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儿童的治疗|
除了具有生理缺陷的孩子以外,很多娇生惯养的孩子在入校以后也会出现各种问题。学校特有的组织方式决定了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总是处于大家关注的中心。当然,偶尔也可能出现某位善良温柔的老师格外喜欢某个孩子的情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从低年级升入高年级,也就随之失去了曾经有过的特殊待遇。而在成人社会中,这种情况就更加少见了。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一个不做任何贡献却被特别优待的人是无法被大众接受的。
我们发现,问题儿童都具有某些类似的特征。他们不能很好地应对生活中的问题;他们野心勃勃,企图为了一己私利去制约别人。此外,他们通常争强好斗,到处树敌。这样的人一般都很懦弱,他们总是逃避生活中的问题。童年时期的娇生惯养并没有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并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我们还发现,这些问题儿童经常显得谨小慎微、犹豫不决。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他们往往选择逃避、拖延,再或者干脆放弃,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一些无所谓的事物上,因此总是一事无成。
问题儿童的这些特征往往会在学校里暴露无遗。学校就像是一张试纸,一个孩子能否适应社会并解决问题,在这里一试便知。错误的生活风格也许可以在家庭中蒙混过关,但进了学校就必然原形毕露。
无论是娇生惯养还是先天不足,这些问题儿童都希望生活中的困难可以自动消失,强烈的自卑感剥夺了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但在学校,我们可以通过控制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他们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地学会解决问题。这样,学校才能真正称之为教书育人的场所,而不仅仅是对学生发号施令。
除了上面讨论的问题儿童,我们还需要去关注那些遭人厌恶的孩子。这类儿童通常相貌丑陋、错误百出或者身患残疾,他们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生活。在学校里,这类儿童所面临的问题恐怕是最大的。
因此,无论老师是否愿意,学校都应该从管理层面上制定规则,督促学校的职工及时觉察并理解孩子们的问题,进而通过最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除了这些典型的问题儿童,还有一类特殊儿童也需要我们注意,那就是学校中异常聪明的神童。由于这类孩子在很多方面都表现优异,因此在学生中会显得格外突出。他们很敏感,有志气,并且通常不太受同学们欢迎。儿童似乎总是能够很快觉察他们中的某个成员是否能够适应社会,因此,神童们虽然受人钦佩,但却并不招人喜欢。
可以想象,很多成绩优异的神童都顺利地从学校毕业并且步入了社会。但是,进入社会的他们却并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面对社交、工作、恋爱与婚姻这三大问题时,他们的困难接踵而至。在他们原型时期发生的事情变得显而易见,儿时的他们并没有顺利地适应家庭生活,因此才出现了现在这种后果。当初他们因为成绩优秀,在家中事事如意,早期生活风格中的问题也就没有暴露,但现在环境变了,这些错误也就一一显现出来了。
有趣的是,诗人们早已洞察到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很多诗人和戏剧家都在他们的作品中描述过类似人物的故事。例如,莎士比亚笔下的诺森伯兰(Northumberland)就是这样的人物。作为一名心理学大师,莎士比亚把诺森伯兰刻画成一个对国王忠心耿耿的人物,但当真正的危险出现时,他却立刻背叛了国王。莎士比亚明白,一个人真正的生活风格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就会暴露出来。但是,并不是日后出现的这些困难形成了这种生活风格——它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形成了。(www.xing528.com)
对于神童型的孩子,个体心理学所提供的应对方法与治疗其他类型的问题儿童的方法是一样的。个体心理学家认为:“任何人都能够有所成就。”这是一句极具民族精神的格言,却很能够挫伤神童们的锐气。神童们往往背负着众人的期望,他们在众人的簇拥下不由自主地前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变得过于关注自我。相信这一格言的人可以培养出非常聪明的孩子,而且这些孩子并不会出现目中无人或不自量力的问题。因为这些孩子明白,自己取得的成绩完全得益于所受的训练和好运气。如果继续坚持这样的训练,他们就可以成就别人所能成就的一切。而对于其他那些所接受的教育和训练稍差的孩子,只要老师能帮助他们理解这个道理,同样可以取得不错的成就。
后一类孩子也许会比较怯懦,因此,我们必须尽量避免去触碰他们的自卑感,毕竟,任何人都无法长期忍受自卑的折磨。在入学之前,这些孩子并没有遇到过太多的困难,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当他们来到学校,很可能会被眼前的众多困难吓坏。他们也许想逃学,甚至想退学,他们会觉得自己在学校完全没有希望和前途。如果这种判断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应该承认这样的选择是正确而且明智的。但个体心理学并不认为哪个孩子会在学校毫无希望,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完成一些有价值的工作。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错误也可以被纠正,这些孩子也可以在正确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但通常来说,这种情况很难被妥善处理。孩子一旦在学校遇到困难,孩子的母亲就会表现出格外关注并焦虑万分的态度。而我们了解到,孩子在学校受到的任何批评和指责会因为家长的过度安抚而产生更坏的影响。通常,一个娇生惯养的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很不错,但到了学校却一反常态,到处惹事。事实上,这样的孩子有一种潜在的自卑情结,一旦与家庭失去联系,他的自卑情结就会显现出来。这时候,孩子便开始怨恨那个曾经对自己万般宠爱的母亲,觉得她欺骗了自己,没有像以往那样及时地出来保护自己。他沉浸在对新环境的焦虑中,完全忘记了母亲的各种关照和宠爱。
我们也经常发现,那些在家里争强好胜的孩子到了学校却非常安静,甚至是压抑。有时候,孩子的母亲会对老师说:“这孩子整天缠着我,到处打架。”而老师却说:“他在学校非常安静,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有时,情况则截然相反,母亲说孩子在家里安静又可爱,而老师则说孩子使全班不得安宁。这种情况其实很容易理解,当孩子在家时,他是全家人关注的焦点,因此表现得安静又谦逊;但在学校,根本没人关注他,所以他才惹是生非。
例如,有个8岁的女孩,很受同学的欢迎并且是班干部。然而她的父亲却对医生说:“这孩子简直是个虐待狂,我们再也受不了她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作为第一个孩子,她一直是家人关注的焦点。当第二个孩子出生时,女孩觉得自己的地位动摇了,但她还是想像以前一样保持自己的中心地位,因此,她开始打架。在学校,她很受重视,因此不需要打架,自然表现得很好。
有些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学校都问题重重。家长和老师都纷纷抱怨,而结果孩子的问题却更加严重。还有些孩子在任何时候都显得邋里邋遢。如果孩子在家庭和学校表现出的问题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需要从孩子的过去来找原因。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综合考虑孩子在家里和学校的表现来做出准确的判断。要想正确了解孩子的生活风格和人生走向,他生活中的任何一部分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有时候,一个适应性很强的孩子在面对学校的新环境时也会显得不知所措。这通常是因为新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对他报以敌对态度。我们举一个来自欧洲的例子。一个不是贵族的孩子进了一所贵族学校,他之所以被送到那里是因为父母非常有钱并且自以为是。但是,因为这个孩子根本不是贵族,所以贵族学校里的同学们并不接受他。这个从前被娇生惯养并过着舒服日子的孩子突然发现自己的周围充满了敌意。有时候,同学们的残忍程度甚至令人吃惊,远远超过了一个孩子的承受能力。大多数时候,这个孩子并不向父母提起自己在学校的遭遇,他默默地承受着一切。
当这类儿童到了16岁或者18岁,必须像成年人一样步入社会并且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他们却经常因为早已丧失了生活的勇气和希望而突然止步不前。而伴随着社交障碍,他们在自己的婚恋问题上也同样无能为力。
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事实上,这类人的精力无处发泄,他们要么真的被人孤立,要么感觉自己被人孤立。有些人可能会选择自杀,他们希望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让别人难受。而有些人则会希望自己消失,他们躲避在精神病院里,连之前仅有的一点社交能力也退化了。他们并不以正常的方式讲话,也不接触别人,觉得全世界的人都是自己的敌人。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为精神错乱。而要帮助这样的人,我们必须想办法让他们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这种病例虽然非常棘手,但也并非无药可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