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风俗造就剪纸风格
民间剪纸艺术来源于生活,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常采用寓意象征和变形夸张的手法,体现了人民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不同,我国民间剪纸流派纷呈,风格各异,均有其独到的地方特色。
其中,最具特色的除了陕西“抓髻娃娃”剪纸外,浙江乐清细纹剪纸、广东佛山铜锡箔剪纸、云南的佛事剪纸、东北的满族剪纸、河北蔚县的点彩剪纸和湖南土家剪纸等也都独具民族和地域特色。
浙江剪纸历史悠久,乐清的细纹龙船花,温州地区蓝印花布的纹样和永康的戏曲人物剪纸都很有名。其中,温州乐清的细纹龙船花已有数百年历史,在我国剪纸百花园中独树一帜。
蔚县剪纸
乐清细纹龙船花也叫“乐清细纹刻纸”,它继承了我国剪纸艺术的“镂空”和“雕、剔、刻、剪”等技巧。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在元朝大德年间,《乐清工艺美术》中写道:
社里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为众共赏,与民同乐。
至明代,浙江乐清柳市一带的民间出现了一种叫“首饰龙”的龙灯,“赛龙船灯”的习俗渐已形成。而“龙船灯”上的主要装饰品之一就是细纹刻纸,因此,乐清细纹刻纸俗称为“龙船花”。如此算来,乐清细纹刻纸就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
由于民间评判“龙船花”优美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其图纹是否精细工整。当时的几家剪纸艺人在“细纹”的制作上狠下了功夫,比较谁家的纹样精细、花样精美。刀法越来越讲究,趋向“精雕细刻”,完全脱离了“剪”,完成了“刻纸”的升华,追求“精细入微”。
“龙船花”既保持了剪纸艺术的本质,又使民间剪纸增强了艺术观赏性。民间艺人能在鲁班尺一寸见方的纸面上,刻出几十条细纹来,其刀法之细腻,纹样精细如发丝令人叫绝。
细纹纹样有多种,有单路锁、双路锁、斜纹路、田交田、正字格、鱼鳞纹等。
温州乐清的细纹龙船花,被誉称为“微雕剪纸”和“中华一绝”,它的风格形成与当地的游龙民俗活动的盛行有着直接关系。由于游龙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细纹龙船花的精益求精,形成了强烈的地域特色。
广东佛山的民间剪纸,宋代已有流传,并盛行于明清两代。其风格既有北方剪纸苍劲雄浑的特色,又有南方剪纸剔透秀丽、明静清雅、严谨工整的长处。
佛山剪纸主要有4大类,包括纯色剪纸、衬料剪纸、写料剪纸、铜凿剪纸等。
纯色剪纸的剪刻比较简单,一般分两步,第一步先打稿;第二步是剪刻,这种剪纸就是通常所见的单色剪纸。
衬料剪纸是从“花钱”,也就是从春节剪纸的装饰绘画上演变而来的,用纯色纸,如染色纸、蜡光纸、铜箔等为原料,剪刻出物象的线条和骨架,然后在背面衬上色纸。广东的佛山有一种名叫“朱小企”的春节用的门笺剪纸,用铜箔刻剪,衬以彩色纸花、薄玻璃片。
剪纸制作上除了刻纸、衬色工艺之外,还采用黑色薄绒片刻镂“寿”字,在铜箔镂空花纹衬上极薄的小玻璃片,不但使门笺有金辉闪烁的效果,而且因为衬着薄玻璃片,还可反光耀目。
佛山的这类门笺制作特殊,为国内民间剪纸所罕见,价格非常昂贵,也多为富有人家采用。这种用铜箔刻线条再衬色纸的叫“铜衬料”,用纯色纸刻线衬色的叫“纸衬料”。其中纸衬料是铜衬料的发展。
随着佛山手工业的不断发展,铜衬料剪纸在明代已经渐趋成熟,形式多样,造型生动,色彩明艳,金辉闪烁,富有装饰性,显示了佛山民间剪纸的浓郁地方特色。
写料剪纸是一种绘画与剪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剪纸上写色为“纸写料”;在铜箔剪纸上写色叫“铜写料”;在银箔剪纸写色叫“银写料”。无论是纸写料、铜写料还是银写料,都应该先剪刻出物象线条轮廓线,然后再涂上颜色,佛山俗称“写色”。
写料是佛山剪纸另一个多彩多姿的品种,它与点色剪纸不同,它不是用染料浸透在纸上,而是先把花样的轮廓剪刻出来,再按画面需要,逐一用不透明颜料如石绿、佛青、墨、铅粉等,和透明颜料如花红、玫红、金鱼黄、芥黄、片绿等色料写成。其中,“采花女”为清代佛山传统写料剪纸,主要用于扎作品上的装饰,如屏风、房屋、亭台、楼阁等建筑扎制品的门窗装饰,以代替具体扎作或绘画。
铜凿剪纸是佛山所特有的,它是先刻好图案的小部分外轮廓后,再用特制的小圆珠凿,一点一点地在铜箔上按图案凿上圆点线条,组成各种花纹图案或人物造型,然后再在上面写上各种所需衬托的颜色而成的剪纸。
佛山的这种铜凿剪纸,珠光闪闪、气氛热烈,南方人十分喜爱使用这种表现形式的剪纸作为房间、器皿装饰之用。还有大量的铜凿剪纸用于爆竹的封面装饰。这类剪纸都是用佛山特产铜箔生产的,使传统产品大红大绿,很有民间色彩。
在佛山的清代铜凿剪纸中,有一幅“送子观音”。画中观音怀抱婴儿,一个仕女以莲花逗戏耍乐,画面呈椭圆形,环以花边装饰,色艳谐美,极富装饰性。这是清代后期佛山爆竹的名贵彩盒衬色招贴,很有地方特色。
在云南,剪纸也是许多民族喜爱和普及范围较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其中,傣族剪纸是我国剪纸艺术中比较有突出特色的一种。
傣族剪纸的起源年代已无从考证,但傣族剪纸存在的形式最早源于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其发展的历史与傣族的历史文化发展是并存的。傣族使用和制造纸张起源于元明时期,在纸的普及使用之前,用来剪刻图案的材料主要是布。
在傣族的《贝叶经》及一些流传千年的叙事长诗中,均提到用树叶刻成图案供奉佛祖的情节,由此可见剪刻图案的技艺流传已久。其用布料成叠凿刻出图案的长幡、彩灯和佛伞围边等,至后来也一直保留。
另外,像金薄、银薄、绢等也是傣族剪刻的常用材料。根据历史记载,傣族的葬礼通常用彩扎的动物送葬,用剪纸装饰棺轿,并且仪式非常隆重。发展至形成完善的剪纸并被广泛应用,则是在14世纪下半叶至15世纪后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后。
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其应用范围涉及宗教祭祀、赕佛、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
傣族剪纸使用特制的剪刀、刻刀、凿子和锤子,或剪或凿,技艺很高。
其剪纸多用于佛殿的门窗、佛伞、佛幡、节日彩棚、泼水龙亭以及居家装饰等,喜庆节日时用红、黄、蓝、绿、金等颜色的彩纸剪纸,丧事和在供寨头神“吕贺芒”与领兵神的小庙里则全部使用白色剪纸。
傣族剪纸作品线条连续穿插变化,匀称流畅,构图丰满。在技法上,不仅采用线线相连的阳纹和线线相断的阴纹手法,还根据不同细节采用不镂空的刀痕线条,很多图案更以几何图形表现,形象生动,整齐美观。
傣族剪纸在傣族赕佛活动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反映出傣族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追求,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
东北的民间剪纸艺术与民间普遍信奉的萨满教关系密切。东北地区的剪纸题材带有氏族社会的大地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文化遗存。
乐清细纹刻纸
萨满教是一种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始多神教,在东北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将众多神表现得形象化,满族的 祖先很早以前就开始用兽皮、鱼皮、树皮等物品剪刻成神偶以供祭祀之用。(www.xing528.com)
东北地区的民间剪纸窗花以吉林和黑龙江为代表,在题材上有满族祭奉祖先的古俗之物,那就是旗装马靴的“姥媳人”。
“萨满”是通古斯语,意为沟通人与神的巫。萨满教崇奉160多个天神、地神、家神和祖先神,俗称“姥妮人”,也就是老太太神的意思。
东北满族剪纸也有“抓髻娃娃”,跟陕西的“抓髻娃娃”相同,也是对称的正面造型,展开四肢,两手下垂,五指分开,只是穿着满族服饰。这种剪纸是前后两片,可站立、可摆放的立体型剪纸。头是单独另剪,五官阴刻,有个长脖子可由衣领插到衣服里,男的长辫子可以折到背后。
“姥妮人”也是有男性有女性,但女多于男。满族图腾神崇拜龟和鱼,在《婕姥神》剪纸中,有的剪上双龟双鱼,以保护全家平安或子孙繁衍。
除此之外,也有像陕北的“拉手娃娃”,由7个小孩正面站立手拉手的巫术剪纸,用于新生儿彻夜啼哭时。病孩是男性就剪成回头,是女性就剪成抓髻。
夜间从灶坑抽一盆灰火,放在小孩炕边的地上,然后将纸人扣在盆下,早晨翻开盆来看,如果纸人烧着就是“夜星”即夜魔被扣住了,然后便把灰烬倒到外边去。
另外,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满族剪纸在信仰、内容和色彩上都不同于其他地域。满族人生活在林海雪原中,在颜色上,满族认为白色为吉祥,红色为凶险。
满族剪纸在选题上以林海的幻想、人参的传说、罕王的故事和萨满祭祀、嫫嫫人崇拜以及男人的长辫为主。满族人物剪纸不是贴在窗上,而是摆在窗台上,所以剪纸有些是立体的。
河北剪纸以丰宁的单色剪纸和蔚县的点彩刻纸比较典型。其中,丰宁单色剪纸的一大特点就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
在河北丰宁地区,当地村民的房子顶棚许多是用秫秸做架,用白纸裱面,装饰房间主要是用剪纸,特别是每当新春或布置新房时,整个房间用剪纸糊得琳琅满目。
当地冬天房内生火炉,为了使室内外的空气对流,有的在“顶棚花”上掏空,有的在“窗花”上用香火烧透以使空气流通。在当地,将这类剪纸叫作“气眼”。
除此以外,挂签也是在当地比较流行的实用剪纸。家家户户喜欢将它贴在门楣上,与两边的对联相配套,以此来点缀节日的气氛。
蔚县剪纸又称“窗花”,在我国品类繁多的民间剪纸艺坛上,蔚县剪纸以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工艺独特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被誉为华夏剪纸之最。
据史书记载,蔚县剪纸源于明代,始于清代道光年间,已经有了一二百年的历史了。其中,“天皮亮”可说是蔚县最早的窗花形式,也就是在云母薄片上绘图着色进行装饰。
在早期,蔚县当地还盛行供花鞋、荷包、枕头上刺绣用的花样。后来河北武强县的木版水印窗花传入,吸取其色彩特点,仿“天皮亮”的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县剪纸的独特风格。
蔚县剪纸以阴刻和色彩点染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说。蔚县剪纸的题材,多取自戏曲人物,也有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等吉祥形象。
蔚县剪纸作为一种风格独特,并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的民间艺术品,其制作工艺在全国众多剪纸中也是独树一帜,这种剪纸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上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其基本制作工艺为:设计造型——熏样——雕刻——染色。
蔚县剪纸构图优美,做工精细,风格严谨,形神兼备,并具有独特的6大特点。
一是构图时具有上下均衡、左右对称的特点,给人以丰满匀称的美感。
二是刻制时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刻见色彩,阳刻见刀功,素以刀工精细、色彩浓艳驰名。
三是染色时将点染、涂染、晕染、套染、渲染等技法有机地结合运用,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给人以和谐大方的乡土气息感。
四是在人物造型、动物造型和植物造型上着意刻画,务求传神妙处,给人以生动的优美感。
五是采用象征民间吉祥喜庆的“连年有余”“岁岁平安”等图案,给人以幸福美满之感。
六是在阴刻为主的剪纸艺术中,以实用上不遮光的穿透明亮,给人以活灵活现的立体感。
蔚县剪纸题材广泛,意寓深长,生活气息浓郁。无论是反映人们对吉祥幸福的祈祷,还是来源于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人物;无论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的再现,还是用于四时节令、婚寿礼仪等庆典,都体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再加上疏密有致的造型设计、细致入微的精湛刀工、绚丽鲜艳的独特点染,每一件作品都十分生动、有味和耐看。
湖南剪纸在我国众多的剪纸艺术中也别具特色。由于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是荆楚故地,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湖南剪纸就继承了楚地剪镂雕刻风俗和人日节装饰的遗风,楚人喜用的龙、凤、虎纹频频出现。
另外,湘西苗族、土家族的剪纸中经常出现的神鸟怪兽,不少与《山海经》中的神异形象异曲同工,比如山魅、火神、赦官、马面、雷公、电母、雨师、大鹏金翅鸟、六手六足神等,而且变形奇特,想象丰富,打上了浓厚的巫文化印记。
在造型上,湖南剪纸善于运用民间美术中常用的适形构图的原则,通过复合形、对称形、适合形和共用形等方式,使作品平中见奇,奇中显巧。
湖南剪纸的另一大特色是风格多样。苗族剪纸的清丽秀婉,土家族剪纸的气魄豪放,湘中地区的婉转灵秀,洞庭湖地区的构图多变,使湖南剪纸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元化风貌。
湖南剪纸以凿花最有特色。凿花又称“凿纸花样”,流传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和苗、汉杂居地区。其特点是先将白纸固定在蜡版上,再用小锉刀仔细戳镂而成。
由于是为妇女照着绣花所用,所以在纸样上还要用细针扎出许多针孔线路来提示绣法,别有一番装饰的味道。
在湖南土家族地区,孩子出生时要剪一个名为“阿摸伯伯”的纸菩萨作为孩子的保护神,贴在火塘壁板上,一直守至孩子12岁为止。
除此之外,湖南土家族也有大量的作为刺绣蓝本的绣花纸样剪纸,主要在衣边、裤脚、帐檐、童帽、口水兜、枕头、鞋帮、搭链、钱包、背孩带等处刺绣,依据刺绣部位采取适形剪刻的原则,花样依据刺绣部位的形状安排。
另外,由于受到周围汉族的影响,还有一些在节庆日贴饰或盖在礼品上的礼花、装饰新房的喜花、装饰花灯的灯花等。
除了专门走街串巷的民间匠人,剪纸多为妇女剪刻。土家族剪纸图案花样古朴、清新,线条流畅,构图多夸张,生动逼真,极大地丰富了湖南的剪纸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