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学家:目标理论的探索,个人目标

心理学家:目标理论的探索,个人目标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学家对于行为目标的探索由来已久。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机体的整体行为、行为的目标导向性、以及指向对象的正负效价。在本章,我们就来了解心理学家有关这些个人目标单元的研究,掌握人格的个人目标理论及其研究成果。

心理学家:目标理论的探索,个人目标

心理学家对于行为目标的探索由来已久。早在1890年,William James就已经建议通过研究个体“对未来目标的追求,以及对目标实现方式的选择”来区分个体。本能论者McDougall(1930)也非常重视行为所具有的目标属性,他甚至宣称自己是个目标心理学家。他反对机械的、反射的、刺激决定论的行为观点,支持积极的、向着预期目标不断努力的行为观,认为在我们预见到某件事情的可能性时,就会期待看到这种可能性得以实现,并采取与我们的愿望相一致的行为,以引导事件向我们的目标方向发展。几乎在McDougall的同时代,Alfred Adler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目标的意义,认为个体是目标定向的,会受到未来期望的促动。他把目标作为解释行为的原则,用价值和目标的概念取代了驱力概念。他提出的一些相关概念,比如目标层级,生活风格等被后来的目标心理学家所引用、发展成为新的概念,如可能自我(Markus & Nurius,1986)和行事风格(Frese,Stewart & Hanover,1987)。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机体的整体行为、行为的目标导向性、以及指向对象的正负效价。受到格式塔心理学影响,Tolman(1932)在行为主义的阵营里提倡目的研究,指出目标就好比行为的“经纬线”。他认为目的性是行为的特点,并指出了“手段—目的”之间存在的关系的多样性,对行为的组织性、模式性和目的性进行了很好的探索。Allport(1937)同样强调行为的“目的性”(teleonomic)即“目标导向”(goal-directed)的特点。1937年,Allport在《人格特征》一书中,发表了《人格研究中的目的性描述》。文章指出,特质起到了对行为加以静态描述的作用,在理解个体人格时的贡献是有限的;行为目的性则揭示了行为的动力性特征。他建议根据一个人“尽力想做什么”或者一个人努力想实现的一个或者一些目标来描述个体人格。Allport用“目标导向”来描述这些在他看来比特质更具动力性和区分度的行为倾向,而且他认为,目标导向可以用来理解个体某些不一致的行为。例如,一个孩子在一种场合不服管教、爱捣乱,在另一种场合可能非常听话、有礼貌。如果我们推断这些孩子是想“努力获得成人的注意”并学会了在不同的环境中实现这一目的的灵活策略,那么这些行为上存在的明显的不一致就揭示了深层次的意义。

爆发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认知革命极大地影响了行为科学各个领域。在人格心理学内部,认知的信息加工观点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声音。人们开始以乐观的观点看待人的状况,取代了过去被动的、驱力递减式的、对人的机械化的认识。在认知革命背景下,人的形象变得富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目标理论也再度回到了研究的中心。比如在《一般问题解决》一书中所提到的模型中,涉及到了手段—目标关系、目标与分目标的层级关系研究(Pervin,2001)。而1960年Miller与其同事在《计划和行为结构》一书中指出,计划是与目标相联系的,因为目标对机体具有一定的价值,从而具有了动机属性。同时,认知革命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它开始从注重“冷认知”或纯粹认知过程,发展到注重“热认知”即情感、动机与认知的关系上,动机的目标理论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Pervin认为,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格心理学家将注意力转向目标导向性行为、实现渴望目标的自我调节机制与结构以及动机的个别化研究(Frese & Sabini,1985; Pervin,1985),目标研究再一次回到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中心位置,早期研究者的声音被新的观念重新唤起,目标研究的意义又开始被重视。(www.xing528.com)

从20世纪80年代起,以Klinger的“当前关注”(current concerns),Little的“个人计划(personal projects)”,Emmons的“个人奋斗”(personal strivings)和Cantor的“生活任务”(life tasks)等为代表,兴起了一场以个别化、情境化的个人目标单元(personal goal units)为核心的研究热潮。在本章,我们就来了解心理学家有关这些个人目标单元的研究,掌握人格的个人目标理论及其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