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有一次楚庄王打了胜仗,在宫中欢宴百官,以示庆贺。君臣间一时间喝得酒酣耳热,仍然余兴未尽。天黑时分,忽然刮进一阵疾风,将蜡烛吹灭,宫中顿时漆黑一团,人群中掀起一阵小小的骚动。慌乱中,庄王最宠爱的妃子觉得有人扯住自己的衣袖。经过一番挣扎,她拔下了那人头上的帽缨,气急败坏地跪到庄王面前哭诉。庄王听后没有追察失礼者,而是要大家拔掉帽缨,然后才吩咐点上蜡烛,尽欢而散。三年后,晋国进犯楚境。庄王率军迎战,发现有一位将军总是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个个勇猛冲杀,把晋军打得节节败退。庄王很感奇怪,再三追问。那位将军才说:“三年前,臣下酒醉失礼,大王宽容而不加罪,我一直想用自己的生命来报答大王的恩典,虽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这位将军就是唐狡。庄王的宽容,引发了唐狡以死相报的行动。诗经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古人云“来而不往非礼也”等,说的都是人际互动产生的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总是根据对方的态度和行为而采取相应的态度和行为。这种社会互动交换,更多地体现在心理因素,如情感和行为的交换。心理学上把人际交往中这种互动交换所产生的心理现象称为“人际互动效应”。
一般来说,人际互动一方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会引起另一方相应的态度;消极否定的态度也是这样。如果一方表示了积极肯定的态度,而另一方不作出相应的反应,将会形成不平衡的心理紧张状态。只要双方继续往来,这种心理紧张状态就会成为一种心理压力,驱使被动的一方最终采取相应的反应。倘若来而不往,心理上的负疚感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扰得自己不得安宁。
心理学家李雷从几千份人际关系的研究报告中,归纳出了人际互动的八种心理反应:即由一方发出的管理、指挥、指导、劝告、教育等态度和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尊敬、服从;由一方发出的同意、合作、友好等态度和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协助、温和;由一方发出的帮助、支持、同情等态度和行为,导致另一方的信任、接受;由一方发出的尊敬、信任、赞扬、求援等态度和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劝导、帮助;由一方发出的害羞、礼貌、服从等态度和行为,导致另一方的骄傲、控制;由一方发出的反抗、怀疑等态度和行为,导致另一方的惩罚、拒绝;由一方发出的攻击、惩罚等态度和行为,导致另一方的敌对、反抗;由一方发出的激烈、拒绝、夸大等态度和行为,导致另一方的不信任、自卑。
从上述八种反应中,不难发现互动是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但并非是必然模式。实际上,积极的态度由于消极的归因(如意识到对方的态度是为了自己捞取荣誉资本),很可能引起消极的反应。
人际互动效应对于人们有着有益的启示:
精诚感人。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对他人,特别是陷于困境中的人,应始终怀着一颗炽爱之心,即使对方有性格缺陷和令人生厌的行为,也需待之以爱心。爱能唤起良知的互动。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这个道理。人生在世,要多一点以德报怨,少一点冤冤相报。(www.xing528.com)
尊重、信任他人。尊重他人,不仅是对自己的尊重,而且能博得他人更多的尊重。即使是领导,说到底,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只是分工、职责不同而已。“领导”这顶帽子在工作时需要戴上,若是处处摆显自己的身份,似乎高人一等,高踞职工之上,盛气凌人,则会导致职工的心理敌对与反抗。这显然不利于人际沟通,也谈不上管理效果。
从理性上来说,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首先应是信任,而不是怀疑。但在实际生活中,相当多的人,对人,特别是对与自己曾有过结的人,怀疑、不信任在先,致使对方也怀疑自己的真实意图。试想,相互之间猜疑、不信任,势必拉大心理距离,还谈什么有效人际交往、合作共事?
要善于宽容人。被称为铁娘子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当政时,一日与内政大臣们共餐。一个年轻的女服务员端了一碗热汤上桌,不慎打翻了,烫到了内政大臣身上。正当年轻的女服务员诚惶诚恐、手足无措时,撒切尔夫人起身,上前亲切地抱住了女服务员,柔声安慰她:“这个错误我们谁都有可能犯,你别太害怕。”安抚完女服务员后,撒切尔夫人才去安慰内政大臣。身居庙堂之上,本可俯视万物。而撒切尔夫人却走下了高高在上的庙堂,用一个亲切的拥抱,宽容了服务员的过错。
宽容并非宽容他人的过错,而是宽容人,这能唤起他人的自我觉醒。庄王的宽宏大度,使将军感恩戴德,甘愿肝脑涂地;撒切尔夫人原谅服务员的过错,还原了人与人之间最简单、最朴实的关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