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留守儿童:父母是孩子的安全基地

留守儿童:父母是孩子的安全基地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孩子的本能就需要来自父母的这种保护,就这一个轻轻的拥抱,对孩子却意味着最大的满足和安全。留守儿童18 五年级 9岁 女 与爷爷一起生活我两岁的时候,爸爸妈妈为了生活都相继外出打工。留守儿童19 初二 14岁 女 和爷爷奶奶生活从小到大,您们在家的日子并不多,可能从您们外出到现在在家的日子总共的日子还不到一年,这几年我也一直是在奶奶家……留守儿童20 小学三年级 8岁 女 与父母一起住亲爱的二姨:二姨您知道吗?

留守儿童:父母是孩子的安全基地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常年关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在他的一次调查当中,提到这样一个孩子,让我印象很深刻:

在安徽调查时,我遇到一个上五年级的小男孩,我问他是否想自己的爸爸妈妈,他就忽然大声哭了起来,哭得说不出话来。于是,我叫他对着照相机的镜头对爸爸妈妈说几句话,他说:“爸爸妈妈,你们快回来吧,爷爷奶奶的身体实在受不了了,我真的很想你们……”后来,我了解到,这个小男孩被蛇咬过,还被钉子扎过脚,但发生这些事情时,爸妈都不在他身边,没有人能给他安慰。

孩子受到惊吓或者伤害的时候,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怀抱。他们最直接的反应是跑到父母的怀里,父母只要在旁边轻轻地抱孩子一下,说一点安慰的话,孩子一般几分钟就会又跑开,回到属于自己的天地。这正是《世上只有妈妈好》那首歌里所唱的妈妈怀里的幸福和安慰。孩子的本能就需要来自父母的这种保护,就这一个轻轻的拥抱,对孩子却意味着最大的满足和安全。这是上天给予孩子的本能,也是上天交给父母的责任。鲍比在他的另一本书提到的“父母是孩子的安全基地”的概念写得非常贴切:

我的关于养育孩子另一个最重要的概念——父母提供的一个安全基地,孩子或者青少年可以从这个基地跑到外面的世界去探索,然后他可以返回来,并且他知道,当他回来的时候,他会受到欢迎;他在身体上和情绪上会受到滋养;如果是伤心的时候,它可以受到安慰;如果是害怕的时候,会让他安心。总之,这个角色是一直存在的,当需要鼓励或者帮助的时候,它就会回应,但是如果必须的话,它也会主动干涉……尽管基地这样的角色很多时候都是在等待,但是却是非常重要的。毕竟,一个向远征军发号施令的军官,只有对自己的基地的安全有信心,他才敢于冲向前去冒险。

当孩子没有这个安全基地在他们受伤的时候拥抱和安慰他们、在他们受到欺负和侵犯的时候保护他们,他们所受的惊吓以及随之而来的安全感的缺失将会伴随他们一生。

留守儿童18 五年级 9岁 女 与爷爷一起生活

我两岁的时候,爸爸妈妈为了生活都相继外出打工。妈妈去了云南,爸爸则四海为家。我是大姨带大的。一年级下学期,大姨也去了重庆打工,我只好跟着爷爷一起过。爷爷七十多岁了,很勤劳,每天下地干活很晚才回家。我每天放学后,做完作业常常望着门前的大树上的鸟窝,看鸟妈妈叼食喂它们的小鸟,小鸟叽叽喳喳的真快乐。家里的大灰狗趴在我的身边……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爷爷干活迟迟没有回家,我太困了,实在坚持不住就想休息,可是,找了一半天也没有找到一点吃的,对了,家里好像有一点奶粉,可是茶瓶里一点开水也没有,我只好饿着肚子上床。睡到半夜,一阵雷声把我惊醒了,外面狂风呼呼,雷声轰隆隆响,闪电一道接一道……啪、啪,是什么声音?是什么在撞击?原来是我房间的窗户没关,斜斜的雨飘进我的屋里,时而洒在我的脸上。那声音实在太恐怖了,我起床去关窗户,电停了,我只有凭借着闪电(的光)走到窗前,就凭我那时的力气怎么也关不上……我拿起电话,拨了好一阵子才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妈妈,救救我,我好怕……妈妈,请给我力量……妈妈,不要挂断……”就这样,妈妈在云南那边用电话陪着我,什么时候睡着的,我也不知道。

我永远忘不了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

留守儿童19 初二 14岁 女 和爷爷奶奶生活

从小到大,您们在家的日子并不多,可能从您们外出到现在在家的日子总共的日子还不到一年,这几年我也一直是在奶奶家……

去年过年时您们回家买房子,房子买在离奶奶家不远的地方,去年春节是我长大懂事以来过得最快乐的一个春节,春节过后您们又走了,也就是这学期开学的时候,您们走后,我就没在奶奶家,独自一人搬到了新家,在家里,只有我一人。

在一个星期日的晚上,有一个小偷光顾我家了,大概是凌晨两点钟左右,我听见楼下的门“咚咚”作响,声音很怪,我起床跑到窗前仔细听,啊,原来有人在捶门,我吓得全身发抖,拿起手机给奶奶发短信,结果奶奶给我打电话,小偷听见铃声,就跑了。第二天早上,我就上学去了,周五回家开门时发现:门凹进去了一个洞,门的上、下、左、右都被撬过,接着在家睡觉的两晚上,我都睡得心惊肉跳,总感觉有人在撬门,白天也总是疑神疑鬼,这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啊,也就是这样,我才给远在千里外的您们打电话要求回到奶奶家。回到奶奶家后,一日三餐在奶奶家,晚上也是在奶奶家睡觉,只有上午和下午才在自己家里,在每天的上午和下午,我感受到了一个人的孤独、寂寞,对于这种孤独、寂寞,我无可奈何,也无能为力。(www.xing528.com)

爸爸妈妈,知道吗?只有您们才能帮我。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现实,看着身边昔日的好友一个个离我而去,我心急如焚,急躁不安,我也不知怎么的,对好朋友也愈加冷漠,什么事都以冷漠相对。只是看着别人亲切地叫着自己爸爸妈妈的时候,我真的很心酸,想想自己,独来独往,这种滋味真的很不好受,没人理解我,我渴望得到您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有爸爸妈妈在家的生活总是美好的。

爸爸妈妈,“家”总是一个温暖的字眼。可是,您们知道吗?家不仅仅指的是一所房子,家的真正实质是,家里有亲人,家中的亲情。爸爸妈妈,您们知道我的愿望是什么吗?我的愿望是希望您们早点回家,一家四口和和睦睦,幸福快乐……

留守儿童20 小学三年级 8岁 女 与父母一起住

亲爱的二姨:

二姨您知道吗?弟弟念书很辛苦、勤奋。弟弟念书的学校很远,每天天没亮,弟弟只匆匆吃几口早饭,就打着手电筒出发去上学。每天天都黑尽了,弟弟才回到家门口,顾不上吃晚饭,还得写作业。就连星期天,弟弟也睡不安稳,常常半夜惊醒。

您知道,您每回打电话回来,弟弟为什么都不接吗?因为您只给弟弟钱。其实,弟弟要的并不是钱,而是母爱!老师说,像弟弟这样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叫“留守儿童”。没有你们在身边,弟弟少了许多亲情和关爱,所以弟弟性格才有些“怪”。二姨您知道吗?听外婆说,弟弟每次在梦里都叫着您的名字。他多么想有您在身边呀!您知道吗?

二姨,外婆、外公年纪也大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都很想念您!回来吧,二姨!

外公两鬓布满了白发,还在外面砍树挣钱,三更半夜,外公才踩着月光回来。家里所有的农活儿、家务生活全落在外婆一个人瘦弱的肩上,外婆有腰椎盘突出症,她能承受得了吗?二姨,外公、外婆越来越老了,儿行千里母担忧!好多次,我都看见外婆在偷偷流泪,她是在念您,想您呀!他们现在更需要有孩子在身边。只有我妈妈一个人是不够的,我想,您和妈妈一起才行啊!

二姨,家里的老少都离不开您,您回来看我们吧!千万别忘了!

这些年龄只有十三四岁的孩子,用他们最简单、真挚的语言阐述了家的概念:家不仅仅指的是一所房子,家的真正实质是,家里有亲人,家中的亲情。如果不是对亲情真实地失去和渴盼过,这些年龄这么小的孩子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感悟的。在这些孩子的眼里,挨饿也许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没有父母的疼爱,没有一个“安全基地”可以返回。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上刊登的一篇名为《“留守儿童”的生活世界》的文章里,作者熊春文对留守儿童的书信集分析时指出,孩子也同样地提到了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充满爱的家,而不是物质上的东西:“爸爸妈妈,虽然你们挣钱很多,能满足我们的物质生活,但那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精神,是亲人之间那浓浓的真情!”作者在文章里这样感叹道:

上述的例子中,孩子们的逻辑出奇的一致。如果不是知道这些语言出自平均年龄13岁儿童之笔,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上升为对资本主义或现代性的总体批判。在马克思笔下,在齐美尔的笔下,我们一定能够找到似曾相识的逻辑和语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