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mund Freud(1856~1939)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私人诊所开业后,他接待了很多神经症(neurosis)患者。这种患者饱受焦虑的煎熬,却没有任何可以证明的器质性病变。当时的医学界对这种病束手无策,这迫使Freud自行探索神经症的病理学和治疗方法。1896年,Freud在实践中开发出了自由联想法,不仅提高了神经症的疗效,而且从中洞察到心理疾病的病理机制,从而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Freud的心理病理学就是他的人格理论,是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形成的。
一、心理的水平
图5-1 Freud
在Freud看来,人的心理可以分成三个层面:意识(consciousness)、前意识(preconscious)和潜意识(unconscious)。这一主张被称为心理地形说(psycho-topography)。潜意识中蕴藏着人的欲望、本能冲动及其替代物,大部分为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所不容。它是心理的深层基础,蕴含着强大的心理能量。潜意识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却是大部分言行、情感的动力所在。我们能轻易觉察外显行为,却很难洞悉这些行为背后的潜在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潜意识都包含有性和攻击的内容。在童年期,人的性行为会不断受到惩罚与压制,这会导致焦虑,进而迫使人把相关经验压抑到潜意识中。
潜意识中的经验并不是沉睡的,它总试图冲破意识的防线(Freud,1917)。然而,在潜意识与意识之间,存在一道关口,负责阻止会引发焦虑的潜意识信息进入意识。因此,潜意识经验必须伪装成毫无威胁性的经验,才能顺利进入意识。梦境、口误、神经症和各种类型的遗忘,都是潜意识内容经过伪装的表达。其中,梦是通往潜意识的捷径(Freud,1953)。潜意识经验通过凝缩和移置变成我们的梦境。凝缩是指潜意识内容在出现在梦境中时,单一因素象征着清醒时的许多因素,比如,一只家养的狗象征着整个家庭。移置是指引起焦虑的事物在梦境中以相似的并且能被接受的形象出现,比如,梦境中的洞穴很可能是阴道的象征。
前意识是潜意识和意识的中介环节,担负着一定的稽察作用,其中的内容很容易进入意识(Freud,1933)。前意识内容有两个来源:(1)人的知觉。人们所感知到的内容只能在意识中维持较短的时间,当意识的焦点转向其他对象时,它们马上转入前意识。这些观念更接近现实而非潜意识的欲望,因此不会引起焦虑,容易被意识接受。(2)潜意识。潜意识中的内容经过伪装可进入前意识,但并非所有的前意识内容都可进入意识,一部分伴有强烈焦虑情绪的内容又被压抑下去,而其他内容经过巧妙的伪装,会通过梦境、口误、防御机制等方式蒙混过关。
意识指心理的表面部分,是人们日常心理生活中唯一能直接触及的部分。意识内容也有两个来源。其一是人的知觉系统,将外部事件转为内部信息。其二是内部心理结构,来自潜意识中没有威胁的内容和有威胁但是经过伪装的内容。
二、人格的内在冲突
起初,Freud用心理地形说来描述心理模型,把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冲突视为唯一的心理冲突。后来,在《自我与本能》(1923)一书中,他将人格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以便更好地说明人格的结构与功能。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分,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本我受快乐原则(pleasure of principle)的支配,它不知善恶、好坏,也不考虑应不应该、合不合适,只求立即得到满足。新生儿就是如此。自我是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儿童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外界的提供,有时能得到,但很多时候不能及时得到;在这种主客关系中,儿童形成了自我这种心理组织。自我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它依据现实条件调节、控制或延迟本我欲望的满足。同时,自我还要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超我由个体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它包括自我理想(ego-ideal)和良心(conscience),自我理想是自己行为的理想标准,良心是使自己免于犯错的限制。如果自己的行为符合自我理想,个体就感到骄傲;如果自己的行为违反了自己的良心,个体就会感到焦虑。因此,超我遵循的是完美原则(perfection principle)。本我追求快乐,自我面对现实,超我则追求完美,三者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能使它们保持相对平衡的人是健康的;有人要么一味地放纵本我,要么超我过分严厉,都可能导致适应困难。
三、本能与压抑
Freud受能量守恒定律的启发,将人的身心组织看成是一个能量系统。能量可以被压抑但不能被消除,它必须寻找释放的途径。这些能量就是与生俱来的本能。Freud早期把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自我本能是回避危险,使自我不受伤害的本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他看到了人类自相残杀的残酷现实,促使Freud修改其本能理论。他进而将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统称为生本能。生本能使人倾向于爱和建设,死本能使人倾向于恨和破坏。死本能表现于外,使人去破坏、攻击、侵略、战争;向外表现受挫折,就可能退回到个人内部成为一种针对个人自己的力量,使人自虐甚至自杀。(www.xing528.com)
Freud最看重性本能,将性本能的能量称为力比多(libido),把它看成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力比多寻找满足的过程往往会伴随着焦虑。只有自我能产生或者感知焦虑,但是本我、超我、现实世界都会牵涉其中。神经质焦虑(neurotic anxiety)是由自我害怕不能控制本我冲动导致不良结果而产生的焦虑。道德焦虑(moral anxiety)是由本我与超我的冲突导致的羞耻感和内疚感。现实焦虑(real anxiety)也被称为客体焦虑(objective anxiety),与恐惧相似。在一个陌生的、交通繁忙的道路上驾车,往往会产生一种现实焦虑。与恐惧不同的是,这种焦虑不针对于任何一个具体客体。
为了缓解焦虑,人会不自觉地采用一些减少焦虑的方式,即防卫机制(defense mechanism)。防卫机制有很多种,主要有:(1)压抑(repression),指将力比多冲动排除到意识之外。真正通过两性活动得以释放的力比多能量仅仅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力比多能量是被压抑的,压抑可暂时减轻冲突,但能量还在,可能通过做梦、玩笑、变态行为等形式释放出来。神经症就是压抑的结果。一些症状就是性冲动通过伪装,以看上去不具性色彩的方式来得到满足。(2)退行(regression),就是以儿童的方式行动,从而避免成人角色所导致的焦虑。(3)合理化或文饰作用(rationalization),就是以社会认可的好理由,取代个人内心的真理由,所谓“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4)投射(projection),就是将自己内心的不为社会认可的冲动加在别人身上,认为是别人有这种冲动,如不承认自己对某人有非分之想,而说别人在引诱自己。(5)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就是以与真实欲望相反的方式行事。如本来很想接近异性,却表现出回避或疏远。(6)转移(displacement),就是将对某对象的强烈感情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如受了丈夫的气,却冲着孩子发火。(7)升华(sublimation),就是将本能欲望以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级形式表现出来,如艺术、科学等创造性活动就被Freud视为性欲的升华。防卫机制往往是无意识、自动地形成的。它们能够暂时缓解焦虑,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焦虑。
四、人格的发展与健康
Freud理论中最具争议的观点是儿童性欲论。他发现,病人在自由联想中回忆起的那些童年经验常常与性有关,于是就认为,人一出生就有性欲,只不过不以成人的方式表达而已。在不同的年龄,力比多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获得满足,这些部位即性感区(erogenous zone),Freud以性感区的变化来划分人格发展阶段。人生全程有五个发展阶段,前三个阶段(从出生到六岁)的发展对整个人格发展起关键作用,这种观点即早期经验决定论。在前三个阶段,如果力比多的满足过分放纵或过分限制(通常是后者),就会导致人格发展的停滞,这种现象叫固着(fixation),即人的生理年龄虽然在增加,人格却没有相应地成长,即使到了成年,心理上还停留于儿童水平。人生的五个阶段如下:
(1)口唇期(oral stage,0~1岁):婴儿主要通过吮吸、咀嚼和吞咽等活动来满足欲望。婴儿即使不饿,也喜欢含着奶和吸自己的手指,因为其快感多来自口唇的活动。若人格的发展停滞在这一阶段,就形成口唇性格(oral character)。这种人往往好吃,过于依赖,自恋,缺乏耐心,贪婪,多疑,悲观。
(2)肛门期(anal stage,1~3岁):这时父母要求孩子定时大小便,并对如厕的卫生习惯提出严格要求(这在Freud所处的那种社会文化中的中产阶级家庭特别普遍),而本能又要求及时排泄以获得快感。由于要求控制而儿童又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所以这个阶段的快感主要来自排泄时肛门扩约肌的伸缩。如果父母管制过严,导致人格发展的固着,就形成肛门性格(anal character),表现为过于守秩序、爱清洁,吝啬,固执,报复心强等。
(3)性器期(phallic stage,3~6岁):这时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甚至偷看异性同伴或异性父母的性器官,并触摸自己的性器官以获得快感(手淫),但这些冲动和行为都会受到压抑。他们会对异性父母产生爱恋,对同性父母产生嫉恨。这种感情,在男孩为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在女孩则为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男孩由于嫉恨父亲,又发现女孩没有那个小器官,以为是她犯了错被父亲割掉了,于是产生阉割恐惧(fear of castration)或阉割情结(castration complex)。为了克服这种恐惧,男孩就转而向父亲学习,这种现象叫做认同(identification)。女孩发现男孩有的器官而自己没有,于是产生自卑,并心怀嫉妒,这叫做阳具妒羡(penis envy)。若这些问题不能顺利解决,就会固着在潜意识,成为以后心理疾病的根源。人格发展停滞在这一阶段,就会形成性器性格(phallic character)。在男性,表现为好炫耀自己的男子气概和能力,自夸、好胜、好表现;在女性,为了对抗恋父情结或出于阳具妒羡,可能会过分认同母亲或女性形象,一方面会引诱或挑逗男性,另一方面又否认自己有性意图并表现出天真无邪的样子。试图超过男性,或通过欺骗、伤害男性而使他们苦恼。
(4)潜伏期(latent stage,7岁至青春期):此时儿童的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体和对父母的感情转向外部环境,转向学习和游戏,更多地与同性同伴相处,因此性心理的发展处于潜伏期。
(5)生殖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以后):性需求朝向年龄接近的异性,并希望与其建立两性关系,性心理的发展走向成熟,人格也趋向成熟。
Freud的发展理论也是其病理学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将其与固着和退行两个概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其要义。固着使发展停滞在早期的某一个阶段,退行是指虽发展到后期,但有一种倒退的力量,要回到以前的停滞点。因此,固着与退行密切相关。退行意味着早期发展的某种程度的固着,固着则意味着将来有一天又会回到这一点。如果固着是完全的,就不会有退行,但这种情况十分罕见。退行常常在压力与焦虑的情况下发生,所以我们常常能看到人们在这种心境下会表现出贪吃、抽烟或酗酒等行为。我们可以不同意Freud的泛性论(pansexualism),但这样的意识对我们的人格健康发展还是有益的:过分依赖、过分固执或过分自夸都是人格不够成熟的表现。例如,遇到挫折,我们很容易退回到婴儿状态,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样子,这是人类共同的弱点;但Freud明确告诉我们,这是不健康的。健康的方向是发展生殖性人格,也就是发展爱的能力,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去生产和创造。
精神分析学派自Freud创立,经过100年的发展,已形成许多理论并分裂成不同的学派。这些理论或学派围绕潜意识、冲突和焦虑等心理病理学问题修正和发展了Freud的人格理论。其中包括:分析心理学(analytic psychology),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以及社会文化学派(sociocultural school)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