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难以自禁激扬情∶谈组场效应

难以自禁激扬情∶谈组场效应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能磁化人心理的强大、特殊场景,称之为“大众心理场”,它所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组场效应”。即时激动,过后逐渐冷却,甚至依然故我,这是组场效应所产生的情感和行为特点。不是所有的组场效应都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行动。布鲁塞尔球场事件就是一例。

难以自禁激扬情∶谈组场效应

1985年5月29日晚,在布鲁塞尔足球赛场上,那些支持利物浦队的英国球迷与意大利观众大打出手,造成世界上空前的球场惨祸。这场闹剧,开始时由少数人挑头,很快有许多人群起参与其中,连一些素来文雅、有教养的人也跟着闹。事后,这些有教养的人为自己一时冲动的鲁莽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追悔莫及。警察也对这些文人雅士的粗野举动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这种难以自禁激扬情现象的产生,就是大众心理场作用的结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众人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如同物理学中磁场一样的心理场。当个体进入这个心理场后,在感人场景的渲染下,人的情感、行为就会被磁化而变得情不自禁、身不由己,升华为与场景相一致的情感与行为。这种能磁化人心理的强大、特殊场景,称之为“大众心理场”,它所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组场效应”。

组场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摆擂台接受挑战,热火朝天,令人冲动;旁观众人争吵,由冷眼观战到卷入其中,变为积极参与者;交通阻塞,群情激愤,胆小怕事者也参与滋事。

个体一旦进入大众心理场,容易顿生激情。例如,同样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个人在家里看电视与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看电视不同,看电视与现场看更不同。一个人在家里看只有感叹没有激情,而在现场看一定是激情高昂,那是因为有大众心理场的缘故。处于激情状态的个体,往往其认识活动的范围被缩小在所处的场景中。这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甚至达到不能自控的地步。激情的特点是强烈、短暂、爆发式的。一次感人肺腑的报告,一项激动人心的活动,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都能使人产生激情,导致行动。所以,让职工、学生置身于一些能鼓舞人、激动人、有意义的活动中,便可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诚然,要使教育活动能产生积极的组场效应,其一,这些活动从内容、方法到全过程,都要适合成人或青少年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否则难以奏效。其二,活动要有比较热烈的氛围。其三,主持活动的人要有真情实感,例如宣讲某一杰出人物的感人事迹,参与宣讲的人要进入“角色”,情真意切。因为唯有真情实感,才能产生感情共鸣,架起沟通情感的桥梁。(www.xing528.com)

激情具有短暂性、情景性。即时激动,过后逐渐冷却,甚至依然故我,这是组场效应所产生的情感和行为特点。为了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故而在活动后,必须要有座谈、个别谈话、表扬、指导实践等后续教育手段,将激情升华为稳定的理智感,进而形成行动的品质

不是所有的组场效应都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行动。群体聚集,若引导不当,一些认识模糊、意志不坚定者参与其中,在不良大众心理场渲染下,极易冲动,丧失理智,酿成集体滋事。布鲁塞尔球场事件就是一例。由不良大众心理场所导致的集体滋事,使一些平时不敢单独活动、胆小怕事的人也参与其中。从心理学上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良心理场所激发的不良情绪,造成相互间的“情绪感染”,感染的结果,加剧了不良情绪,使恶性情感循环反应,益发难以控制,愈演愈烈。二是由于众人参与,群体分担责任,“责任分散”的心理作用,社会责任感下降,使一些怕惹事者此时也胆大妄为起来。三是集体滋事还产生群体为个人提供保护的错觉,认为人多势众,有时参与者彼此不相识,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就远离了这些人。法不责众的结果,往往使参与集体滋事者逃避应有的惩罚,使其他人获取消极的“经验”。四是和参与者的个性特点有关。大凡个性特点越不鲜明,认识水平不高的人,越容易在大众心理场中被裹胁利用。

一些青年人、学生在单位、在学校文质彬彬,胆小怕事,及至有关方面告诉领导,他的职工、学生在外参与闹事,简直难以令人置信。历史上一些平时“循规蹈矩”的人也会卷入社会动乱,就是非常典型的事例。其实,这就是大众心理场所产生的负面组场效应。所以,管理者对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年轻人在社会上的群体活动,要做好事先疏导,有时需要一定的预警措施,防患于未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