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

农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改善。与此同时,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等消费支出不断增长。对于农民而言,吃是生活最重要的部分。主食消费量不断下降,农民的“饭量”越来越小;副食品的消费量节节攀升,吃得越来越好。“米袋子”和“菜篮子”共同构成农民吃的全部。实地调研的结果也显示出近年来农村居民的“菜篮子”极大地丰富。

农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民的消费水平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改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如今那些五六十岁的农民进入学校后老师讲述“共产主义理想”时教给他们的梦想。几十年匆匆逝去,这些梦想早就成为了现实,农民在穿衣、饮食、住房、出行、家庭用品等日常消费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农村人,通讯联系有新款手机,出门有摩托车出租车,许多人还坐上了私家车。以前在电视里看到的小洋楼、小汽车再也不是农村人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从统计数据来说,1952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只有62元,2012年达到5908元,名义增长90多倍。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农民生活普遍比较贫困,恩格尔系数高达70%。80年代开始,随着包产到户广泛开展,我国农民一举跨越了温饱线,恩格尔系数降到60%。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随着包括农业税取消等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生活继续改善,恩格尔系数下降至50%,达到了小康线。2012年,恩格尔系数下降到历史性的39.3%。与此同时,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等消费支出不断增长。

1.吃的越来越好

“为什么我们粮食实现了历史性的‘十连增’,而玉米大豆等粮食进口还在增加?主要原因就是消费的持续、刚性增长。特别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后,食用油肉蛋奶消费大幅增长,直接导致了玉米等饲料用粮的需求大幅增长,带动了大豆的大量进口。改革开放之初是8亿人,当时人均消费食用油只有2公斤,现在我们13.5亿人口人均消费19公斤——现在无论在家里烧菜,还是在饭店里吃菜,连青菜盘子里都是油汪汪的,改革开放之前看不到多少油腥,那盘子蹭得光光的,你上哪儿找地沟油去,现在地沟里都是油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对于农民而言,吃是生活最重要的部分。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带动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改善,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丰盛,花样越来越多。主食消费量不断下降,农民的“饭量”越来越小;副食品的消费量节节攀升,吃得越来越好。农民的食品消费已经摆脱了过去以粮食为主的粗放消费方式,逐渐向讲究营养、风味、绿色等集约消费方式转变。

说起吃,陕西洛南县景村镇的李大伯感慨万千,着实有种忆苦思甜的味道,“从最初的‘没得吃、吃不饱’,到后来的‘吃得好’,再到现在的‘挑着吃,选着吃’,讲究食品的营养搭配。”

“米袋子”和“菜篮子”共同构成农民吃的全部。有调研结果显示,30年前,大部分农村都以玉米、红薯高粱小米、野菜、麦糊等粗粮作为家庭主食消费的主体,改革之后,绝大多数农村都以大米、白面等细粮作为主食。从一天吃饭的次数而言,30年前只有73%的农村一天能吃上3顿饭,30年后这一比例上升至87%,在考虑生活习惯的条件下,有饭可吃恐怕是这一比例变化的重要原因。

同样地,再看农民“菜篮子”的变化。从蔬菜生产上看,受大棚技术、南菜北运等带动,我国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据农业部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2.79亿亩,产量5.99亿吨,人均占有量450多千克。蔬菜生产不仅满足了国内消费,而且扩大了出口,蔬菜出口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实地调研的结果也显示出近年来农村居民的“菜篮子”极大地丰富。30年前,几乎所有农村的居民都是以吃素菜为主,而那时以素菜消费为主则是无奈之举。这些素菜主要是白菜土豆萝卜和野菜,它们“装满”了农民的“菜篮子”。而如今,农村居民的“菜篮子”以荤素搭配作为主要的食物消费方式了,不仅蔬菜种类繁多,包括各类时令青菜、西红柿、豆角、茄子、黄瓜、辣椒等,而且各类肉产品也极大丰富,鸡、鸭、鱼,猪、牛、羊肉还有各类海鲜产品都不再是逢年过节的奢侈品,转而成为日常餐桌上的必需品了。有些农村居民甚至回答“想吃啥都行”、“啥新鲜就吃啥”。

2012年,有记者到河南、河北等地采访,和多位农民聊起“吃”的事。一位农民大叔的话很有意思,他说:“以前我特别能吃辣,吃一个馒头能嚼几个小红辣椒,觉得很过瘾。这几年,对辣椒、大蒜什么的越巨变之十:我们走在“小康—富裕”的大道上来越承受不住,舌头变得越来越娇气了。”

周围的几个农民也纷纷笑着附和。其实,大叔不必怪舌头,舌头变娇气的原因就在他家的饭碗里。

首先,吃的饭菜种类多了。以前,在河南、河北等地农村餐桌上的食物比较简单,经常是:早餐,稀饭馒头;午餐,馒头或面条加炒菜;晚餐,稀饭馒头或热汤面。这些年,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蛋禽奶等食品大量出现在农民的餐桌上,农民碗里的花样变多了,碗里的内容也经历着由硬到软、由粗到精、再由精到粗的变化。

第二,就餐的速度更慢了。以前农民的一顿饭经常是速战速决,或站或蹲,几分钟内解决问题者大有人在。现在不少农民住进了楼房或搬进了新房,吃饭细嚼慢咽渐成习惯。

第三,饮食观念开始变了。辣椒、自家腌制的咸菜、大蒜等口味重、刺激性强的食品,曾是农家餐桌上的常见菜肴。现在人们的饮食观念变了,健康、新鲜的食物越来越受欢迎,那些腌制的、辛辣的食品正被新鲜的蔬菜瓜果等替代。吃辣椒的次数少了,偶尔吃一次就觉得辣得受不了。

舌头娇气的何止是河南的这位大叔。当生活越来越富足,追求健康、新鲜、科学的饮食理念正在进入千家万户,也折射出农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2.穿的越来越俏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许多农民对以前生活的记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农村居民衣着消费从过去低档、耐用型向高档、时髦转变,一季多衣、一人多款,成衣化、多样化、时装化已成为农村衣着消费的主流。


“大家的日子都过好了,一看衣服,二看脸膛,三看住房,四看银行。你这人怎么样,首先看穿衣服打扮,特别是现在的大姑娘、小媳妇,最注重衣装。”江苏宿迁农民张振刚说。昔日无暇讲究穿戴的普通农民,如今越来越注重穿着的款式、花色、质量,穿得越来越“俏”了。

曾几何时,农民打赤脚、穿草鞋去劳动是常事,解放鞋是最好的鞋了。平常穿的是打补丁的衣服,好一点的衣服要逢年过节、出门做客等重要场合才穿。从穿着上看,你一眼就可以看出哪是农村人哪是城市人,直到八九十年代,衣着如何还是区别农村人与城市人的重要标准。

但是现在农村人的穿着已大有改观,已由穿暖向穿好转变,至于那些穿着时尚、打扮漂亮的农村姑娘、小伙子与城市人已无二致。

这正如湖南桂阳县荷叶镇中学教师陈东凤所说:“现在条件好的农村,姑娘穿着打扮与城市姑娘不相上下,条件差的农村,姑娘在外打工挣了钱,也会给自己买几套时尚的衣服,现在从穿着打扮上看,很难分出哪是农村姑娘哪是城市姑娘。”

在选购衣服时,云南宣威市格宜镇做了6年服装生意的柴正左感受着农民消费习惯的变化,“以前顾客买衣服是先看价钱,再看质量;现在顾客是先看款式,再看质量,最后谈价钱。”

总的说来,如今农民的穿着消费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衣着的消费数量不断上升。以南京为例,2012年,南京农民人均衣着消费829元,增长8.8%。其中,服装支出占71.7%,鞋类支出占23.0%。首饰化妆品及美容美发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了34.2%、23.7%和22.1%。农民对服装需求的增长,主要表现在服装的季节性有了明显的区分,春、夏、秋、冬,衣着与季节紧密对应,再就是款式花色品种增多,一年四季有区别,不同季节的不同时段有区别,甚至一天之中也会出现变换。

二是衣着的更新周期加快。钱袋子鼓起来了,农民自然就敢大胆消费,服装的更换频率大大加快。安徽合肥烟墩镇农民季雪梅道出了自己消费心理的变化:“以前进城,总是攥紧口袋,现在看到喜欢的、令自己眼前一亮的衣服就买,进商场也不用担心看上的衣服买不起。”很多农民的衣柜里塞满了衣服,但仍然在不断地添置新衣。

三是衣着更加追求时尚和个性。随着农民个性化意识的提高,不同年龄和不同性格的人在着装上也逐渐体现出不同的特色,他们不再盲目热衷某个款式,对于各种流行潮流,不再像以往那样盲从和追捧,更多的人开始注重能够体现自我魅力和风格的服装。尤其是年轻人,更善于接受新事物,他们个性张扬,乐于大胆尝试。

3.住的越来越敞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拥有一套坚固、宽敞、明亮的住房一直是我国广大农民的愿望。从70年代“干打垒”,80年代砖瓦房,90年代混凝土,进入新世纪建设新农村,不仅大部分农民住上了楼房,而且有些农民开始住别墅

有记者采访了台州市屿头乡上凤村,试图通过对这一普通村的走访,来展现广大农民住房的变迁。

“这是农民住的房子吗?”当外乡人看到上凤村那一幢幢整齐漂亮的别墅式住宅时,也许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时,村民会高兴地告诉你:“不错,这就是我们的新房子,我们期盼已久的家。”从破旧的瓦房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这是上凤村834位村民的愿望,如今,他们的愿望实现了。

“一直以来,种出口感香甜的枇杷是上凤人引以自豪的事,如今,让上凤人值得骄傲的,还有住房。”

虽然搬进新房已经一年之久,但是村民黄福荣的喜悦之情依然溢于言表。在与记者的交谈中,他心里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从日常起居的芝麻绿豆小事,到去年儿子娶媳妇的大喜事,只要是跟新房子有关的,他都能如数家珍般一一罗列出来。

看到丈夫在记者面前如此“滔滔不绝”,一旁的妻子不由地插话:“他这人就这样,平时话不多,但每次说到自家的新房子,他就特别能‘唠叨’,也不知道人家爱不爱听。”

妻子的“提醒”似乎并没有让黄福荣的“喜悦之举”有所“收敛”,他告诉记者:“在我们村,我家里的条件算不上好,要是换做其他条件好点的村民,光说新房子的装修这件事就能讲上好半天。”说完这话,老黄笑了,他妻子也笑了。

058

图10-8:华西村农民住上第五代欧式别墅(图片来源于新浪网,严汉文摄。)


显然,这是一位普通农民搬进新房,亲身感受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后,发自内心的最为朴实的感慨。此时此刻,一边看着自家崭新的房子,一边接受记者的采访,对黄福荣来说,只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拉家常,然而,回到几年前,黄福荣似乎没有这样一种“心情”与外人分享内心的喜悦。

乱石堆积成的墙面、破碎瓦片和稻草盖的屋顶、报纸糊的窗门……

在农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房子大多是这样的“特殊”结构,农村人喜欢称它们为“土窝”。在黄福荣印象中,他家最早的房子就是这种“土窝”结构,遇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情景对黄福荣一家人来说习以为常。后来,随着农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黄福荣家的房子几乎每年都要进行好几次如房梁加固、墙体粉刷这类的“室内装修”。“房子虽然夏不挡雨、冬不御寒,但再怎么差,总比没地方住好。”黄福荣说。

房子再怎么“装修”,总体构造始终是土墙面和木房梁,在台风面前,“土窝”就更显得“飘摇”。2004年的云娜台风,让黄福荣第一次亲身体会到自然灾害的强大威力,也激发出他内心“住上钢筋水泥房”的强烈愿望。

如今,他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用黄福荣的话说,以前村里来客人,村民总喜欢向他们炫耀当地种的枇杷。现在,最让村民们值得骄傲的,还有村里的房子。

“住老房子的那段日子,村民们除了干活,跑得最多的是银行。搬进新房后,更多的人喜欢跑装潢市场。”

几年前,上凤村的村民几乎都有这样一种“癖好”:只要干活一赚到钱,不管手里有面值多大的纸币,第一个想去的地方就是银行,因为放在家里,着实让人“担心”。难道是村里的治安不好?其实不然,村民怕的不是小偷,而是家里的老鼠

“以前,住房条件差,卫生状况不尽人意,家里老鼠很多,往自家放东西,就怕被老鼠咬。尤其是钱,好多村民平时干活忙,没时间去银行,就把钱存放在家里,结果辛辛苦苦赚来的钱都被老鼠咬了,让人心疼。之后,村民都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一赚到钱,不管面值多大,都会抽出时间存到银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搬进新房后,仍有不少村民依然有着这种特殊“癖好”,然而更多的人不会刻意地抽时间去存钱。因为,住进新房后,老鼠早已不见踪影,往家里放些日常开支所需的散钱,他们放心。

在谈到黄福荣新房装修这一话题时,记者用“挑剔”这个词汇来形容眼前这位普通的农民。

“你看,这两块玻璃,我跑了路桥等很多地方都没有,后来还是我特地从广州订购的。”指着阳台栏杆上的两块崭新的玻璃,老黄有些“沾沾自喜”,他说:“买这两块玻璃的时候,家里人很不理解,认为没有必要。但是我觉得,在我们农村,不期望家里装修得多么豪华,但毕竟是自己的新房子,总想有些装饰跟别人的不一样,很有必要。”说完,老黄开心地笑了。

在上凤村,记者看到,仍有不少村民忙着对新房进行装修。现在只要一有空,他们都会去装潢市场挑选材料,毕竟,对村民们来说,现在没有比搬进新房更让他们开心的事。(www.xing528.com)

4.出行越来越方便

平坦洁净的高标准水泥路、整齐的行道树路灯、错落有致的垃圾箱、平整规范的排水沟,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的冬青绿意盎然……这是典型的新农村景象。十七大以来,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国家不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交通状况。

“国家政策好,村上修了水泥路,通到了各家各户,我们以后再也不用下雨走泥路了。”说起村道的变迁,陕西洛南县景村镇村民刘大爷话多了起来。

“过去,我们农村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人难走车难行,有皮鞋也不敢穿。农用物资难以购进,农副产品难以出售。而今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班车通到了村头,菜不但好卖了,还能卖上好价钱,就连村里小伙子媳妇也好说了……”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修好道路对振兴一方经济是多么的重要。走近山东高密市的各个乡镇,第一印象就是路好。沿着柏城镇的村路穿行,可以看见村路成网,大街小巷全部水泥硬化,村与村,镇与镇之间网络连接,没有“断头路”,非常通畅。柏城镇水利站苑站长底气十足地说:“路是咱村里的脸面,我们这里无论哪个村的路都一样好!”①高密市夏庄镇是蔬菜大镇,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蔬菜大棚。过去由于道路条件差,背扛肩挑累人不说,赶上阴雨天车进不来,有些菜就烂在了棚里。经过村路网络化建设,外地客商收购蔬菜的货车可以直接开进地头,不少农民还沿农村公路建起了恒温保鲜库,储存收购新鲜蔬菜和水果,反季节销售。该镇郭家官庄村的郭新华对此深有感触:“早上5点摘的菜不到晌午就能送进大超市,路修好了,太方便了。”

059

图10-9:高密市的农村道路(来源于高密新闻网www.gaominews.com)

路通了,孩子上下学路上更方便安全了。伴随着修路而来的,还有城市文明的新风气。“以前路不好,村里人也不讲究,牛粪、垃圾到处都是。如今这路直通城里,村民走进了城市,也学了城里人爱干净,家家户户把柴草收拾得很干净,不能随地乱扔垃圾。”村支书说道。

除了整洁通畅的道路,农民的交通工具也在不断地提档升级,从而使出行越来越便利。

2011年新年一大早,山东胶州市里岔镇王家乔村农民赵中喜家中放起了鞭炮,引得左邻右舍纷纷前来观望,原来是院子里多了一辆崭新的小汽车。赵中喜高兴地说:“以前出门有个自行车、电动车当代步工具就行。如今口袋里有了钱,就想换上小汽车,出门走亲访友、进城办事方便多啦。”

李哥庄镇毛家庄村农民苟博书与赵中喜不同,他花10多万元买了一辆现代轿车为的是赚更多的钱。李哥庄镇有很多韩资企业,常年需要租用车辆。苟博书就是给这些企业开出租车的司机之一,平时工作时他随叫随到,闲暇时间他就做些自己的事情,一年下来收入能达8万元。“多亏了镇里招商引来这么多企业,俺很知足干这行。”苟博书笑着说。

在胶州,像苟博书这样的农民不在少数。魏家屯村农民魏港从前一直在自家的平房里加工工艺品,随着加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他的代步工具从摩托车换成面包车,又从面包车换成了中档轿车。谈起今年的打算,魏港告诉记者,为了方便业务今年还要再购买一辆高档商务轿车,“我要到偏远地区建立加工点,把业务扩大”。

5.用的越来越高档

近年来,由于“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的实施,农民家庭拥有的现代化耐用消费品不断增多,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和移动电话逐渐成为农民生活必需品,抽油烟机、热水器、微波炉等家电在农村普及率迅速提高,家用计算机、家用汽车等新型耐用消费品正悄然进入寻常百姓家。农村耐用消费品迅速普及,农民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与现代化。

2012年,平均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洗衣机86台、电冰箱95台、空调52台、微波炉8台、热水器31台、家用计算机5台。

以云南省为例,自2009年启动“两下乡”以来,真正使“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经济得发展”。4年间,全省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769.48万台,汽车、摩托车下乡产品272.2万辆,共拉动农村家电、汽车、摩托车消费402.7亿元。全省累计兑现“两下乡”财政补贴资金45.5亿元,其中家电下乡财政补贴21.74亿元,汽车、摩托车下乡财政补贴23.71亿元。

为了了解“家电下乡”政策推出以来,作为第一受益人——农民是如何看待这个政策的,2013年国庆期间,有记者走访了山东莱芜市部分农村,听到了一串串赞美家电下乡政策的声音。

方下镇方北村的村民李天水于2008年花2010元买了一台海尔冰箱。

他去领政府补贴的261.3元钱时,才知道自己成了本村2008年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的第一位受惠人。见到记者时,李天水乐呵呵地打开冰箱给记者看,里面放着煎饼、鸡蛋、大葱和牛肉。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家电下乡给我们送来了实惠。”

在离方北村不远的沈家岭村,经济较为富裕,几乎家家户户都享受了家电下乡的实惠。村民刘忠臣2010年9月花2638元买回了一台平板彩电。他告诉记者:“按照镇里发的家电下乡‘明白纸’,我拿着户口本、身份证和发票,去镇财政所办完手续,一个多星期就领回了补贴。”

采访时,记者在一个家电专卖店遇到了乔义村村民李俊荣,便聊了起来。32岁的李俊荣就在离专卖店不到500米的造纸厂上班,年收入大约几万元。他告诉记者:“家电下乡时我就把家里的电器都更新了一下,农民买家电,政府发补贴,这样的大好事不能错过。现在我还想换台更大点的平板电视,但是下乡政策已经没有了,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

家电下乡之所以受到农村消费者的欢迎,一是应时家电受青睐,夏季空调、冬季冰箱(冰柜)畅销农村市场。二是政策透明,消费者放心。

据了解,莱芜市多次进行家电下乡宣传活动,让消费者了解家电下乡政策,放心购买下乡的家电产品。三是下乡家电品种多,当年的家电下乡产品从彩电、冰箱、洗衣机、移动电话四大类扩大到空调、电脑、热水器、微波炉等9大类42个品种。

伴随家电一起下乡的,是以往只属于城市消费的宠儿——汽车、摩托车,也要上山下乡,正式进入农民的消费领域。

“一辆5万元的微型客车享受‘汽车下乡’的政策补贴,每辆车最多可以节省5000元,相当于一年的养车成本,是一笔不小的金额。”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东元镇的农民许坡告诉记者,为了便于运输粮食,他一直很希望自己能成为有车一族,但不低的汽车价格和养车费用让他迟迟未能如愿,而“汽车下乡”政策实施后,他在2009年成为村上第二位车主。

汽车、摩托车下乡,农民无疑是第一受益人。以前,对农民来说,拥有私家车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受益于“汽车下乡”优惠政策,拥有了自己的汽车。

“以前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买不起汽车,想拉点货很困难,如今有了摩托车下乡的补贴政策,我花4000多元买了一辆摩托车,政府补贴节省了13%,省了520元,很实惠。”宿迁市丁嘴镇登山村的村民樊先生称,他是从邻居那里了解到“汽车摩托车下乡”有补助的相关事宜,而有了摩托车后,载人和运货都便利多了。

“现在农村与农村、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路越修越好,没有车真的不方便。‘汽车下乡’后,我们村的‘有车族’增多了,有的家庭甚至分别买了摩托车和货车。”樊先生还透露,村民们都是这两年陆续开上了“补贴车”,大家生活的半径也都变大了。

“我也有私家车了……”看着自己心爱的汽车,农民范国林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自从实行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以来,像他这样圆了自己汽车梦的农民还有很多,很多……

6.玩的越来越开心

近年来,农民收入的逐年增加,为农民提高文体娱乐消费支出提供了有力保障。富了的农民越来越远离围绕吃、穿的单调生活,他们也如城里人一样,希望过上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读书、看报、看电视、健身、跳舞、旅游和一些有意义的文化娱乐活动融入到农民生活之中。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文化强国的目标,我们要丰富文化生活,弘扬真善美,弘扬时代新风。”来自北京通州永乐店镇南堤村的张士祥,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了丰富晚年生活,他拿起尘封多年的乐器,变为村里村外、远近闻名的“文化名人”。在他的感召下,昔日爱好牌桌酒桌的村民们,汇聚在农家院里开“音乐会”。

060

图10-10:温县温泉镇农民郑斌正在选购受补贴的汽车(图片来源于焦作新闻网2009 年12 月28 日,徐宏星摄。)



几年前,张士祥的两个儿子成了家,也有了工作,他觉得一下子轻松了,每天吃喝,睡大觉,享清福。不久,他的体重就由140斤升到了180多斤,血压也高了,心脑血管疾病都来了。朋友支招儿说:“你不是喜欢吹拉弹唱吗,又解闷又乐呵,你试试。”张士祥从柜子角儿找出了一把板胡,和两个朋友一块玩。渐渐地,村里练乐器的、练唱的参与者多了起来。张士祥腾出正房,和退了休的工人、业余吹鼓手、家庭妇女们一起排练。大家还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喜洋洋娱乐团”。

“搞娱乐能愉快身心。”张士祥说,他们的娱乐团里有个男青年叫牛金力,喜欢打麻将,想把别人的钱赢进自己的兜里,时间长了还得了腰椎间盘突出,不敢大声咳嗽,怕闪了腰。娱乐团一成立,就像块吸铁石,一下子就把他吸过来了。“现在他能唱很多段戏,腰好多了。他前后花3000多元买了乐器,从此远离了赌屋进入了乐房。”

说书唱戏劝人方。张士祥周围打架骂人的没了,赌博的也少了,村民的素质提高了。以前小两口一句不合嚷嚷离婚的,现在是手拉着手唱起了《阿哥阿妹情意长》、《夫妻双双把家还》,夫唱妇随,琴瑟和鸣了。

061

图10-11:农民的自娱自乐(图片来源于宿松新闻网)

出门转转、见见世面,一直是压在农民心底的梦想。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去旅游”成了农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件“时髦事”。据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提供的最新统计显示,2013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天津郊区的农民共有89.22万人次出游,比去年同期增长4.6%;总消费额3.6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9%。其中,京冀鲁是农民的主要外埠出游目的地,海南、广西等地也较为红火,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出国旅游。出游花费也有所增加,平均每人每天消费335.4元,同比增长8.7%。出游质量和档次均有较大提升,无论是自驾游、休闲游,还是文化游、出国游,都“玩得美、花得多”。

对于在村里住了几十年,有的甚至从未到过县城的农民来说,现代化的城市,祖国的名山大川,都令他们向往和激动。

“解放这么多年了,俺可连郑州也没有去过。从电视上看到郑州建设得可好啦,做梦都想去看看。”河南尉氏县洧川镇王庄村76岁的王振老汉说。“是啊,听说现在许多老外都来看我们省城了,咱也是河南人,当然想去城里瞅瞅,这辈子能在咱郑州、开封玩两天,心里该有多舒坦呐……”一旁的刘大娘接过话茬儿。

同村的刘超和老伴端详着前几天在郑州动物园、开封相国寺等景点拍的20多张合影照,笑得合不拢嘴。该镇湾里河村72岁的老何说:“家里光种大棚蔬菜每年都收入1万多元,在外面的儿女们每年还给些钱,趁着现在身板还算中,想多去些地方。山东、安徽、湖南都去过了,今年‘五一’,俺还去北京看了‘鸟巢’哩。”

当然不是每位农民都能像老何他们这样,天南海北,想游就游。但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出门转转、见见世面的想法,已在相当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心中产生,农民旅游因此悄然升温。据了解,仅去年以来,该镇外出旅游的农民已超过5000人次。

让父母外出旅游,如今也成为当前农村一些儿女们孝敬长辈的新潮。他们说,父母操劳了大半辈子,到了该享清福的年纪了。趁眼下老人家还能走得动,都愿意帮父母出费用让他们到城里去走走。

例如,广东南盛镇大枧村的村民钟宇,一直在珠海打工,父母在家里种了1000棵沙糖桔。这几年,家里建了房买了小车,他有时间就带父母去市区玩玩,2013年参加广州的自驾游,他还带上了父母。“带父母出游,我觉得也是尽孝心的一种表现。所以无论自己去哪里旅游都会带上父母。”钟宇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