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在主义的背景
在存在主义哲学内部,理论家们的观点并不一致,但有着以下一些共同点:首先,存在主义者认为过程(precedence)优于本质(essence)。存在意味着形成,本质意味着静态的和不变的物质;存在涉及过程,本质涉及产物;存在意味着成长和改变,本质意味着停滞和结局。西方人,尤其是西方科学家,一贯认为本质优于存在,他们倾向从本质的角度来理解一切——包括人。存在主义者则与之相反,他们倾向于从成长和改变的角度来理解世界。
图7-4 May
其次,存在主义者反对把主体和客体分开的观点和西方科学界把人视为客体的思维方式。西方科学以一种非人的方式研究人,并强调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必须采用客观中立的测量手段。存在主义者认为,这种价值中立的态度是不正确的。我们首先是人,在研究时每个人必须作为独立的个体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科学主义的态度恰恰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存在主义者所倡导的是将我们的内部经验世界引入科学的视界。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忽视主客观的平衡。他们在注重主观经验的同时,还对问题进行尽可能客观的研究。
再次,存在主义者认为人们会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会问一些关于他们存在的问题,诸如“我是谁?”、“我的生活有何意义和价值?”等。
又次,存在主义者认为人们应对自己的成长负起责任。自己的生命只能由自己负责,我们不能依赖于父母、老师和上帝。
最后,存在主义者重视人的自由选择。Heidegger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各种不同的自由,譬如真实性选择的自由、存在与愧疚的自由、良心的自由等。
May的存在分析学说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结合新老精神分析的观点而形成的。由于存在主义哲学强调本体论(ontology),所以May试图从人的本体论结构中找出人性存在的特点。所谓本体论,简单来讲就是指关于存在的研究,关于世界本源的哲学学说。1959年,May发表了《心理治疗的本体论基础》一文,在这篇文章中May列举了存在的六个本体论特点,分别是自我核心(self-centeredness)、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参与(participation)、觉知(awareness)、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和焦虑(anxiety),这六个特点也被May视为人格的基本组成要素。
(一)自我核心
自我核心是指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存在,代表着一个人的独一无二性。May认为,心理治疗必须以个体性原则为基础,个体必然发展成为自己,每个人都生活在自我核心之中,谁攻击这个核心,谁就攻击其存在本身。后来May根据自我核心的特点,提出了有关神经症的一些新的看法。他不再认为神经症是由于人对环境的不良适应所致,而把神经症看作是人在一定程度上对自我核心的适应,是使自己的核心免受外部威胁的一种方式。May写道:“难道神经症不正是一种使人保持其自我核心和自我存在的方式吗?他避免与外界接触,其目的就是为了逃避由接触所引起的威胁,从而使其自我核心暂时得到保存。”(May,1969,p.75)
(二)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是指一个人成为自我的勇气。May认为,人的自我核心不是自动地发展和成长的,他必须不断地鼓励和督促自己,使其自我核心和独立感得以发展、成熟。May(1969)写道:“成为自己,使自己成为具有个性的人的勇气是真正实现人类自由的一个方面,心理治疗的作用就是帮助病人发现真正的自我、看到他自己的自我核心并勇敢地肯定这个自我。”
May把勇气看作一切美德的基础,一个人有了勇气,才能实现其自我和潜能。在此观念的基础上,May又进一步将自我肯定的勇气细分为身体勇气、道德勇气、社会勇气、创造勇气。身体勇气是有关体格、力量、暴力的勇气,这是层次最低的一种勇气;道德勇气是有关正义、同情心、奉献精神的勇气;社会勇气涉及真诚的人际关系;创造勇气是最难获得的一种勇气,但它能促进人与社会的改革与创新,而且现实生活中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它。
(三)参与
参与是指个体与他人的交往,并且通过交往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存在是指人以各种方式存在于世界上,那么个体必然会以各种不同的水平参与到与别人的互动中。虽然May强调人的个体性,但他也十分看重自我核心与参与的平衡。一个人离自我核心太远,就会过分地认同他人,顺从他人,从而失去自己的独立性,感到空虚,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意义。但一个人如果过分地追求自我核心和个体的独立性,忽视与他人的交往,则会阻碍人格的发展。
(四)觉知
在May的概念中,觉知是一种对感觉、愿望、身体需要和欲望的体验,这种体验比自我意识更加直接。May认为,由于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帮助病人体验到他自己的存在,所以觉知作为对感觉、愿望、身体需要和欲望的体验,理所当然是心理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一个只能体验到低级的生理需要、忽视和压抑其全部存在的人,是不健康的人。心理治疗就是帮助他恢复这种觉知。
(五)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独有的特征,是人类领悟自我的一种独特的能力。May指出,通过自我意识,自我才能领悟到他是这个世界上的存在。自我意识能够使个体超越自己,使个体拥有抽象意识,并能用语言和象征符号与他人交流。个体通过自我意识理清自我、他人与世界的关系,并可从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决定自己的行为(May,1967,pp.96-97)。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自我意识有如此重要的功能,但它也常常使人面临两难之境。自我意识使个体能同时把自己看作主体与客体,所以个体在一方面是可进行自由选择、超越时空限制的主体,但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有限的自我存在和必然死亡的残酷事实,这种困境就导致了人类特有的焦虑。
二、焦虑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焦虑就是指个体的存在面临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此处的威胁,不仅包括威胁个体生存的疾病、灾难和死亡,也包括对精神信念、理想和价值的威胁,只要个体意识到存在受到了威胁,焦虑便产生了。下面我们将就此作详尽讨论。
在May于1950年出版《焦虑的意义》之前,大多数的焦虑理论认为精神病理学中的神经症就代表着高焦虑。May在悉心研究后指出,潜在的焦虑也是人类行为的动力机制之一。May的焦虑理论已不是纯粹心理学意义上的焦虑理论,而是哲学、生物学和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焦虑理论。
May把焦虑为了两部分:正常焦虑与神经症焦虑。May认为正常焦虑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必须不断挑战自己的存在,这种挑战就必将引起焦虑。May写道:“在成长过程中,一个人要把过去的价值观转化为更广泛的价值观,必然会发生价值观间的冲突,从而使人陷入焦虑。正常的焦虑会始终伴随着成长,它意味着放弃眼前的安全而追求更广泛的存在。”(May,1967,pp.80-81)产生焦虑是正常的,但逃避正常焦虑则会导致神经症焦虑的产生。例如,大多数人在第一次登台演讲时都会产生正常焦虑。这是因为我们体验到了新环境的威胁,然而如果我们能正确的面对这种威胁,就能成功地克服它,摆脱危机,变得更加自信。相反,如果我们第一次演讲时不敢面对观众,感到害怕和压抑,或者为了逃避演讲而假装生病,这样的心态就会导致神经症焦虑的产生。
通过对焦虑的分类,May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并不是让人们摆脱所有的焦虑,而是帮助人们克服神经质焦虑,使人能更积极地面对正常焦虑。“在一个变换的时期中,当旧的价值观是空虚的,传统的习俗再也行不通时,个体就特别难以在世界上发现自己。”(May,1967,p.25)个体由于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而产生焦虑,由此推论,焦虑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现代社会价值观的缺失。May指出有三种价值观已被现代社会遗弃。(www.xing528.com)
我们失去的第一种价值观是健康竞争的观念。19世纪以前的美国充斥的是旨在最大限度地谋求利益的健康的个体竞争的观念,今天我们采纳的是一种不健康的、掠夺式的竞争方式,“这使得每个人都成了他人的一个潜在的敌人,造成了人际之间许多的敌意与仇恨,并极大地增加了我们的疏离与焦虑”。
我们失去的第二种价值观是理性与非理性协调运作的观念。在17~18世纪这种观念为启蒙运动和世界的发展做了重大贡献,而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人们逐渐把理性意识与非理性意识分离开来,并认为理性意识是好的,而非理性意识是不好的,从而造成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分裂。人们在本来统一的情境中做出理性与非理性的选择,陷入了分裂的困境,从而导致焦虑。
第三种价值观是人的价值感和尊严。May认为,价值感和尊严的丧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感到他们在国家机器面前是无力和渺小的,他们无法影响国家的政策。人们面临着战争、失业、贫穷的威胁,世界上有太多的不确定事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这种环境中,人们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感和尊严,从而产生焦虑。
除了上述三种价值观的丧失之外,当代社会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破坏也是引发焦虑的原因。May列举了两种遭到破坏的关系。其一,我们失去了与大自然和谐的关系。现代社会中人类在依靠科学征服大自然,并从大自然获取利益的时候,并不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他们一味追求技术,拼命掠夺自然的财富,从而失去了对大自然的敬畏感。其二,我们失去了与他人的成熟的爱的关系。现代社会的人们往往混淆了爱与性,他们企图以性代替爱来与他人建立爱的关系。May认为,性只是一种麻醉剂,它使人感觉迟钝,使个体不能正确地意识到自我,从而导致巨大的焦虑。
三、爱与意志
现代人最易犯的错误就是把爱和性相混淆。May认为爱的范畴明显要大于性,性只是爱的一种形式。在《爱与意志》一书中,May把西方传统中的爱分为四类:性爱(Sex)、爱洛斯(Eros)、菲利亚(Philia)、厄盖普(Agape)。
性是我们的一种生物驱力,它可以通过性交和其他一些性紧张的释放方式而得到满足。尽管它在现代西方社会已十分廉价,但它还是保持着生殖的力量,驱动着种族的延续,它是人类最强烈的快乐和最深刻焦虑的根源(May,1969,p.38)。May相信,在古代性爱同吃饭睡觉一样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但到了现代社会性爱则成了一个问题。在维多利亚时代,人们普遍对性持否定态度,性不是有教养的人士所谈论的话题。在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开始反抗这种性压抑,性忽然变得公开了。May指出我们的社会已从拥有性就会感到罪疚和焦虑的时代,转向了没有性就会感到罪疚和焦虑的时代。
在美国社会中,人们经常将性与爱洛斯相混淆。性是生理的需要,而爱洛斯是一种心理的欲望,它通过与一个所爱的人保持长久的合一关系而进行繁殖与创造。May写道:“爱洛斯寻求与爱人进行愉快而有激情的结合,它能扩展和深化两个人的存在状态……正是这种与爱人结合的渴望,使人类有了温情。爱洛斯产生的是一种分享,这是一种新的格式塔,一种新的存在状态,一个新的磁场。”(May,1969,pp.74-75)
爱洛斯虽是性的一种拯救,但它是建立在菲利亚的基础上的。所谓菲利亚,是源自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两个人之间亲密的但无性关系的友谊。菲利亚不会突然地到来,它需要花时间去培养,它是兄弟般的或老友般的缓慢的情感。“菲利亚是面对所喜爱的人时的一种放松,喜欢和另一人在一起,喜欢其走路和说话的节奏,喜欢另一个人的完整存在。菲利亚并不要求我们为所喜爱的人做任何事情,而只是接受他,使他感到高兴。这就是友谊。”(May,1969,p.317)
就像爱洛斯建立在菲利亚基础上一样,菲利亚也建立在厄盖普的基础上。May把厄盖普定义为,“对他人的尊重,对他人幸福的关注,它超越了任何索取,是无私的爱,是上帝对人类的爱”(May,1969,p.319)。厄盖普是一种利他主义的爱,是一种精神的爱,它不依赖于他人的任何行为和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类似于Rogers的无条件积极关注。
May认为,健康成人的爱的关系应建立在这四种爱的结合之上。这种爱基于性的满足、长久的合一关系的保持、真诚友谊的获得和对他人幸福的无私关注。但遗憾的是,获取这种健康的爱是相当困难的。它需要自我肯定、温情、对他人加以肯定、放弃竞争、为了喜爱的人的利益而自我克制,并要有仁慈和宽恕的古老美德。
在《爱与意志》一书中,May把意志定义为“组织个体自我的能力,它可使个体向着某一目标和方向前进”(May,1969,p.230)。May认为,个体的意志不是漂忽不定的幻觉,而是一个在时空上与世界息息相关的具体而又有结构的反应。正是在意向性和意志中,在朝向意义的人类倾向中,个体才会体验到他的同一性和自由,感受到他自己的存在。
May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爱与意志已遭到分裂。爱与肉欲和性联系起来,而意志则意味着顽固的坚持,人们抓不着爱与意志的真实意义。为何爱与意志会遭到分裂?May提出了一个生物学上的解释。当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他与宇宙万物、母亲以及他自己是混然一体的。他不需要自我意识的努力就能满足他的需要,因为母亲的奶水就能满足他的一切。后来,当他的意志得到发展时,他便不能满足于早期婴儿的存在方式,进而拒绝这种存在方式。这种拒绝不仅是他反抗父母的标志,也是他积极肯定自己的标志。然而不幸的是,人们常常把这种拒绝看作是消极的,因而抑制了儿童的自我肯定,结果导致儿童将意志从他们的爱中分离出来。所以,整合爱与意志,使其重新融为一体,是我们当今极为重要的任务。
四、人格的发展
May虽然是一名心理治疗学家,但他一直认为许多心理疾病都与人格有关。May对人格的理解也有其个人的特点,例如他认为人格是动态多变的;促进人格变化的因素是紧张;进行内部适应是解决人格问题的关键,遗传和环境的因素并不能最终解决人格问题。May根据存在心理治疗的观点,探讨了人格的形成及其发展阶段。
May对人格的发展阶段的探讨集中于我们和父母或其他有密切关系的人的生理或心理的联系。人在胎儿期是通过母亲的脐带获得营养的,虽然出生后个体与母亲的这种联系被切断了,但个体对母亲的依赖依然存在。正是这种生理和心理的依赖影响了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格的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人格是否能够走向成熟。我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需要自主做出决定。因此,“一方面人们需要努力增强自我意识、成熟、自由和责任,但另一方面人们倾向于像个孩子似地依赖于父母或者父母替代者的保护。这种冲突存在于每个人身上”(May,1953,p.193)。
人格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婴儿时期,二三岁以前的儿童基本属于这个阶段,此时个体还没有自我意识,个体的各种潜能也尚未发掘出来。但这一时期对个体以后的人格发展十分重要,它将奠定儿童人格发展的基础。如果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过分依赖父母,他将来也很难发展起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格。
人格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反叛阶段,个体开始寻求建立自身内在的力量。这个阶段一般出现在2~3岁,并且会一直持续到未成年期。反叛阶段是意识发展的重要的一步,我们要注意不能将它与自由混淆。反叛是一种反抗,是拒绝父母和社会规则的行为。这种行为是自动的、稳定的、反应性的。而真正的自由则与之相反,它包括“开放性、成长的准备……意味着灵活性,准备寻找更大的人类价值”(May,1953,p.159)。
人格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一般的自我意识阶段。这个阶段在时间上与第二个阶段有穿插,它出现在婴儿期并维持到青少年后期。在这个阶段我们有能力理解自己的错误,并能从中吸取教训,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许多人认为在自我意识阶段,人就能获得成熟和健康的存在感,但May认为处在这一阶段的个体,其自我意识只是处于一般发展水平,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也不意味着人格的成熟和健康。而且大多数人正是处于这一阶段。
人格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创造性的自我意识阶段。个体到达这一阶段才真正意味着人格的成熟。在这个阶段,个体的意识能够超越各种限制,并且还能够经验到没有被扭曲的真相。这一刻是短暂的、令人喜悦的并且是带有偶然性的。当我们体验到这一令人喜悦的时刻时,我们将获得成熟的自我意识,并且接近自我实现。“自我意识给了我们力量,使我们能脱离刺激—反应链的约束,并打破这个链索,用一种新的方式做出反应”(May,1953,p.161)。我们可以发现,创造性自我意识的概念和Maslow的高峰体验极其相似。
May的贡献首先在于他在美国创建了存在主义心理学。存在主义哲学原本起源于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存在主义学家涌入美国,May吸收存在主义哲学和精神分析学派的思想,创建了他的存在分析心理学,并著述了大量的理论著作。他把人生的意义、价值观、自由选择、潜能和责任等作为存在心理学的研究主题,探讨了焦虑、爱与意志、存在、权力、死亡等众多问题。他的存在心理学在人格心理学界、心理治疗学界均有着重大影响。
其次,May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领导者,推动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May与Rogers、Maslow、Bagentalg一道被认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促进了美国人本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由于May更倾向于存在主义,所以他与其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有一些分歧,但这不仅不影响May对人本主义运动的贡献,反而是对其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一种补充。
最后,May的理论相比其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而言更为全面。他的理论整合了心理学和存在主义的观点,提出了详细的针对人的发展过程的心理疗法,其涉及面比Rogers和Maslow的理论更为广泛。
May的存在心理学的局限在于,它不是科学研究得出的结果,只是May经临床分析得出的描述性的讨论,在他的著作中只有极少的假设,他的理论也没有十分清楚的理论结构,这使得许多人批评其学说不是心理学而是哲学。May所用的许多概念和术语都非常模糊,在不同的著作中往往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存在、原始生命力、意向性、潜能、意志、命运、本体论罪疚等词就属于此类。由于May的理论缺乏科学理论的假设检验的结构,不能对其进行客观的检验,它在许多心理学家面前就难以树立其应有的地位,以至于他的一些深刻思考和具有启发性的观点都被忽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