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华东地区的除夕风俗别具一格,广东、海南等华南地区的除夕风俗也有各自的特点。
在广东地区过除夕时,过去有孩童除夕“卖懒”的习俗。
传说,王母娘娘发现果园中的蟠桃树上长着一条大懒虫。这条大懒虫春天吃花叶,秋天吃花果,冬天就钻到树上冬眠。
王母娘娘塑像
王母娘娘派大神守住这棵树,不准懒虫钻到里面。可大懒 虫懒性不改,王母娘娘大怒,下令将大懒虫打落尘世。
懒虫下凡到广州西关后,他发现有个小孩子也和他一样懒,于是就钻到了他的鼻子里,变成了人人讨厌的鼻涕虫。从此,小孩子天天早上睡懒觉,不愿起床上学。
为了除掉大懒虫,孩子们约好,在除夕吃完团圆饭后,衣袋里装个红鸡蛋,点上灯笼、火把,汇集到街上去逛花市。沿街卖懒:
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儿晚,你懒我不懒。
喊完回到家中,把红鸡蛋分给长辈吃。春节后孩子们就可以精神焕发地上学去了。
这是借传说鼓励孩童养成早起好学的习惯,也算是欢度除夕的习俗之一。
在湛江,农村人家过春节从准备到结束,一般需一个月的时间。农历腊月中旬开始做准备,内容包括整修房子、购置家具、添换新衣裳、采办各类年货等。
年二十九或三十最热闹的场面是宰猪、捉塘鱼、赶年晚圩,此时男女老少齐出动。傍晚家家户户贴“年红”,既有新年画,也有传统的门神,对联大多与福财之类有关。
团圆饭后则是分压岁钱。正子时,家家户户鞭炮齐鸣,辞旧迎新。
除夕前,潮汕人忙碌着张罗备办各式年货,如买鸡、鹅、鸭、鱼、肉,添置新衣裳,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橘、青橄榄等水果,作为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
除夕前一两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果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日,外出的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
除夕之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长辈分发压岁钱。这天晚上,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添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www.xing528.com)
除夕前,鹤山城乡人皆到花市购买各种花果,有应时的桃花、梅花、菊花、鸡冠花、茶花、吊钟花等,也有金橘、四季橘、朱砂橘等。人们购买了花果,回到家里摆设点缀,以增添新春气氛。
鹤山人习惯把春联叫作“挥春”。在除夕,家家户户把神祇及门联换上新的。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大街上摆满了写、卖挥春的挡口。
挥春用红纸书写,内容包括祖先神祇、春联、横额、单语。横额又叫“横幅”“横头”。单语大多写上“新春大吉”“万事胜意”“出入平安”等吉利句子。鹤山最流行的对联是: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
压岁、封利是也是鹤山的民间习俗。在除夕,鹤山民间有压岁的习俗。在食用方面,米缸要装满米,水缸要装满水。米缸、水缸头要压放着生菜、生蒜、香芹、茨菇、橘子等;米缸内放着煮熟的鲤鱼、生鸡,即雄鸡、猪胰,即俗称猪横俐、腊肠、腊肉、腊鸭等食品,皆取其丁财贵寿、横财顺利好生理的意头,作为新年的压宝。
利是,是古代压岁钱的沿革。大人们于除夕把利是封好,即用红纸或利是封包钞票,在除夕发给孩子们,即谓“压岁利是”。钞票数目没有统一规定,统称“发财利是”。在鹤山,小孩向大人讨利是叫“逗利是”。
我国海南地区一直保持着古老的生活习惯与风俗。在除夕前,海南的客家人就在为过年而忙碌:清扫卫生、办年货、腌制腊肠。
其中,守年的年糕是客家人过年所必备的,一般在除夕前几天就蒸好,并贴上一小方红纸,摆在客厅里直到过完元宵节,然后切开来分送给亲戚朋友们享用。客家人用米粉和红糖糅合后蒸制的年糕为大圆饼状,宛如一个小汽车轮胎般大小。
除夕这天上午,客家人的主要事情是“上红”,即贴春联和红纸、门神,一般由男人们赶在中午前完成,主妇们则忙着准备年饭。
中午过后,男人们用热水沐浴,穿新衣新鞋戴新帽,到祖公祠堂烧香拜谢祖公。
年饭从16时许一直吃至20时,之后,长辈向小孩子和未婚青年发放红包。全家人要聚在一块喝茶聊天守岁,一直守到午夜零时燃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除夕晚上,男女老少还必须洗澡,之后,人们还要换上新衣服,即为送旧迎新。
在旧时,海南人平常还要攒下煤油,从三十晚上开始,室室点灯,家室有灯,夜以继日,一连数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罢。俗称“发灯”,取“添丁发财”之意。
在海南的一些地方,初一早上起床时间,也由村子里年长的长辈按时辰规定,上午8时前要吃完早饭。当天一般在自己家待着,初二、初三则到本家串门,那几天都不准炒、煎,一直至初三才可以。
初三也叫“炒考”,即将大年三十特意多煮的干饭、吃的鸡、鸭头脚用油爆锅炒一炒再吃,以示去年有东西余至今年。大年初四至十四这段时间,则是到亲戚朋友家拜年的日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