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疯狗唾液救人命∶谈接种效应

疯狗唾液救人命∶谈接种效应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就是接种效应,亦称“免疫效应”。心理学上的接种效应是借用医学术语而来的。为什么一个人在态度改变情境中会产生“接种效应”呢?在运用接种效应时,关键是优选“疫苗”,不能把大量的“病菌”注入,否则孩子因没有自我防御能力而致病,产生消极的后果。所以,在运用接种效应时,也要防止各种精神和文化污染。

疯狗唾液救人命∶谈接种效应

时钟敲了三下,巴斯德停下了脚步,抬头望着漆黑的窗外,想着那个注射狂犬疫苗的孩子。昨天,一个妇女带着被疯狗咬伤的孩子来找巴斯德。看着小孩危急的病情,听着小孩母亲苦苦的哀求,巴斯德的心颤抖了。

多少年来,狂犬病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为了制止这种悲剧继续发生,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顽强不懈地努力着。他发现,提取疯狗的唾液,注入别的动物身上,再从动物身上取出疫苗,可以治愈狂犬病。这是多次动物实验的结论。然而,还从来没有在人身上做过这种试验!在人身上注射狂犬疫苗,会不会出现什么意外的危险?如果出现问题,那么小孩的命运、医学界反对试验的同行反应……那种情景太可怕了。但是,试验是明白无误的,危险又算得了什么?他横下一条心,“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试验进行以后,他在焦虑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天亮了,巴斯德快步迈进病房,发现小孩睡得很安宁。这样的担心和不安,陪伴他整整31天,孩子恢复了健康,巴斯德的创举成功了。有道是:疯狗唾液救人命。

狂犬病疫苗的接种可以有效地预防、治疗狂犬病,它与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病是同一道理。社会心理学家威廉•麦克格里与迪米特里•帕普乔治斯运用这一医学原理于心理实验:他们让一组被试者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这些观点受到别人的轻度攻击,而这组被试者把攻击驳倒了。以后,这组被试者又受到对其观点强有力的攻击,这组被试者所表现出改变自己态度的倾向,比另一先前观点未受到轻度攻击的控制组被试者要小得多。因为这组被试者的态度曾受过反面态度的“预防注射”,并能相对地免疫。

心理学在研究人们的态度变化与过去对某个问题体验的关系时证实:处于态度改变情境中的个体,若受到某种反向态度的轻微攻击或劝导性的进攻后,就好像是在“接种疫苗”,大大刺激其对这种攻击作出抵抗反应,并不断地增强了抵抗力,以后再受到同一反向态度强大攻击时,不但不会改变其原有态度,反而使个体更加执着于自己的态度,并“抵抗”任何不同意见。这就是接种效应,亦称“免疫效应”。

心理学上的接种效应是借用医学术语而来的。医学上,一个受病毒侵袭的人,面临病毒侵袭,如果他没有抵抗病毒的自然防御抗体的话,病毒对人的肌体产生极大危害,因此而被击倒。若是在病毒侵袭以前,给人体接种少量的病毒,它不是危害健康,而是以刺激产生抗体为目的,当人体遭到大量病毒侵袭时,人肌体中产生的抗体就成为抵抗病毒的防御物,使之具有免疫功能,甚至能终身免疫。

为什么一个人在态度改变情境中会产生“接种效应”呢?原因之一,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当人的原有态度被“接种”后,激发其守卫自己信念和维护自尊的动机;原因之二,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对自己所坚持的态度、观点和信念从不怀疑。当所坚持的态度、观点、信念受到怀疑时,产生两种情况:一是受到严重攻击,无法抵挡,于是土崩瓦解,改变态度和观点;二是受到轻微攻击,促使其对自己的态度、观点和信念进行反思,思考其易受攻击性及存在的弱点,并作充分的准备以应对未来更强大的攻击。事实上,轻微攻击的“接种”,给人以预先训练和充分准备的时机,因此变得更为坚定和强硬。

了解心理学上的接种效应,若能巧妙运用,可以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www.xing528.com)

在日常生活和管理过程中,人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普遍存在。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人能够做出正确答案,但当被问到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时,他的回答又难以自圆其说,事实上没有真正弄懂、弄通。有经验的管理者常常会对科研人员、下属的回答,采取“攻其一点”加以质疑的方法。其实,管理者就是在不自觉地运用接种效应,促使他们深入思考、研究,达到真正弄懂、融会贯通的目的。所以,高明的管理者应对科研人员、下属多设问,多质疑,并不断提高设问和质疑的质量,以促进他们思考,把问题引向深入。这是创新所必需的。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出入于最肮脏之地的苍蝇无时无刻不与病菌接触,但竟然不为病毒侵袭致病。原来,苍蝇体内有一种抗生素,其效力是至今已问世的人工合成高效抗生素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病菌一旦侵入肌体,很快被杀灭,所以苍蝇能无疾而终。

现在,不少家长都十分重视优化教育环境,尽可能地使孩子的文化环境和精神世界不受污染,有利于孩子成长,这当然无可厚非。然而,孩子毕竟是社会的人,不可能与世隔绝,尤其是当今传媒已进入网络时代,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信息都会给孩子以巨大影响,尤其是一些不堪入目的肮脏行为和精神垃圾会给他们以负面影响。若孩子在“无菌环境”中成长(事实上也不可能),自身就缺乏抵御“病菌”所必要的“抗生素”,一旦走出这样的环境,就经不住“病菌”的侵袭而被“击倒”。若简单地依靠外部环境的约束和家长的思想道德教育,那么只能造就脆弱的道德信念和难以达到高度自主的道德行为。为着培养孩子自身足以能抵御各种“病菌”侵袭的“抗生素”,家长要让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学会辨别、分析、批判和选择,而且不妨有选择地给孩子提供一些反面教材(书刊、影视、图片、实例、材料等),引导他们对此讨论分析,巧妙地把“疫苗”悄悄地注射进孩子的心灵,提高他们的批判能力,以增强抵御不健康思想、行为、信息等的免疫力。

有诗云:“水至清则无鱼”。社会不可能处处皆是净土。如果能正确运用接种效应,孩子的“肌体有了足够强的抗生素”,那么何惧“病菌”侵袭,就会出污泥而不染。在运用接种效应时,关键是优选“疫苗”,不能把大量的“病菌”注入,否则孩子因没有自我防御能力而致病,产生消极的后果。一些家长不顾场合,不顾孩子的思辨和批判能力,发牢骚、说怪话、骂领导,议论他人的不是,往往给孩子以负面影响,有些孩子因缺乏思辨批判能力而导致思想行为的扭曲。所以,在运用接种效应时,也要防止各种精神和文化污染。接种效应还启示人们:在批评他人时,应态度明确,理由充分,使被批评者心悦诚服,不要含糊其词,捕风捉影地轻易批评,否则在对方产生接种效应后更难批评教育。

img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