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神话中的大神宙斯,一次派女侍潘多拉传递魔盒。在给潘多拉魔盒时,宙斯一再叮嘱她:万万不能打开盒子。然而,宙斯的告诫,反倒激起潘多拉不可遏止的好奇和探究欲望,于是她不顾一切地打开魔盒,结果所有罪恶都跑到人间。
人们往往有这么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人们接受的充足禁止原因,那么禁止本身就会引起假设、推测,反而常常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形成与禁止相悖的意向,这就是“禁果逆反”。心理学上移用潘多拉打开魔盒的神话,称之为“潘多拉效应”。
产生禁果分外甜的潘多拉效应,主要诱因是处事过程中简单而又无充分理由的禁止。每个人都有求知欲。倘若这一事物并不犯禁的话,也许并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它一旦被禁止,禁止本身往往是一种提示,不仅必定会引起注意,而且还会使注意固定在“禁果”上。如果简单且无理由说明而加以禁止,那么人们对禁止的正确性便会怀疑,引起各种假设、推测……进而产生犯禁的意向。我国“文化大革命”后期,有关部门下令不准阅读《红都女皇》一书。许多人本来根本不知道《红都女皇》,更不要说阅读了,但简单而没有说清理由的禁令一下,反倒引起人们的各种猜测,于是争相借阅、甚至传抄《红都女皇》。
好奇、探究是人们普遍的心理倾向,尤其是青少年。潘多拉效应诱发的好奇机制,是因为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明而加以禁止。人们决不会因为大众媒体公布了某些劣质产品而去争相抢购,这里没有好奇可言,一般人也不会去探究其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潘多拉效应屡见不鲜。《寡妇村》是中国第一部标上“儿童不宜”的电影。影片上映后,卖座率空前。片名是那么的诱人,又是“儿童不宜”,人们推测片中一定有不少当时难以见到的“不宜”镜头。于是,人们想方设法买票去看这部影片,但看罢大失所望,有的连呼上当。片商巧妙地运用潘多拉效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票房效果。潘多拉效应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如何运用这一心理机制。(www.xing528.com)
一些商贩在推销书报杂志、视听读物时,往往在封面装帧、内容简介中故弄玄虚,增加神秘色彩,以其诱人。如能及时识破商家诱惑的心理技巧,就能避免上当受骗,误入圈套。
运用潘多拉效应还能产生积极的效果。雷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赫赫有名的潜艇专家。此人参与德军最新型潜艇的设计与建造,掌握着新型潜艇的绝密核心技术。在一次战斗中,雷恩被盟军俘获。盟军用尽各种办法,就是无法让他开口说话。后来,盟军了解到,此人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工作中决不允许别人有半点差错,哪怕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问题,他都会与人争得不可开交,非要分出个是非曲直。盟军针对他的这一特点,设计了一套审讯方案。盟军每天提审他时,都要经过一间教室,里面有个老教授正在给学员讲解有关潜艇的知识,但错误百出。开始一两天,雷恩只在教室的窗口稍微停了停,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说。到了第三天,他终于忍不住了,冲进教室与那个“教授”争辩起来,在黑板上又写又画。由此,盟军轻而易举地获取了德军制造潜艇的核心技术。盟军巧妙地运用潘多拉效应的激将法,征服了雷恩。
从性格特征来说,顺从型人格的人诱发潘多拉效应的可能性较小,而非顺从型人格的人则容易诱发。
在经济活动中,有些东西,既是上帝的礼物,也可能是潘多拉的魔盒。“可燃冰”有“固体瓦斯”之称,是公认的地球上还没有开采的新型能源。据估算,其资源量是全球已知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资源量总和的两倍,占地球全部有机碳总量的一半以上,可满足人类未来1000年的需求。“可燃冰”无疑让陷入能源危机的人类看到新的希望。但是,“可燃冰”大多存在于海底和冻土带,它的密度相当高,主要成分是甲烷。如果在输油气管道里甲烷与水因高压低温而固结,造成管道堵塞,甚至引起爆炸;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时,“可燃冰”势必分解,特别在海底,它的瞬间释放极易引起海底滑坡和海啸;甲烷比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强20倍,“可燃冰”的大量使用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可燃冰”在海底分解,使大量甲烷进入海水,会导致深层海水缺氧,深海生物面临绝境。所以,“可燃冰”是一把双刃剑,问题在于如何科学运用,在发挥其巨大能量的同时,将负面效应降低到最小程度。因此,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中,也要注意潘多拉效应的正确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