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传统家庭和家庭责任感的颠覆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农村,在城市也同样上演着。当然,现代社会离婚率的不断增高是首当其冲的因素。当我们在电视媒体上目睹一对又一对公众人物和完美夫妻最终走向离婚的时候,人们却还在不断地坚持会“相信爱情”。虽然人们一次又一次会重申“相信爱情”,却很少有人会说会“坚守家庭”。爱情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的信仰,所以我们需要抓住它不放,不管现实不断上演什么样的闹剧或者悲剧。
最近上演的《伟大的盖茨比》可以说是对我们现代爱情观的一个很好的嘲讽。盖茨比是一个视浪漫的爱情为自己的信仰的人。身无分文的他爱上了富家小姐戴茜;戴茜奢华的生活和迷人的魅力是盖茨比最大的梦想。虽然戴茜已经结婚,盖茨比仍通过各种手段积累财富,为的只是有一天戴茜能够重新回到他的怀里。他在戴茜住的河对岸买下了豪宅,每晚会遥望对岸的绿灯,想象着自己的爱人,憧憬着与她在一起的美好未来。但是,当有一天戴茜终于来到他的怀中的时候,他眼望的不是戴茜,而是河对岸的绿灯。饰演盖茨比的莱昂纳多在解释这个细节的时候说,戴茜虽然已经到了他的怀里,但是他的内心还是好像没有被填满,有几分失落,现实的满足似乎远不及当时遥望那盏绿灯时自己对幸福的憧憬。
一个夜晚,盖茨比守候在戴茜的窗前,怕戴茜的丈夫伤害她,可是戴茜却正在和自己的丈夫讨论如何把一场车祸嫁祸于盖茨比。盖茨比最终用自己的生命追逐了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目标。
当然,相信爱情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因为现代社会价值和信仰的空虚,人们很容易把这个话题完美化和神秘化。人们很喜欢爱情的浪漫和满足,但是随之而来的责任和家庭却很少有人愿意谈起。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有意或者无意就会有小生命的诞生。当浪漫的爱情与这个无辜的小生命相遇的时候,人的爱到底有多么博大或残酷,很多时候就会受到最深的考验。
诗人徐志摩和才女林徽因的浪漫爱情故事一直是人们乐于称道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美好和哀伤也引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遐想。但是,当我知道他因为与林徽因的爱情去逼自己已有身孕的妻子堕胎离婚的时候,就感觉到再也无心去欣赏徐志摩的诗和爱情故事了。为了这轰轰烈烈的爱情,我们却需要去解决这样一个无辜的小生命,我不是很清楚,我们的浪漫可以停留在什么样的层面上才能不觉得沉重。
所以,孩子一直和爱情这个话题分不开。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孩子成为人们追逐爱情的负担和牺牲品。当这个孩子没有选择地来到世界上,却被两个作父母的踢来踢去的时候,我们的爱情就会变得越来越荒谬甚至是残酷。以下的文字出自一个孩子的笔下,他描写了自己动荡的生活:
我是父母的皮球
我很早就忘记了家的感觉。我似乎是一个没有人要的孩子,被人踢来踢去,我的自尊也在这样的黑暗的前途中迷失了。
现在已经记不清了,恐怕是我6岁时父母就离婚了,以至于我甚至不知道父母离婚对我是一件多么大的事,而因为这件事,我被迫跟着妈妈来到重庆读书。妈妈以前在重庆市给我找了个“后爸”,我又跟随着他到另一个地方读书,然后又因为他和妈妈没结成婚,我又要上初中了,又让我去爸爸那儿读书,而现在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回到了重庆。
我感觉我是一个被人踢来踢去的流浪儿,以至于我可以完全不在乎转到什么样的班级,同学老师怎么看待我。
我已经习惯了。
我就是这样,为了完成我的小学学业,一会儿到这儿一会到那儿。唉,我竟然连说一句抱怨的话的资格都没有。他们做什么事从来都不顾我的感受,他们只说这样做是为我好,他们有多么辛苦。我似乎有些麻木了,我曾经有段时间确信不是他们亲生的,或者他们还有其他的孩子,待我才那么随意的。
等到我现在懂事后,他们竟问我在乎他们离婚吗?(www.xing528.com)
我能够说什么,不在乎……
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哀叹很容易就被大人轰轰烈烈的爱情所淹没了。大人婚姻的破裂很容易打碎孩子快乐的世界,对孩子内心和将来的幸福影响非常深远。但是在当今社会,即使在一个完整的家庭内部,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也在慢慢被架空。与传统女性不同,今天的女性也是需要进入职场,与男性一样顶起半边天。于是,带孩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老人的责任。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的每一步都需要父母双方的积极参与,父母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要认识到养育一个孩子实在是一个很有学问和很费心思的过程。这是一个家庭最具责任感的地方,也是一个家庭最有凝聚力的地方,并且这也应该是做父母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随着老人担负起带孩子的责任,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心和投入程度正在慢慢被架空,家也会成为一个越来越没有凝聚力的地方。当外面的世界异常灯红酒绿和喧嚣的时候,做父母的也有了更多的时间迷失在外面的世界里面,于是婚姻的破裂就会变得更容易。
在美国,可以看到一个独特的现象,那就是美国人的孩子一般都是由作父母的亲自带。但是在中国人的家庭里,孩子一般都是由老人带。夫妻双方的老人要么是轮流来美国带孩子,要么就是把才生下没多久的孩子带回中国,等孩子大一点,才带回美国。这种现象非常独特又普遍,以至于有一次有一篇新闻报道写道,在一架从美国飞往中国的飞机上,有很多都是老人或者是父母带着很小的婴儿回中国。这些婴儿都是“美国制造”,与这些婴儿一起飞回国的还有美国制造的奶粉。
孩子就在这样幼小的年龄离开自己的父母,虽然奶粉可以带回国,但是孩子最需要的却是来自父母的爱和关心。有很多人说,孩子小,什么都不懂,没有关系。这种说法应该是我们的误解。不管怎么说,让幼小的孩子和自己的父母这样的分别,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不人性和最让人心碎的事情之一。这不仅是因为孩子离开了父母的呵护,也是因为做父母的没有办法经历自己人生最重要、最亲密和最人性化的责任。这是这个家庭每一个成员的损失。
《圣经》里面有一句话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也许是宗教传统的原因,西方人的家庭显得更加的独立。不是说他们不尊重自己的老人,而是说他们明白这个小家庭的责任——最重要的当然是养育孩子,应该是属于夫妻双方的责任。所以,就是他们的生活再艰苦或忙碌,这个责任是分得很清楚的。在美国常常可以听这样的故事:小两口有几个孩子,整天忙得不可开交。一问两边的老人,原来退休了,找了一个什么地方做义工——做老人的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独立的生活。
所以,在当今社会,不论是城市,抑或乡村,抑或是地球的另一端的美国的中国家庭,都有这个现象,那就是家庭因为种种原因四分五裂,还有家庭中作父母的责任正在慢慢地被架空。我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也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但是,其实我们都并没有认识到坚守家庭的重要性,一个完整的家庭以及父母亲自参与教育孩子的每一个环节的重要性。一个小小家庭的命运,承载的其实是每个孩子的幸福,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所以,当我们以家庭的眼光和孩子的眼光看这个社会的时候,我们会获得全新的视角和感触。几年前我在国内曾经路过一个高档的小区。小区内部的装潢可以称得上是十分豪华。可是,一走出公寓楼,看到路边停车库里面,是工地的工人暂时居住的地方——这些工人就这样躺在地上睡觉,他们的生活用品几乎什么都没有。豪华奢侈和赤裸裸的贫穷就这样肩并肩地存在着。如果我们想到他们身后的家庭和孩子,我们就会明白,这些工人的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家等着他去抚养,有一个孩子等着他能回家。在我读留守儿童给父母的信的时候,有很多孩子都非常担心他们的父母会因为劳苦而生病,甚至有几个孩子的父母很早就因为生活的困苦或者工伤去世。孩子担心父母生病和出意外的牵挂的心,让这样的奢华和贫穷的对比额外显得刺眼。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应该因为他们的出生地、他们家庭的贫寒或者他们是否残障,而受到不同等的对待。孩子的心异常敏感,他们对公平的感受非常强烈。要信守这些公平的准则非常困难。我们可以找出一百个困难理由说明我们做不到。但是,能够信守这些基本的准则,却是一个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最重要的标志(其实文明最重要的标志并不是宏伟的高楼大厦和不断翻新GDP这些外在表现)。
中国这些年的社会发展,越来越明显地造就了城乡的二元化,其中最明显的就反映在城乡孩子的生活和受教育的问题上。有一次去北京,席间朋友谈起北京好的学区中令人咋舌的房价,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你们已经把农村的孩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孩子的心灵是无辜而纯粹的,他们对这个世界有很多的疑问,需要我们大人用爱心、责任心和实际行动来解答。
我的理想
我的爸爸妈妈在市场上卖水果,总是把两个弟弟也带到那儿去。大弟弟5岁,小弟才2岁。他们就在摊子旁边玩。爸爸妈妈很忙时就把小弟弟绑在椅子上,他们怕大弟弟罩不住。爸爸说有个摆菜摊的人,他的小孩被人贩子偷走了,所以爸爸很小心。几天前,我放学回家,看见爸爸妈妈下货去了,摊子上,小弟同椅子一起翻在地上。他的鼻子出血了,哭得很凶。大弟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我当时也哭了,我很可怜他们。我们学校旁边有一个幼儿园,天天都有很多小车来接,里面还有科技馆、电脑室、游泳池,真好呀!为什么我的弟弟不能到那儿去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