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怕被抛弃,因为他们完全没有自我保护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更因为人活着,需要感到自己是被爱和有价值的。如果孩子对父母是否爱自己有疑问,或者是认为父母不爱自己,这个孩子会认为自己的生命是没有价值的,自己是被这个世界所抛弃的,那么他在这个世界上好好活着的根基似乎也就不存在了。孩子对父母的爱的要求是无条件的,是他们活在这个世界的全部意义和价值所在。
但是,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近几十年里面,我们却正目睹家庭这个社会之细胞的逐渐破裂。在中国的农村,随着千千万万的农民工进城打工,在他们的身后留下了数不清的困惑和受伤的孩子,他们被称作“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孩子数量在农村是如此之庞大,以至于“留守儿童”已经和农村孩子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这些孩子常年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父母,有些孩子甚至无法记忆起自己父母的长相。幼小的他们渴望父母留在自己身边,但是又完全无法左右父母的决定。“女儿一直小心地拉着妈妈的手,生怕不小心放开了妈妈,但最终大手还是无奈地放开了小手,”一位孩子在给自己父母的信中这样写道。
以下是一位丰都乡村小学老师面对自己学生的感叹:
人们常说:“有国才有家!”对啊,国之不存,家又如何附焉?但我却更想说:“家无宁日,何以建国?”……以父母与孩子是否在一起为例,据对我班学生调查显示:全班共42人,其中父母与孩子完全分开的26人,单亲家庭的10人,父母都在的仅为6人。传统意义上完整的家的数量真是微乎其微啊!(www.xing528.com)
我们在讲学校教育改革,可是在一个乡村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当中,基本上没有几个是出自传统意义上的完整的家庭的时候,我们的学校教育改革又从何谈起呢?如果我们所追求的经济发展,是让千千万万的农村家庭支离破碎,让留守儿童们对父母回家的呼唤一次又一次地落空,我们的经济发展又如何能够持久和健康?所以,我想,我们的教育改革需要更多的也许并不是新颖的理论的引进,而是常识的回归。这个常识的回归就是,孩子的教育成长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有父母在身边。不管我们有多么不得已的原因,我们这个社会和社会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帮助这些农村孩子跟自己的父母团聚——即使不是父母双方,至少母亲能够回到自己孩子身边。“社会需要呼唤母亲回家”,在我们对教育改革有如此多的设想和建议的时候,我却觉得这是对中国农村教育最紧迫的一件事情。
在“留守儿童”现象的背后,最让人忧心的也许还不是这个群体的数量的庞大,最让人忧心的应该是,这种现象对传统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的颠覆。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把孩子留给老人,自己进城打工,人们越来越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农民工们也会越来越忽视自己做父母的责任。所以,从能够收集到的资料来看,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是双亲都不在身边,而且父母有些一年都不回来一次。父母越不在孩子身边,就越会忽视自己做父母的责任。一位乡村教师在2010年的一次调查中写道:“据对我校部分留守儿童调查发现,仅有3.7%的家长是每天都和孩子联系,大多数家长平均一周才有一次电话,甚至有部分家长,平均一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这个比例竟高达29.6%。”
最让人吃惊的是,很多父母走后,连最基本的信息(诸如自己的电话号码、地址)都没有留给孩子,也没有教给孩子生活基本自理能力(诸如梳头、穿衣等。所以有老师反映这些孩子上学的时候,头不梳,脸不洗,鞋也反着穿。)有一些孩子小小年纪,竟是处于无人监护的状况!当我们真正了解到这些孩子在父母离开之后的生活困境,我们就会不得不惊叹,原来父母在孩子身边能够给予孩子的是如此的多,让人觉得是如此的理所当然,以至于我们常常忽视一个完整家庭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