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生活风格及目标|
我们已经知道,个体的优越目标决定了他清醒时的生活状态,那么个体的梦也同样可能受优越目标的影响。个体的梦往往是其生活风格的一部分,其中常常包含着原型的成分。事实上,只有知道了个体的原型是如何与某个具体的梦联系起来的,我们才能确信自己真的理解了那个梦。同样,如果你非常了解一个人,那么也几乎可以猜到他会做什么样的梦。比如,我们知道人类其实是一个非常懦弱的物种。基于这样的事实,我们就可以推测人们在绝大多数的梦中都会感到恐惧、危险或者焦虑。因此,如果我们了解一个人,并且知道这个人的生活目标就是逃避问题,那么就可以猜测他在梦中常常摔倒。对他而言,这种梦就像是一个警告:“到此为止吧,你会失败的。”他用摔倒这种方式来表达对自己未来的看法。很多人都会做这样的梦。
有一个具体的案例,患者是一个临近考试的学生,我们了解到他做事总是有始无终。在考试的前一天,他一直提心吊胆,无法集中精力,最后他对自己说:“时间根本就不够。”他甚至想放弃考试。他大概会梦到自己摔倒,这体现了他的生活风格,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他一定会做诸如此类的梦。
以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为例,他满怀信心,毫不畏惧,从来不投机取巧。对于这类学生,我们也能够猜到他会做什么样的梦。在考试前夕,他会梦到自己爬上一座高山,陶醉在山顶的美景之中,并且会心满意足地醒来。这是他当前生活状态的体现,我们会看到他的梦是如何反映了他想要有所成就的目标。
还有一种人是局限型的,这种人做事往往浅尝辄止,进行到某一阶段便不再继续了。这种人会在梦里遇到种种限制,他们会梦到自己总是无法逃避某些人和事,并且总是被人追捕。
在研究患者的梦境时,心理学家是不会轻易失望的。即便有人跟他说:“我从来不记得自己做过的梦,因此无可奉告。但我也可以瞎编一些梦说给你听。”他也不会灰心。因为他知道,一个人编造的故事绝对不会超出他的生活风格。他的想象和幻想同样是其生活风格的表达,因此编造的梦和真正的梦一样有意义。
作为生活风格的一种表达方式,幻想不见得要与个体的真实生活完全一致。比如,我们发现有些人会更多地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他们在生活中胆小如鼠,在梦中却英勇无比。但我们还是很容易从一些征兆中发现他们其实并不想完成自己的任务,即便是在勇气十足的梦中,这些征兆也非常明显。
梦的目的始终是为个体的优越目标铺平道路。一个人所有的症状、行为和梦都是一种训练,使其能够发现自己的优越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希望成为他人注意的焦点,还是希望主宰众人的命运,或者是逃避自己的责任。
梦既没有逻辑性,也没有真实性。它的存在是要制造某种感觉、情绪或者情感,因此,想要对含糊不清的梦境做出完全彻底的解释是不可能的。但是,梦中的活动与真实的生活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并非本质上的不同。我们已经知道,面对各种人生问题,心灵会基于不同的生活模式给出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也许并不符合常规的逻辑,而我们为了正常的社交活动,需要努力让这些答案尽可能地接近正常的逻辑。一旦我们摒弃对日常生活的这种绝对观念,梦境也就失去了它的神秘面纱。此时,梦就成了现实生活的进一步表现,跟现实生活一样,出现在梦中的情景也是矛盾且对立的,是现实与情感的融合。(www.xing528.com)
在远古的先人们看来,梦是非常神秘的,他们通常认为梦是一种预言,是即将发生的事情的征兆。事实上,这种想法并不完全是荒谬的。对于做梦者来说,梦确实是联系其当前困境与长远目标之间的桥梁。就这点来说,梦中的情景常常会变成现实,因为个体会在梦中演习他的角色,也就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做好了准备。
换一种方式来说,那些相互联系的事物既会出现在我们的梦中,也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一个聪慧、敏锐的人能够透过自己的生活和梦境来预见自己的未来。个体所要做的就是去判断。例如,某人梦到自己认识的一个人去世了,而事实也刚好如此。那么这个做梦者可能是一个医生或者是死者的亲人。做梦者只不过是把自己日常的想法或者忧虑带到了梦中。
梦的这种半真半假的特性让一些人相信梦是具有预见性的,但这其实是一种迷信。有这种观念的人通常也会迷信其他各种传言。这种观念也会被一些希望受到大家重视的江湖术士利用,他们摆出一副先知的姿态,骗取众人的仰慕。
要想打破这种迷信观念,揭开梦的神秘面纱,我们首先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自己的梦。事实上,即便是日常清醒的时候,很多人对自己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在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通过反思来进行自我分析,但只有通过这样的自我分析,我们才能知道自己正走向何方。而梦,则比日常生活更加复杂和晦涩。因此,对于梦的分析要比日常的自我反思更加困难。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无法理解自己的梦,也难怪人们会带着诸多疑惑去求助那些江湖术士了。
我们不能拿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与梦中的事物进行对比,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描述了生活中的几种典型现象,这些现象与个体的智力水平是息息相关的。要想理解梦的逻辑,我们应该用这些典型现象作为参照。读者应该记得我们是如何描述罪犯、问题儿童以及神经症患者的心态的——为了说服自己面对某种现实,他们是如何产生相应的感觉、冲动或者情绪的。因此,杀人犯通常会这样为自己辩解:“这个世界已经太过拥挤,这个人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他本就该死,所以我才杀了他。”这种地球空间有限的观点在他的心里不断强化,并且为他的犯罪行为埋下了种子。
这种人也许会质问为什么某些人衣着光鲜而自己却穷困潦倒。因为这样的想法,他开始嫉妒。在生活中,他所追求的优越目标就是富足的生活,他开始做梦,梦中产生的情绪促使他不断接近自己的优越目标。事实上,在很多流传甚广的梦境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圣经》中的约瑟夫(Joseph)曾经梦到所有人都向他下跪。我们都知道,这个梦跟他日后的命运是多么相符——他最后被自己的兄弟们驱逐出去了。
另一个众所周知的梦来自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Simonides)。有人邀请他去小亚细亚讲学,而他始终为此犹豫不决,尽管接他的船已经停在了码头,但他还是一再推迟行期。朋友劝他早点上路,但是没用。之后,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了一个已经去逝的故人,他们曾经在森林里见过。这个人走到他面前,对他说:“当初在森林里你对我非常关照,作为感谢,我劝你还是别去小亚细亚。”西蒙尼德斯醒来后说:“我不去了。”但事实上,虽然他并不理解自己的梦,但在做这个梦之前,他就已经不想去了,这个梦仅仅是他制造出的一种情感支持,以支持他已经做出的决定。
显然,个体会制造出某种幻觉来欺骗自己,并营造出某种自己想要的感觉或情绪。而通常,这就是我们的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