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它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已经逐步显现。与几千年的传统中国农村相比,目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其建设已经表现出诸多本质上的不同:村庄建设有科学规划作为指导原则,村落形态也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圆形布局,农民的住宅不仅脱胎换骨,而且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农村的道路也是日新月异,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出行,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
1.村庄建设有规划
2003年,在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会议上,当时的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同志就提出了“规划是先导”的重要指导思想。省里把镇村规划编制工作作为启动阶段的重中之重来抓,指导各地认真编制好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同年5月,省建设厅委托浙江工业大学研究制定了《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开展了“全省农房设计竞赛”,并与全省11个市的职能部门签订了规划编制责任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浙江全省60个县(市、区)已结合县域城镇规划展开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其中有34个县(市、区)按照改造城中村、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建设中心村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规划编制,实现了从县、乡镇到村庄的规划层层配套、环环相扣,最大程度地实现市政和社会公共设施等资源的共建共享。
与此同时,为推动村庄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浙江从2003年起每年安排4000万元以上的财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示范村规划编制补助和村庄整治以奖代补。各地也从财政或土地出让金中划出几百万甚至上亿元的资金,用于村庄规划和整治。
水利部门通过扶持改善水环境,主动接轨新农村建设,2003年以来已投资约4亿元,使31万农民的用水条件得到改善。上虞市在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时专门提出水系规划,在村庄建设中,引水入村,为农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交通部门投下65亿元,在全省打造“乡村康庄工程”,全面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让城乡交流更便捷。嘉兴市成为全省第一个村村通公路、实现市县半小时交通圈的地级城市,全市农村班车通村率达72%。
图9-10:广州市番禺区桥南街陈涌村新貌(图片来源于http://www.gzswdx.gov.cn/)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在新农村规划模式上,注重将旧村整治和新村建设相结合,“一镇一亮点”、“一村一品味”,保留农村特色,保护延续千百年的岭南水乡文化传统。同时按照规划为先、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的思路,根据不同地域条件进行专题规划,海鸥岛、观龙岛、大刀沙岛等七个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专项规划,已经成为具有岭南水乡风情的新农村规划典范之作;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沙湾镇、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石楼镇大岭村的专项规划则重在突出旅游概念,提高文化品位。
2004年,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同志也多次提出大力加强农村建设规划的要求,希望省建设厅负起规划和管理的责任,以现代乡村的理念超前规划。为此,省建设厅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
——完善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依据乡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搞好镇村空间布局规划。根据当地村庄布局的实际情况科学确定合理的耕作半径和村庄集聚的合理规模,划分撤并、控制发展、集聚发展等不同的村庄类型,划定控制区、撤并区和建设区的范围,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村庄布局。
——加强对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抓好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2004年7月,省建设厅编制了《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试行)》,要求各省辖市村镇规划主管部门要完成一至两个试点村庄的规划编制任务,每个县(市、区)要完成两至三个试点村庄规划的编制,重点中心镇要完成一个试点村庄规划的编制。
——调控农民建房行为,引导新建农房建到规划点上。完善农村集中建设区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增加集中居住区对建房户的吸引力。通过规范“一书一证”、“一书两证”的发放,坚决控制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新建农房建设,遏制农村居民建房散乱状况。对于没有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的地方,暂时停止审批农民建房。
——提高农民住宅的设计水平,在保持整体风格协调的基础上,提倡符合地方风俗习惯的多样化设计,使村庄面貌呈现出充满个性的协调。引导农民转变生活方式。今年,江苏省建设厅组织开展了“新世纪村镇康居”住宅设计方案竞赛,各地也将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农民建房图集竞赛活动,供农民建房时选用。
2.整齐划一的方型建筑形态。
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农村发展形式及聚落形态,与其生产力发展水平是适应的。比如房屋靠近水源,靠近食物来源地,同时又位于水源附近的高地(以防水灾),聚族而居以防外敌威胁等等,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方式。近似圆形或与地形相适应的聚落形态,也是生产力水平不高在生活方式方面的反映。
如今,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远程供水(与城市一样的自来水系统)使得人们不再需要依水而居,政府良好的救灾体系及治安措施也可确保群众不再需要自己防范天灾人祸。科学的村庄规划及其建设也就彻底改变了以前的圆形聚落形态,代之以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主的聚落形态。
图9-11:江苏江阴华西村农民别墅(图片来源于3518. 财富江苏网)
图9-12:浙江奉化滕头村农民别墅(图片来源于浙江在线网)
方型的聚落形态,在古代中国只出现于城市。文化地理学家陈正祥曾经指出:“中国城市的形态,绝大多数是方形的。在平原地带,特别是较小的城,形状常呈正方形。使用二万五千分一地形图,可在华北平原找到许多例子。正方形的城,包括的面积最大;中国人筑城,讲究以最低成本,取得较大面积,于是正方形便成为中国城的传统形制。试观古代的国都,从西安、洛阳、开封到北京,所有的城都是方形的。北京一地,从战国时代燕国的蓟算起,曾建造过五个大规模的城,但都是方形的。”陈正祥是在调查了古代2500多座城市以后,才得出了上述结论。
如今,中国农村聚落也逐渐出现这种形态,可以说,这是中国农村发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4.从农民住宅形态看巨变
下面,以具体实例来叙述改革开放前后农民住房的变化与变化的速度,借以描述中国新农村的巨变。
首先,从住宅形态频繁更新看农村巨变。
萧山,地处浙江北部、杭州附近,如今已经是杭州市的一个区。在这个中国东部沿海、一直还算比较富裕的江南地区,直到上世纪60年代,也还是茅草房普遍存在的地区。
图9-13:20世纪60年代以前萧山的第一代民居(图片来源于新农村档案信息网)
根据新农村档案信息网2012年8月30日《萧山农民住宅的变迁》一文的报道,萧山东片地区(沙地)位于钱塘江畔,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条件较差,大部分居住的是草舍。到70年代居住环境有所改善,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逐渐盖起了瓦房。至80年代,萧山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民收入增加,渐渐地盖起了二层以上楼房。到9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人心,农村的种、养殖结构不断优化,钱袋子也渐渐鼓起来了,农民开始建造三层楼房,室内装修、设施配套也逐步改善。新世纪允许农民经商办企业,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建造别墅式和联体庭院不再是新鲜事,外观特别漂亮、气派。可以说:萧山农民70年来经历了七代居住环境的变迁。
“文革”之后,随着国家将工作重心放到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众生活上来,农民的住宅有了明显的改善。其主要标志便是砖瓦代替了泥土,茅草秸秆也由房顶的“主角”变成瓦片下面的“隐身者”。虽然说房屋内部的结构没什么变化,但从几千年的历史来看,也算是“突飞猛进”了。(www.xing528.com)
厕所依然在离房屋不远处,一般在房屋的北面或背面。样式一般是三面包围一面敞口的小草舍,中间以栅栏隔成两间,一边养猪,另一边就是茅坑。从每户人家的门口量起,六公尺之内的范围是道地,由于当时粮食不够吃,许多农户会辟一部分道地作为自家的菜园,在道地上放养鸡鸭的时候,它们的粪便就成了私家菜园的最好肥料。
图9-14:20世纪70年代的第二代民居(图片来源于同图9-11)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迅猛提高。乡村在住宅方面也有了统一规划。
在浙江,经过修编的村庄规划陆续出台,省、市也已提出农村小康村、新农村的建房标准,成为农民建房由温饱型向小康型住宅发展的过渡时期。农民对平房和简易的二层楼房进行改建,并继续新建住房,一般为二层半。
在萧山南部、中部地区多以“一”字型,就是两三幢二层楼房并排联建。建材以砖、瓦、混凝土预制板为主,地基为石砌,少用水泥圈梁,外墙粉饰多以石粉,屋顶以“人”字型平瓦或混凝土预制板架平顶,尚无挑梁式走廊(类似“街沿”)。门窗主要是木材,兼以钢窗或水泥预制窗框,户均造价2万元左右。室内装修基本不考虑,卫生间没有设计在内。东部地区在“一”字型的基础上,建少量“7”字型房屋。所谓“7”字型房屋,就是在楼房的正南边再搭出一间小平房。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萧山农村建房进入更高标准的升级换代时期。在此以前,为规范农村建房,实施村庄规划,市(县)政府出台农村建房占地标准。小户(3人)占地面积75平方米,其中主房63平方米,附房5平方米,道地7平方米;中户(4~5人),占地110平方米,其中主房88平方米,附房7平方米,道地15平方米;大户(6人以上)占地125平方米,其中主房95平方米,附房10平方米,道地20平方米。
图9-15:20世纪80年代的第三代民居(图片来源于同图9-11)
同时,明确规定农村建房的审批程序。此时东部地区仍以沿河沿路散建为主,中部、南部地区则以集体联户或自行联户,几户联建一字型朝南排列的联排式建筑,多以三层楼房为主。室内设计卫浴设施,外墙始用马赛克装饰,内部依各户经济条件装修,一般在3万元以上。三夹板护墙和铝合金门窗被普遍采用,阳台被封闭。每户总造价约在10万元以上。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农村建房始向别墅式、联立式方向发展,村庄规划执行更为严格。1997年,萧山市政府印发《关于开展小康型村庄试点工作的通知》后,始进行新一轮村庄规划的编制。这一代农民住宅的主要特点是为防地震,混凝土现浇楼板和混凝土框架结构广泛使用,外墙用彩色缸砖或其他新颖时髦饰材。
萧山东部、北部地区多以单户别墅式为主,一般4~5层,顶以漂亮琉璃尖顶,农民称之为“傣”式别墅,造价约20万元左右。内部装饰10万~30万元不等。也有四楼加平台的,农民称“炮台”式,上立宝塔型不锈钢天线。
图9-16:20世纪90年代的第四代民居(图片来源于同图9-11)
图9-17:20世纪90年代末的第五代民居(图片来源于同图9-11)
中部、南部地区别墅式住宅建设略慢于东部地区。在河庄、义蓬等地登高望去,一片一片散建式的新楼,俨似一片一片混凝土的森林,分不清是农村还是城镇。内部结构普遍设计卫浴间、客厅、书房、卧室乃至体育用具房,一层建有汽车库,房屋四围建有围墙,内植名贵花草及小型鱼池等,也有富户在室内建游泳池的,总造价超百万元。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一批有一定经济实力和一技之长的农民向集镇和城区转移,在集镇和城区购房居住。农村出现一户“二楼”,即农村有住房,城(镇)里购新房。以及“三代”有房,即老人住旧房,子女及孙辈住新房和城里公寓房的状况。
图9-18:新世纪初的第六代民居(图片来源于同图9-11)
图9-19:新世纪初的第七代民居(图片来源于同图9-11)
进入21世纪,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农村住房建设“二统一”(即统一规划用地,统一建房式样)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现在,联建农民别墅,屋内设施配套,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过着比城里人毫不逊色的幸福生活,成为萧山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的一个缩影。
案例1:五次搬家彰显农村住宅巨变
到现在为止,江苏江阴华西村村民吴春兴搬了五次家,一次更比一次好。
第一次:1981年吴春兴住的是平房,房子总共三间,他们兄弟三人每人一间。
第二次:一间三层的楼房(兄弟分开,各有住房)。
第三次:两间两层的楼房。
第四次:1989年,吴春兴夫妇花14万元在村子里购买了自己的小别墅,两年后给房子装修,花了35万元,这两次拿的都是现金。这个房子是吴春兴夫妇住得最久的,也是感情最深的一处,一直到现在,他们还是不时想起、提到这个房子。
第五次:2003年,根据吴春兴夫妇的贡献,村里给吴春兴分了现在的豪华别墅,500多平米,地板、房门、墙壁甚至中央空调都已经全部装修、安装好了,他们只需要带一些家具就可以入住了。
这样的别墅现在在华西村有近50栋,而且还在继续扩建。这些别墅中每一家的格局和设计都是不一样的,这样就既保持了别墅区整体的美观性,又保证了外观的多样性。
案例2:无锡市新区旺庄街道春潮花园社区农民住宅的变迁
第一次拆迁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由于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集体经济力量日渐雄厚,具备了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物质基础。于是,由春丰大队统一规划并出资补贴、生产队组织农户按统一图纸、各自营造二层楼房。建成的楼房连排成片,气势不凡。并且,每家每户都通了电,有了电灯,也开始用煤球炉,初步实现了农民长期追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
第二次拆迁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政府主导补偿,各生产大队按统一规划和图纸,组织农民自建独门独院两层楼。新建的近千座独门独院两层小楼,每套建筑面积达250平米:楼上楼下都有三到四个卧室和书房、两卫两厅一厨,还有很大的阁楼可用作储物空间。极大程度上改变、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质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居住模式,大彩电、空调、冰箱也开始进入他们的新生活!
第三次拆迁发生在21世纪初,该社区改名为无锡市新区旺庄街道春潮花园社区。因政府建“新区”而入住花园式社区,千年农民住宅变成了市民住宅。社区内近千座6层、11层、18层的城市式住宅楼骤然间拔地而起。全村先期拆迁户每户分得大中小三套安置房,总面积近300平米。农民一般选择一套自住,而将多余的房子出租给蜂拥而至的外来打工者,从而形成庞大的房产经济链。每年房租收入少则一两万,多则三四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