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物理学家钱致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读中学的。当时社会风气很坏,学校里学生考试作弊成风,不求上进。一位责任心很强的老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从300名学生中挑选60人组成了一个“荣誉班”,钱致榕也在其中。“荣誉班”的学生被告知,因为他们有发展前途才被挑选上的。于是,这些学生个个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严于律己,踏实学习。结果,奇迹出现了:这个班的大多数人后来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1982年钱教授回国遇到组织“荣誉班”的那位中学老师,一问才知道,原来这60名学生是随机抽签决定的,其中不乏“差生”。“差生”心灵的荒漠,经过“荣誉”激励,开垦成一片绿洲,令人刮目相看。
钱致榕教授中学时代“荣誉班”所产生的激励作用,事隔几十年后的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布可森,在一所小学中所做的心理实验研究中得到证实:两位心理学家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各选三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作一番煞有介事的未来发展预测,然后从中随机抽取约20%的100名学生组成三个班级,将名单悄悄交给校长和有关教师,并告诉他们,这些学生有很大“学业冲刺”潜力,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8个月后,罗森塔尔又对全部学生进行第二次未来发展测验,奇迹出现了:这20%的100名学生与其他同类学生相比,个个成绩进步飞快,性格活泼开朗,求知欲望旺盛,与教师感情特别深厚。
两位心理学家“权威性谎言”对教师作了暗示,坚定了教师的信心,激发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的深情自然而然地传输给学生,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种由他人的期待和热爱而在孩子身上产生符合期望的心理现象,罗森塔尔把它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个主人公的名字。他对自己雕刻的一个少女塑像发生爱恋之情,强烈地期望能赋予这一美女形象以生命。他天天注目,夜夜思念,有一天塑像果真变为活人,从雕座上走下来,使他如愿以偿地与之结为伉俪。罗森塔尔以此借喻所做实验产生的心理效应。因为这一心理效应是由罗森塔尔发现的,故又名“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本人认为,产生这种效应有其社会教育心理机制:(1)气氛。即由他人高度期望而产生一种温暖、关心、情感上支持所造成的良好氛围;(2)反馈。即教师对他所寄予期望的学生,给以更多的鼓励和赞扬;(3)输入。即教师向学生表明对他们抱有高度期望,教师指导他们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启发性的回答,并积极提供有帮助的参考材料;(4)鼓励。即对学生的输出和所作出的反应,给予真挚的鼓励。
皮格马利翁的期望变成现实,当然是幻想的神话。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家长、成人的适度期望在青少年身上产生激励效应,却是真实存在的现实。钱致榕教授成才只是其中一例。(www.xing528.com)
罗森塔尔实验研究告诉人们:当教师获得学生具有“学业冲刺”潜力信息后,就会对学生产生相应的期望。在这种期望支配下,教师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动上表现出来,如亲切关注、热情激励、耐心辅导等。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时,就会萌发或增强学好的愿望、向上的志向、勤奋学习的动力。同时,更加信赖、亲近教师,热爱学习。在这些因素的相互综合作用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不断提高。这说明在教育全过程中,学生是多么需要来自教师、家长、成人切实而积极的期望。
罗森塔尔实验研究告诉人们:通常情况下,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成才的可能,只是他们的发展和成才呈现不同的特点及阶段而已。教师要热爱每个与之打交道的学生,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教师对学生的偏见和成见,会影响教师自身的情绪,形成对学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人为地造成一批“幸运儿”和“不幸者”。面向全体学生不是简单地贴在墙上的口号,而是非常现实的教育需要。
罗森塔尔实验还告诉人们:行动便是最好的哲学。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寄予期望,同时要用行动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期望带来的温馨情感的支持和切实指导的关爱,特别是真挚的鼓励。一旦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是真切、具体的,而不是口头的、抽象的,是贯穿于始终而不是虎头蛇尾的,那么学生心田中撒下的自信种子,便会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生根、开花、结果,便会创造出心灵荒漠变为绿洲的奇迹。
罗森塔尔实验不仅适用于教育,同样适用于企事业管理。一个成功的管理者需要对下属投入足够的情感,寄予相当的期望和信任,并不断地进行激励和恰当的指导。例如,管理者在布置某项工作时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这件事”、“我确信你们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等。如能这样,那么下属就会积极地向管理者所期待的目标迈进,自身的潜能也因此而得到充分发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