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横刀夺爱引“地震”∶谈鲶鱼效应

横刀夺爱引“地震”∶谈鲶鱼效应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专家将其形象地比做“鲶鱼效应”。心理学借用这一生物现象,将引入不同个体让原有群体感到紧张而增强群体活力的现象称之为“鲶鱼效应”。此外,一些职工散播不实信息,无事生非,或工作上制造矛盾、混乱等,对这种另类搅局的鲶鱼效应也需引起管理者的重视。

横刀夺爱引“地震”∶谈鲶鱼效应

2006年高考刚落幕,全国各高校正忙于招兵买马时,忽然横向杀出一匹黑马———香港几所著名高校向内地考生抛出高额奖学金和前沿学科热门专业的绣球,以吸引优秀学生。一时间,不少已被录取、尚未公布名单的高考“状元”纷纷投向香港高校,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等内地名牌大学眼巴巴地看着被人横刀夺爱,引发一场“港校内地掐尖”地震。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校长们为此展开热烈讨论。有专家将其形象地比做“鲶鱼效应”。

鲶鱼系一种体长、口旁生有两对须、生性好动的鱼类。以前,挪威人在海滩上捕得沙丁鱼后,希望鱼在运输过程中能活着抵达港口,因为活鱼的价格是死鱼的好几倍。然而,只有一艘渔船能成功地带活鱼回港。人们纷纷探访这位船长,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可他守口如瓶。直到老船长死后,人们打开他船上的鱼槽,发现和别人的鱼槽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里面多了一条鲶鱼而已。他们琢磨以后终于明白:原来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生性好动而四处游荡,时常追杀沙丁鱼。沙丁鱼因发现异己而紧张不已,四处逃窜,把整槽鱼搅得上下浮动,也使水面不断波动,从而氧气充分。这样可以大大增强沙丁鱼的群体活力,有效地减少死亡,保证它们能活蹦乱跳地运进渔港。心理学借用这一生物现象,将引入不同个体让原有群体感到紧张而增强群体活力的现象称之为“鲶鱼效应”。

当一个组织或机构内部人浮于事、缺乏效率等情况下,从内部挖掘或外部引入一些个人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着较强感召力的“鲶鱼”,通过提升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非领导权力的个人魅力,去带动和刺激组织的其他人员,从而在组织或机构内部形成一个人人向上的良好竞争氛围,进而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

鲶鱼效应在管理中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带动作用。因为那些“鲶鱼”有着较高的个人素质、业务能力和感召力,周围的人群总是在关注他们,不知不觉地仿效并追随他们,因而带动了整个工作;二是刺激作用。因为“鲶鱼”积极向上、能力强,能够在领导那里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关注、支持和更好的待遇,这会给组织或机构内其他人群带来压力,从而刺激他们的自尊心,若再辅以得当的引导,就会出现“比、学、赶、超”的良好工作氛围。

鲶鱼效应对管理有不少启示:(www.xing528.com)

引进人才,适度流动。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上海师范大学是一所地方性的普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水平,从2005年以来,学校领导连续多年重金向全球招聘高水平的学者、教授。这些海外学者、教授到任后,他们的高水平学识和高效率工作,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学术研究平和教学质量,而原来的教学人员因此而产生危机感,对他们的研究和管理也有了极大促进。所以,管理者广泛网罗人才,组织职工外出有效学习,对原有的一些人员作适当流动,让一条生机勃勃的“鲶鱼”游进来,搅起一潭水花,给职工们增加必要的心理压力,那么这支队伍就会不断地受到心理刺激,始终充满群体活力,进而形成向上的动力,有效地促进工作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

容忍、谛听不同意见。领导班子讨论问题或决策时,有的人会与大多数人意见相左,甚至与领导唱反调。只要不是故意作对、刁难,只要出于公心为了工作,会上让“鲶鱼”游弋并非是坏事,打破的是沉闷的氛围,迎来的是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局面。不同意见,会让决策者考虑问题更加冷静、深刻,决策更为谨慎、周密,也容易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开拓思路。诚然,不同意见,特别是尖锐的反对意见,有时是对领导自尊心的一种挑战,甚至使人感到难堪。然而作为决策者来说,不仅应有容人的雅量,善于团结那些被实践证明反对自己反对错了的人,而且更应容忍不同意见,善于谛听不同意见。这样更有利于统一认识,共同执行决策。

此外,一些职工散播不实信息,无事生非,或工作上制造矛盾、混乱等,对这种另类搅局的鲶鱼效应也需引起管理者的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