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响鼓需用重锤敲∶谈强刺激效应

响鼓需用重锤敲∶谈强刺激效应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刺激阈限大大超过中等水平,感受性十分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谓之“强刺激效应”。俗话说,响鼓要用重锤敲,它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虎狼之药”的强刺激使慈禧恢复了元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适当运用强刺激效应,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弱刺激效应亦然。合理地交替使用强、弱刺激效应,一定能够演奏一曲美妙的管理乐章。人们在运用强刺激效应时还应注意:一是刺激的可信性。

响鼓需用重锤敲∶谈强刺激效应

美国著名医生、博士马海德,出身于一个贫困的炼钢工人家庭。年幼不懂事的马海德,有一天看到人家孩子在吃鱼,那油炸鱼的香味令他垂涎欲滴。他一回家就吵着要吃鱼,可家里连吃饱饭都成问题,哪有钱来买鱼?小马海德吵闹不休,一向温和的父亲,此时失去了平日的耐心,把儿子按倒在地,狠狠地揍了一顿。从那以后,不论谁家吃鱼,马海德都离得远远的。他开始朦胧地认识到贫穷的滋味。

不久,家乡流行可怕的瘟疫,马海德一家都染病在床。正在这危急时刻,来了一位心地善良的老医生,为他们一家人作仔细检查,注射针剂,临行时把一个沉甸甸的袋子硬塞给马海德,亲切地说:“这是我给你们准备的。这也是药啊!没有一点营养,你们怎么能抗得住疾病的侵袭呢?”马海德打开提包一看,原来是四条长面包和一大盒土豆泥,在土豆泥旁边,还意外地发现几块油炸的鱼块。当马海德的目光接触到鱼块时,他的耳边蓦地响起了一个熟悉的声音,那是他的好友、一个工人的孩子在临终前呼喊着要吃鱼的声音。他沉思后对妈妈说:“从今以后,我要立志做一个像老医生那样的人,也去给穷人治病,让他们个个都能吃上鱼!我要……”

一块鱼、一次患病被治愈,给马海德以十分强烈的刺激,催人奋进,最终使他成为一名医学专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受性与刺激的阈限有关。如果作用于人的刺激阈限始终维持在中等水平,那么感受性会因此而麻木。刺激阈限大大超过中等水平,感受性十分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谓之“强刺激效应”。刺激阈限大大低于中等水平,十分微弱,如一只小虫在皮肤上爬行,其感受性也会因此而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称为“弱刺激效应”。

感觉的强刺激和弱刺激效应生活中随处都有。专家讲课,突然提高音量,或者声音低沉,都能引起听众的特别注意。讲演效果的好坏与语言运用是否抑扬顿挫有很大相关,就是这个道理。来自外界对感官的刺激,不仅有触觉,还有声、色、味等各种刺激物。

俗话说,响鼓要用重锤敲,它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太后脉息左关沉弦,右关沉滑,肝胃气道欠畅,蓄有积热,是以眼目不爽,食后嘈杂。太医张仲元不畏风险,敢用大黄、元明粉等“虎狼之药”,用凶猛的攻下法,荡涤积滞,泻热止痛。经过这样的凶猛攻下,消瘀化滞,慈禧的气道得以畅通,热消痛止,眼目清凉。“虎狼之药”的强刺激使慈禧恢复了元气。(www.xing528.com)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适当运用强刺激效应,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管理者对待下属(包括家长对孩子)的一些痼疾,可以使用严厉批评、发怒,甚至包括惩罚在内的“重锤敲打”手段,加大刺激的强度,以矫治痼疾。因为强刺激的“重锤”是带有一定威胁性的震慑,它能阻断下属、孩子产生非理性的态度和行为,或警戒可能出现的某种严重后果,从而使他们确立应有的态度,停止某种不良行为。但是强刺激手段不能与简单粗暴划上等号。管理者、家长热烈、丰富的表情,激情满怀、生动传情的眼色,富有逻辑的挚诚挚爱语言等,都是感受性很强的刺激,通过它们来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颂扬,对假恶丑的愤怒,从而产生有力的教育管理效果。倘若把强刺激效应演变为对下属、对孩子讽刺、谩骂、声嘶力竭的呵斥、简单粗暴的惩罚,这只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其负面效应是不言而喻的。

人们在运用强刺激效应和弱刺激效应时,都只能是少量的,偶尔为之。试想,若是把刺激阈限始终维持在高强度上,那么感受性也会因此而麻木,以后也无法再提高刺激的强度。有些人嗓音大、脖子粗、脾气暴,次数一多,其他人也就习以为常,不当一回事了,而此时的他再也别无新招可使。弱刺激效应亦然。合理地交替使用强、弱刺激效应,一定能够演奏一曲美妙的管理乐章

由于每个人对刺激的感受性不一,因此人们在对他人作强刺激时,一定要从不同对象的实际出发,把握刺激的“度”。大黄、元明粉之类的“虎狼之药”用量不当,难以“消瘀”,弄得不好会大伤元气。因为强刺激效应并非都是正向、积极的,也有其负面、消极的方面,问题在于怎样使用,是否对症下药,恰到好处。

人们在运用强刺激效应时还应注意:一是刺激的可信性。领导对下属或家长对孩子批评、警策时,需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辞。否则,被批评者不仅可能产生归因逆反,认为只是“吓唬人的”,而且也可能会产生信度逆反,使后继的心理震慑失去应有效用。二是刺激的深层性。加大刺激的强度,只是为了引起被批评者的足够重视,并为进一步的引导辅平道路,不能为震慑而震慑。若是在强刺激的震慑后,不辅之以耐心细致、融情于理的心理疏导,那么被批评者的态度转变就可能始终停留在表面服从阶段,并非真正的同化、内化。强刺激也不等于压服。用重锤压服去处理问题,简单省力,从一时看成效不差,但从长远看,却因反感、抵触情绪的积聚,会形成潜在的“心理地震”。

img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