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赏结果事愿违∶谈奖励的德西效应

重赏结果事愿违∶谈奖励的德西效应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队员们的话一语破的,奖励结果事与愿违,这是老板始所未料的。他不懂这样做反倒产生了心理学上的德西效应。这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家德西在实验中发现的,故称之为“德西效应”。之所以会产生有趣的德西效应,其原因无非是:人们对某项活动价值观有差异。相反,这样的人就有可能反感于外加报酬,感到外加报酬是对自己人格的贬低,因而产生德西效应。

重赏结果事愿违∶谈奖励的德西效应

一支实力强劲的中超足球队,规定胜一场比赛,奖励球队40万元,连胜两场,奖金翻倍,以此激励球队获取冠军。2009年4月,球队客场挑战另一支实力不凡的中超球队,老板亲自飞赴现场督战,考克箱里装满了让队员们心动的数额巨大奖金,待获胜后当场分发。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岂料,比赛结果令人大失所望,球队以失败告终。论排兵布阵、战术安排都无重大失误,球员们也都有拼劲,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教练在赛后总结时无奈地说:“问题出在队员们没有求胜的欲望。”队员们赛后也吐露了自己的心声:“老板重奖不但使我们加重了心理压力,而且假如踢赢了,似乎我们都是冲着奖金来的,其实我们不会因为有了高额奖金而比过去更卖力。”队员们的话一语破的,奖励结果事与愿违,这是老板始所未料的。他不懂这样做反倒产生了心理学上的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过专门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每完成一道题可得到一美元奖励,而控制组的被试者与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解题当作喜爱这项活动程度的指标。

结果发现一种明显的趋势:实验组(奖励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欲继续参加第三阶段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者有更多的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程度在增强。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心理学研究证明:在某些情况下,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使工作的动机力量倍增,积极性更高,其效果反而会降低,变成两者之差,外加报酬反而会抵消内感报酬的作用。这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家德西在实验中发现的,故称之为“德西效应”。

之所以会产生有趣的德西效应,其原因无非是:人们对某项活动价值观有差异。不是所有的人都为了外加报酬而做,尤其是智力活动,很多情况下受兴趣和责任的驱动。其次,外加报酬太低或分配不公,不足以满足个体需要。再次,直接刺激对原有的报酬来说强度不足。若能处理好以上几个因素的关系,一般会降低外加报酬对内感报酬的消极影响,外加报酬会在不影响内感报酬的情况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德西效应告诉人们:奖励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并不是奖金发得愈多,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就一定愈高。管理者要认真研究分发奖金的艺术。(www.xing528.com)

满足心理需要比物质奖励更重要。无论在哪个社会,从事哪一种职业,人们固然希望自己的辛勤劳动能获得比较优厚的待遇,同时人们还有着强烈的心理需要,有些人更看重自己的声誉、劳动成果和社会地位等。例如,自己的工作出类拔萃,得到同行的认可、赞许;得到领导的理解、信任、培养和重用;希望早日晋升高一级职称;渴望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著书立说提高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等。作为管理者要深刻了解每个人在不同场合的不同心理需要,知人善任,尽可能地满足他们合理的心理需要,以激发其工作的内发性动机力量。一旦人们获得管理者的理解、信任与重视,感到他是自己的知音,时时、处处都在为施展自己的才干创造条件,那么工作再苦再累,也不会计较是否给予表扬或物质奖励了。相反,这样的人就有可能反感于外加报酬,感到外加报酬是对自己人格的贬低,因而产生德西效应。

有时,管理者对下属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或表扬这类精神鼓励,其效果远胜于物质奖励。倘若一味以物质奖励加以刺激,会诱发人们对外加报酬的过分强烈要求和依赖,进而攀比。如是这样,加之奖励有失公允的话,其负面效应不难一想,甚至比没有物质奖励更糟糕。诚然,这并不排斥必要的物质奖励。

努力探索奖励技巧。据说,20世纪初在美国有一位姑娘,毕业后当了一名教师。她长得很美,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就会为之眼睛一亮。她的学生,特别是男学生,更希望得到她的喜爱和重视。女教师十分喜欢班上一个名叫罗斯的小男孩,因为他学习成绩突出,而且很守纪律。有一次,她安排罗斯在毕业典礼上致辞,并亲吻他,祝愿他走向成功。可是,这一吻却引起了低罗斯一级的一位小男孩的妒忌,觉得自己也应该让老师吻一下。于是,他便对老师说:“我也要得到你的一个吻。”老师很惊讶,问他为什么。小男孩说:“我觉得自己不比罗斯差。”女教师听了,微微地笑着,摸摸他的头说:“可是,罗斯的成绩很好,而且很守纪律。”女教师接着说:“如果你能和罗斯一样出色,我也会奖你一个吻。”小男孩说:“那咱们一言为定。”小男孩为了得到老师的那个吻,开始发奋学习。不多时,他的成绩提高很快,而且全面发展,全校师生都知道这个小男孩很出色。后来,他真的得到了那个美丽女教师的一个吻。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亨利杜鲁门。更富有传奇色彩的是,当年那个叫罗斯的小男孩长大后也进了白宫,成了杜鲁门的助手,负责总统的文字出版工作。

这则故事对人们有着莫大启示:女教师伟大的一吻,激励两个小孩成为杰出人才,其激发力远远胜过物质上的重赏。重要的是,她懂得孩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运用了奖励技巧。所以,如何奖励,值得探索,其中大有奥妙。

img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