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来自北方穷乡僻壤的大学毕业生小林,听说上海浦东很有发展前景,于是在2006年一个盛夏的中午随身带了一只小包乘车来到上海。人生地不熟的他到了浦东,走进一家颇具规模的科技公司询问应聘事宜。人事经理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经过考核,人事经理和总经理对他都感到满意,同意先行试工并即刻安排其食宿和工作场所。一段时间后,小林对这里的工作环境、待遇等都非常满意,尤其是领导对一位素昧平生的年轻人如此器重、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十分感动,在与家人和朋友的通话中言于溢表“遇到贵人,终身难忘”。有一次,小林在工作中出了差错,给公司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因而遭到领导严肃批评,并根据有关规定扣罚奖金。小林认为领导小题大做,使自己相当难堪,于是耿耿于怀。从此以后,小林对领导爱理不理,态度十分冷淡,没多久转而跳槽离去,总经理怎么好言相劝都无济于事。这使他感到十分沮丧,想不到前功一朝化烟云。
生活中“只记板子不记糖”的现象大量存在。小林的做法固然不妥,但这一现象背后,乃是心理学上“近因效应”在起作用的缘故。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新形成的印象淡化,甚至抹去以往已形成的印象,给人们留下更深刻、更持久的当前印象,并以此支配人们的行为。
心理学家洛钦斯在做近因效应实验时发现:如果自编的两篇内容一样、顺序颠倒的短文中,插入一段不相关的文字,那么近因效应更易突出,大多数人便会将后一篇短文所形成的印象作为评价的依据,而前一篇短文由于记忆的遗忘,所形成的印象相对地淡薄了。这说明近因效应确实存在,并且在起作用。
近因效应对人们有着一定启示:
善始善终。近因效应强烈而持久,能够淡化以至抹去先前的印象,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有良好的开端,还必须把这种良好开端保持下去,善始善终,切莫虎头蛇尾。否则,可能造成一招有损,前功尽弃。(www.xing528.com)
至于像小林这样“只记板子不记糖”的现象,那是个人素养和境界问题。在人际交往中不能为了给人“善始善终”的印象而无原则地迁就,也不能因此而消极汲取教训,能助人一臂之力时袖手旁观、无动于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句名言:“他人助我,牢记心头。”生活中谁没有一点“委屈”,即使真的受到委屈,哪能为了一点小小的委屈时时记恨在心,而忘却他人的大恩;应该努力做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涌泉之恩,当一生相报;一生之恩,当生死相报”。
近因效应虽然会使人淡化,甚至抹去以往的长处和功绩,若是能自觉地运用近因效应,善始善终,便可避免近因效应带来的消极后果。不仅如此,有的人尽管过去有过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给人的印象不佳,如果能巧妙地运用近因效应,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做得比过去更好,还能给人形成新的良好印象。
怒责之后莫忘安慰。一个人在批评教育、处理偶发事件时,难免情绪化。但若结束语妥帖,注意安抚,就容易使被批评者摈弃前嫌。1999年甲A足球联赛,在最后一场比赛中,某队一位老队员禁区内一个不应有的动作,被罚点球并亮红牌。当被罚队员离场时,主教练怒火中烧,狠狠地骂了一通,把他晾在一边。关键的一球被对方罚进,球队输了,煮熟的鸭子飞了,怎能使人不愤恨。待到球赛结束,回到宾馆时,主教练用手抚摸那位球员,给予安慰。那位球员眼里滚动着泪珠,用感激的眼光看着主教练,久久说不出话来,先前的委屈和怨恨之情顿时烟消云散。这就是近因效应的魅力。
尾声不“尾”。心理学家们就举办画展、演讲、表演等作过深入探究后证明:开头或结尾,无论是好是差,都能抹煞中间内容70%的效果。作报告或演讲,首尾两端给人的印象更深刻、持久,也由于人们的注意力一般呈马鞍型,开头和结尾时注意力较为集中,中间相对有些涣散。所以,人们作演讲报告、搞大型活动等,都要做好总结收尾工作。有时前面的大量工作有声有色,而结束工作却黯然失色,其成效便大打折扣。尾声不“尾”。为什么每一场演出要把最精彩的剧目和名角放在最后作为压轴,也是这个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