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公元前7000年(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原始人就已使用短柱形石加工谷物,公元前5935年—公元前5400年,黄河流域的古代先民们即使用石镰、石斧(见图3-1)、石铲、石锛、石刀、石凿等石器进行生产。
此后,粟(黄河流域)、稻(长江流域)等农作物开始种植,生产方式也已由刀耕发展到耜耕(锄耕)。
下面,仅以农业用具的发展为例,来说明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与演变。
图3-1:石斧
1.从农具看小农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发展与演变
农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的。
在原始农业时期,农业生产粗放,农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为主;种类可分为农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三类。农耕类大体有铲、耒、锄等;收割类包括刀、镰等;加工类最普遍的是石磨盘和石磨棒。
夏、商、西周时期,农具有所改进,但所用材料还是以木、石、骨等为主。当时已有青铜生产,但多用于武器、食器和礼器。到西周末年,用青铜制作的仅有一些种耕农具(如櫟)和收割农具(如燐)等。此外还有一种用于碎土和砸实田埂的耰,就是装有长木柄的木质榔头。
图3-2:耰
图3-3:灌溉工具桔槔
在农业上很重要的汲水、灌溉器具,商代已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于从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这个时期农具的种类虽增加不多,效率也还不高,但为后来铁制农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的兴起,使中国农具史上出现了一大变革时期:铁制农具代替了木、石材料农具,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开始了质的飞跃。
图3-4:铁犁
图3-5:铁制工具
秦、汉至隋、唐、五代时期。秦统一中国以后,特别是两汉以来,由于冶铁业的大发展,不但铁制农具更加普及,成为“民之大用”,而且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具的种类增加,质量也大为提高。西汉中期以后,木心铁刃农具已被全铁农具所代替。随着牛耕的推广,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加有利于深耕和碎土。东汉时开沟用的巨型铧,重达15千克、长达40厘米左右。唐代《耒耜经》中记载的曲辕犁,构造更加复杂和完备,由犁底、犁等11个部件组成,已能根据需要进行深耕和浅耕,以及调节耕地的宽窄,操纵便利。从汉代起,如翻耕用的农具,磨碎磨平土壤用的耱(或称耢),种耕用的锄和铲,收获用的镰等农具都已出现,并逐步得到改进。至魏、晋、南北朝,此类农具又有新的增益,如碎土保墒、平整土地用的耙就在此时出现。(www.xing528.com)
图3-6:南北朝发明的耙
在这一时期播种耧车的出现,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功效一个重大进步。耧车下端有3个耧脚,即3个开沟器,中间装有盛贮种子的漏斗,播种时用牛拉车,边开沟边播种,速度既快,质量也好。
图3-7:耧车
图3-8:翻车
宋、元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农具的发展无论在动力的利用、机具的改进、种类的增加、使用的范围等方面,都超过了前代。明、清两代的农具较之元代无多大变化,发展比较缓慢,但某些农具仍有改进。
总体上发展缓慢的情形可从苏南(江苏南部)地区的农具看出端倪。
一般认为,明清时期苏南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停滞,其主要指标之一就是生产工具较之宋元几乎一成不变。中世纪以后,欧洲很多国家已经开始用工业武装农业,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变。相比较而言,虽然明清农业生产技术在深度与广度方面都有一些量的发展,但并没有发生质变,因此,从生产工具角度来看,苏南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技术停滞”是确乎存在的。正如帕金斯教授所分析的,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技术停滞条件下靠投入劳动力和资本的发展,“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即工具的增加并不伴随着它们的质量或品种的任何重大的改变。农具技术一般都处于停滞状况。”我国在汉代就发明了耧车等便巧农器,推广了牛耕。中国犁和耧车等于18世纪传入欧洲后,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欧洲的农业革命,其中耧车经改进成为通行于18世纪的畜力播种机,但这类技术并未在中国进一步发展,《农政全书》和《授时通考》的农具图是照抄《王祯农书》的;而在动力方面,以人代耕的现象频频发生。至清末,苏南地区传统耕作技术运用的范围和程度已经达到极限,“传统的小农农业根据长期的生产经验,已经把其中所能支配的生产要素作了最佳配置,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依靠增加传统要素或是提高传统要素的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了,而且增加传统要素的边际效用也十分低。”
2.“步伐”缓慢: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总体态势
中国由秦以降的两千多年,一直滞留在封建社会阶段。在此阶段,历史表现为同一形式的不同王朝的更迭和同一社会制度的“复制”。
虽然政治上已从贵族统治转变为高度集中的官僚专制统治,经济上已从领主经济转变为地主经济,但本质未变。传统农业社会的发展陷入了低水平重复的历史怪圈,在低水平循环的历史周期中,老百姓的生活没有多少改变。以粮食亩产为例,从先秦两汉,直到新中国建立,变化微乎其微。
图3-9:中国在不同朝代粮食亩产变化情况(来源于浙江安吉提供的美丽乡村资料)
马克思曾依据有关东方社会的文献,指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理解亚细亚社会结构高度稳定的钥匙,他说,“这种简单的生产机体,为揭示下面这个秘密提供了一把钥匙:亚洲各国不断瓦解,不断重建和经常改朝换代,与此截然相反,亚洲的社会却没有变化。这种社会的基本经济要素的结构,不为政治领域中的风暴所触动。”毛泽东也认为,中国自从脱离奴隶社会进到封建社会以后,就长期地陷入发展迟缓的状态中,这是由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
即使是建国初期的30年,这种局面依然如故。专家认为,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农业仍属传统农业,中华文明实质上是农业文明。整个中国农业依然延续着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社会的几个特点:社会劳动力的绝大多数从事农业;居民大多数居住在农村;国家财政主要依靠农业。解放初,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2.6%,1978年则达到84.2%。
解放初农村工业更是一片空白,1978年社队工业劳动力仅占人民公社劳动力的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