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雨润物细无声∶谈目的后继

春雨润物细无声∶谈目的后继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事先不预告或不明确教育引导目的,在对象毫无觉察的情境中进行的引导心理技巧,称之为“目的后继”。亨奇父亲采取目的后继的引导心理技巧,克服了孩子反引导定势,取得良好的效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比那种事先渲染、摆开架势、目的再也明确不过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所以,目的后继还需要运用巧妙的策略。

春雨润物细无声∶谈目的后继

美国著名医学家亨奇,出身在匹兹堡市一个欧洲移民家庭。他从小喜欢文学,中学毕业以后,就报考了文学专业。1916年,20岁的亨奇以优异成绩从宾夕法尼亚州著名的拉法耶特学院毕业,并获得了文学学士。当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激烈进行的时候,协约国和同盟国士兵在欧洲大陆拼命厮杀,血流成河,白骨成堆。仅1916年2月和7月的凡尔登和索姆河两大战役,双方伤亡就达200万人。“可怜索姆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战火使欧洲广大人民在前线流血,在后方挨饿,蒙受着巨大的痛苦和灾难。这一切,也使亨奇的家庭笼罩上一层哀怜故乡的阴影。当亨奇兴高采烈地捧着毕业文凭向双亲报喜时,父亲便严肃地向他诘问:“当今世界大乱,欧洲陈尸遍野,无数百姓贫病交加。孩子,在今天,你考虑过你将来如何济世吗?”父亲的问题,引起亨奇深深的思索。经过反复考虑,他决定弃文从医,立志做一个帮助伤病员解除痛苦、济世利民的好医生。父母知道儿子的打算,非常高兴,表示全力支持。此后,亨奇潜心学医。经过多年努力探索,亨奇终于发明了“可的松”,为类风湿关节炎病找到了一种激素治疗的有效途径,并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亨奇父亲要儿子弃文从医的意图,事先不说,通过诘问,启发思考,最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真是:父亲随机藏意图,春雨润物细无声。

这种事先不预告或不明确教育引导目的,在对象毫无觉察的情境中进行的引导心理技巧,称之为“目的后继”。

许多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维持一种自主倾向,面对明显的外界引导,他们总是有所警觉。如果引导的目的太显眼或太强烈,则可能被认为是侵犯了一个人的选择自由,从而会激起此人对这些信息的抵抗。这就是“反引导定势”的存在。上述例子中,亨奇父亲如果先说出自己的意图,那么,亨奇对常态下所作的引导早有警戒和准备,显然难以达到要其改变文学专业的主观效果,很可能反倒自讨没趣。亨奇父亲采取目的后继的引导心理技巧,克服了孩子反引导定势,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过于明确的“引导”,往往会使引导对象反感,产生负面作用。而这种负面作用,在引导对象态度卷入程度较深,原有态度与引导的立场、观点极为对立,且原有态度较为稳定牢固时,相当突出。包括事先预告(哪怕没有语言的动作预告)引导目的和包括明确引导的题目在内,均能促使上述被引导者对引导产生心理戒备,形成反引导定势,并有时间建立和增强其防御机制。

目的后继作为一种引导的心理技巧,人们在做思想工作和管理中,都可随机运用,但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分析个体心理准备状态。在引导前,要分析被引导者对事情的心理准备状态,把握其原有态度的卷入、差异及稳固程度。一方面,当被引导者可能受到与引导相反的信息影响时,促使其事先有所戒备,让其要有接受引导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弱化被引导者反引导定势,用引导内容之外的情感亲和、随意谈笑等,解除或降低他们的心理戒备,以免产生“接种效应”。(www.xing528.com)

提倡引导的随机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比那种事先渲染、摆开架势、目的再也明确不过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引导者对非指令性的谈话、教育引导,不必一定要在场景严肃的办公室进行,也切勿毕其功于一役,非要在限定时间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引导者要造就宽松的环境,采取随机的形式,使用目的后继的引导心理技巧,容易使对方接受教育引导。

巧用策略。例如,某单位为了做好一则招募志愿者广告,加班突击印制一批宣传品。参与加班的一位职工认为这是额外负担,应该发放加班费,否则不干了。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没有批评职工,而是立即放下手头工作,到现场与大家一起包装、搬运,边做边开玩笑说:“今天也许你们会怨我,让你们加班吃苦,做好了对灾区重建工作,以后企业的声望提高了,你们也许会感到今天的加班是非常值得的。”在共同的劳动与说笑中,这位职工心领神会领导的意图,怨气也就烟消云散了。又如,某校初二年级一“差生”,期中考语文只得了59分,十分着急,怕回家又要挨骂受训。于是他急中生智,去央求兼任语文课的副校长:“老师,请你给我的作文加一分吧,就一分,求你帮帮忙!”副校长二话没说,拿起红笔,在他的试卷上将59分改成60分。正当“差生”感激地向老师鞠躬行礼后转身要走时,老师叫住他:“我可是借给你一分,不是送给你一分。借东西不能白借,要偿还利息,我的利息是借一还10,期末考试我会从你的考分中扣下10分。你愿意吗?”“差生”迟疑了一下,终于答应了老师的要求。期末考试时“差生”的语文考得很好,得了75分,被扣去10分,还剩下65分。从此以后,“差生”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好,其他学科的成绩也有不少进步。这位副校长的教育意图很明确,但一开始没有明说,到加了分,学生欣喜、感激时才予以表露,最终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目的后继还需要运用巧妙的策略。

诚然,目的后继这一心理技巧,仅指事先不明确或不预告引导目的,并非指人们引导时可以隐瞒自己的目的、立场、观点、态度。目的后继是为了达到引导目的,后继只是一种引导的策略和技巧,引导的目的应充分体现在引导过程中,而不是一定非要通过题目、显性的意图表现出来。技巧为目的服务,这一点必须在整个引导过程中十分明确。

目的后继的引导心理技巧,不能机械套用。有些事情,对方已明示自己的诉求并希望及时解决,对来自领导的引导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时不妨开门见山引导为好。若是故弄玄虚,绕圈子,则倒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此外,这一技巧还需根据不同个性的人以及不同的问题,选择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