治之下,很多人又因此横遭杀戮。

春节挂件

从此,赵国人对秦王更加怨恨。他们为了避免无辜的死亡,就在每年除夕之夜,以新换旧为名,把头上的帽子偷偷扔到大街上,说是驱赶一年的晦气,扔旧愁、迎新喜。官府也就无可奈何了。

久习成俗,后来,秦国虽已灭亡,邯郸人并没改变习惯,把它作为一种地方风俗,称之为扔愁帽,流传至今。不过,现代人扔帽已没有了当年的忧愁,而是把它当作一件应景的乐事而已。

除了前面这些地区各地不同的过年习俗之外,在我国台湾也有与众不同的除夕习俗。

在除夕这天一大早,台湾人民家家户户都准备除旧布新,在家中内外重要部位张贴春联、春字,台湾民间俗称“辉春”。

大家庆新春场景

除夕下午的祭拜,俗称辞年或辞岁,是为了感谢这一年来神明及祖先的保佑,祈求来年继续赐福。

全家老小都要穿戴整齐,在厅堂的神明及祖先的牌位桌前陈列牺醴供品。较讲究的家庭,还在神案上“叠柑塔”。

祭品中一定少不了年糕,台湾人称之为“年粿”,它是用石磨研碎的糯米,再添加各种调味品久蒸而成的。年粿有甜粿、发粿、菜头粿之分。

台湾乡下有俗谚:甜粿过年,发粿赚钱,菜头粿吃应时。有的还在发粿和米饭上插上红纸做的“饭春花”,因“春”字的闽南语谐音“剩”,取年年有余之意。

辞岁之后,就该吃年夜饭了,台湾称“围炉”。以前是在桌子底下放炭炉,后来则以火锅取代。一家人热乎乎地围坐一桌共餐,其乐融融。

在年夜饭中,除了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虾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全鸡,全鸡在闽南语发音中同“全家”。

此外还有几道菜不可少,如芥菜,叫“长年菜”,吃时要一根一根先头后尾,不能横食,也不能嚼断而食,象征绵延不断;韭菜,取其与“久”谐音,象征长寿萝卜,闽南话称它为“菜头”,表示“好彩头”,即吉兆。

桌上的菜,每人都要下筷吃一口,象征齐全。即使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及孩子,也要喝上一点点酒,因“酒”与“久”同音。一家人齐聚一堂,把酒言欢,畅叙亲情,人们期待的早已不是桌上有多么丰盛的菜肴,而是一家人团聚亲热的温馨气氛。

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们就会给子孙们压岁钱。压岁钱用红纸包着,也称红包。台湾的习惯是,只要没结婚,即便已年过30岁,都可以名正言顺地从父母、兄嫂手里拿红包。红包内的金额必须是偶数,忌讳奇数,取吉利之意。

与大陆各地习俗一样,台湾人民也是守岁到午夜,随后便纷纷跑到街上燃鞭炮烟花。台湾的宗教信仰浓厚,新春期间民众常去庙宇进香祈福。许多民众自除夕夜开始,便前往崇敬的庙宇上香膜拜。

有些庙宇会在除夕夜先将庙门关闭,并将神明的主炉以红纸封起来,直到事先向神明请示的子时吉刻届临,才将庙门打开。

此时,早就持香挤在门外的虔诚信众,蜂拥向前争着插上第一炷香,此称“抢头香”。据说抢到头香的信众会受到神明的特别庇佑,获得好运。

民间还盛行于新春期间到寺庙点灯祈福,点灯类别有平安灯、光明灯、元辰灯、财利灯、文昌灯等。佛教以灯比喻光明与智慧,如信众能燃灯供佛,就能身体健康、事业成功。

台湾的高山族人在除夕的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作围炉。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

岁时节俗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随着台湾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习俗也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两岸春节习俗却充分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