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格研究中,一般规律研究取向(nomothetic research approach)和特殊规律研究取向(idiographic research approach)一直是相互争论的两种取向。人格心理学家在描述特质和特质研究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遵循着一般规律研究取向。他们认为人格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由一些共同特质构成的心理结构。个体差异只表现在这些特质的表现程度及结合方式上,而不是人格本身有何不同。
特殊规律研究取向则强调个人以及他自身独特的人格。它所考虑的问题是为什么同样的事件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人格研究需要能够揭示个体特质或变量以及他们在个体内模式关系的特殊规律方法。特殊规律取向恰好是为了获得对某个独特个体的理解而对个人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它假设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使我们对被研究个体的理解更完整更全面。那么究竟如何将这两种研究取向结合起来呢?Hermans认为通过故事能够将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观点结合起来一同去理解人格。
一、一般规律研究取向
在Hermans的理论中,评价(valuation)是其核心概念之一。评价指当个人考虑其生活情景时,他所认为的重要的一切(Hermans,1988)。评价可能包括一生中最爱的和最厌恶的人、烦扰的梦、困难的问题、珍惜的机会、对过去重要事情的记忆、未来的计划和目标等等。每一种评价都是个人生活的一个意义单元,可能是积极的、消极的或是矛盾的情感。通过自我—反省,人们将他们的评价组织成具有时空情景的叙事。
Hermans等用一种自我对质的方法(self-confrontation method)来收集和评定各种评价。在这一方法中,研究对象不再只是一个研究的客体,而成为了研究“共同的调查者”(Hermans & Bonarius,1991)。研究者将整个研究看作是自己和研究对象共同合作的一项事业。研究资料就是通过双方的对话和访谈得到。Hermans相信当人们开始去理解自己的生活时,自己就会成为真正的专家。所以,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来引导访谈,从而得到有关研究对象最重要的评价,如表18-3所示(Hermans,1999,p.222)。
表18-3 自我对质方法中用来引出评价的一些问题
从一般规律的角度看,Hermans建议不同的个人评价可分为两个基本的动机系统:“S—动机”和“O—动机”。其中S—动机关注的是追求超越、扩展、权力、控制等其他动因倾向的自我奋斗。而O—动机则关注另一种倾向,渴望个人与他人的有着接触、一致、亲密关系的动机。
同时,Hermans还根据积极和消极情感对评价进行分类。所以,不同的人可以在S—动机、O—动机、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四个维度的不同水平上进行比较。Hermans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特定的评价模式如何将特定人群的特点表现出来。
二、特殊规律研究取向
评价作为人生故事的最基本的单元,不仅可以从以上四个维度加以分类和比较,并且能够融入到个体独特的人生叙事中来。从特殊规律的角度来看,对评价的考察是了解一个个体独特的对话自我的一扇窗户。
Hermans对话自我理论从Bakhtin的多声部小说隐喻中得到灵感而提出。他区分了“I”和“ME”,认为“I”是作为一个生活叙事作者的自我,包括了给生活带来意义的评价;而“ME”则是作为演员的自我,在整个人生故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I也是从一个“I的位置”移动到另一个,在同样一个人生故事中成为了多个作者,多个“I”。“I”在一种身份下可以同意、不同意、理解、误解、反对、争论、质疑甚至嘲笑另一身份的“I”。每一身份与其他身份相互作用,而每一身份在其个人经验中都有着独特的观点(Hermans et al.,1992)。(www.xing528.com)
McAdams看到的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他讲述了一个具有不同特征的经历,也可以说拥有许多个潜意识意象。而Hermans则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故事讲述者,并且每一个都对应着故事本身的一个特征。自我可以想象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具有相互对话的关系。作为自身人生故事的作者,“I”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去理解自我的不同观点。而不同的“I”位置彼此是在进行对话。自我就好像是一部“多声部的小说”,它不单只有一个作者,而是有许多不同作者的声音表达不同的观点,每一个声音也都代表了它自己统一的世界。
对话自我也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多重的自我。构成对话自我的是许多个处在不同位置上的“I”,并没有一个处在中心位置掌控一切的“I”。并且这个自我是在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它是从赋予其文化价值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意义。因此,要想全面理解对话自我,文化因素必须考虑在内。
在Hermans的自我理论中,个人通过将他们的评价组织到人生叙事中,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有意义。人生故事并不是由一个作者所创造的,而是多个不同作者的作品。个体拥有多个讲述故事的自我,并且这些自我彼此都在进行对话。但Hermans仍然相信心理学的某种整合和总的个人意义能够出现在不和谐的对话中。
叙事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取向,将叙事研究法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的、更加深入理解人类心理与行为的途径。人格心理学家将叙事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理解人类生活的恰当隐喻来关注,他们开始关注人是如何将生活加以建构、概念化,并以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人格理论家对人类生活的时间性质、生活如何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人类怎样去理解这种发展等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们所形成的人格理论也用叙述的术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解释着人类生活。
Tomkins的剧本理论已经将叙事置于人格的中心地位。Tomkins把个体都比作戏剧家,每个人都在创造自己的戏剧。通过心理放大这一过程,人们把情感主宰的各个场景组织成人的剧本。作为一个讲述自我的戏剧作家和故事叙述者,人们是在为他们的人生寻求一种叙事秩序从而将以往纷繁复杂的事件融合到一个连贯的有意义的人生故事当中。
McAdams的同一性人格模型理论及新五大原则最为关注的是个体的人生故事。它是融合了重构的过去、感知的现在和期盼的将来的一种内化的、发展的自我叙事。个体差异体现在人生故事的不同的角色意象、语气、主题、情节和结尾,而人生故事的改变反映了人格的发展。整合的人生叙事则讲述了个体怎样获得自己人生整体的意义。McAdams认为故事为自我提供了连续性,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告诉我们昨天的你如何成为今天的你、明天的你。在故事中,我们可以建构过去、体验现在、期待将来,故事意味着自我的统一与整合。
Hermans的自我对话理论则提出人生故事能够将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观点结合起来一同去理解人格。评价作为人生故事的最基本的单元,不同个体的重要评价都可以从四个维度加以分类和比较;同时,评价又能够融入到个体独特的人生叙事中来。从特殊规律的角度来看,对评价的考察是了解一个个体独特的对话自我的一扇窗户。
随着Tomkins的剧本理论、McAdams的同一性人格模型理论、Hermans的对话自我理论等人格叙事理论相继出现,人格心理学领域内个人叙事和人生故事的研究方兴未艾。人格心理学家将要系统地去探讨人们所创造、讲述和展现出来的有关自己和他人的故事。相信研究者在这条道路上会有不同的收获。
【注释】
[1]在同一性人生故事模型理论中,McAdams对自我的“主体我(I)”和“客体我(ME)”两个不同方面进行了阐述。McAdams不是把主体我(I)和客体我(ME)看作两个实体,而认为主体我(I)是一个过程,客体我(ME)是一个结果。因此,在同一性人生故事模型中,主体我(I)就是从经验中建构自我的基本过程;客体我(ME)则是自我建构过程中最主要的结果。客体我(ME)又被许多心理学家称为“自我概念”,它的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个体的物质、社会、精神领域。例如,某个个体的客体我(ME)不仅包括了他的房子、汽车、配偶、宗教信仰等一切属于他的东西,而且还包括了丰富多彩的人格特征。在同一性人生故事模型中,无论特质、个人关注还是人生故事都属于个体,也都是通过自我建构过程而获得的,因此,人格的这些方面也成为了客体我(ME)的一部分。但人格毕竟不等同于自我概念,因为客体我(ME)中的某些方面(如房子、汽车等)是不属于人格范畴的,而人格范畴当中的一些部分如果没有经历自我建构的过程也不能进入客体我(ME)(McAdams,19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