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期待“克制性采访”成为所有地震灾难报道媒体的共识。在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中,新闻媒体的及时跟进和记者深入灾区的细致报道对于抗震救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些媒体的报道方式和记者的采访方式却值得商榷。但任何采访都应谨守道德底线,媒体应进行“克制性采访”,在关注灾情与抗震动态、弘扬民族精神大力抗灾的同时,尽量绕过那些显而易见的、可能因采访而生的“人造伤痛”,不能忘却报道的“人性化视角”。
期待“克制性采访”成为所有地震灾难报道媒体的共识。它对伤痛者的体恤与慰藉,更能体现出一个媒体的道德准则与人性关怀。
(摘自《新京报》)
新闻背景:
一位被埋在废墟里的九岁小学生唱着歌,坚强地等着被救;而面对媒体的频繁采访,这位孩子却情绪失控,在医院里大喊大叫。赴川进行心理救助的武汉心理学专家施琪嘉教授呼吁:对获救人员的采访要有节制。(www.xing528.com)
(摘自《长江日报》)
在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中,新闻媒体的及时跟进和记者深入灾区的细致报道对于抗震救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些媒体的报道方式和记者的采访方式却值得商榷。有些记者不顾场合,在抢救伤员的紧急时刻进行采访,分散了救援人员的注意力;有些记者在现场采访时不顾方式与方法,频繁与被埋的灾区群众和刚被援救出来的灾区群众进行对话,消耗了他们的体力;还有些记者不顾灾区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频频提出一些不该提的问题,让灾区群众反复回忆那些黑暗的时刻和不堪往事,心灵再次遭受创伤。
这些“疏忽”的采访,在地震灾难报道中不是孤例。不可抹杀媒体善意的出发点,作为“社会良心的守望者”,他们积极采访灾后生还者和无私奉献者,是希望呼吁全社会关注灾难,颂扬众志成城的抗灾精神,这样的目的值得礼赞。但任何采访都应谨守道德底线,媒体应进行“克制性采访”,在关注灾情与抗震动态、弘扬民族精神大力抗灾的同时,尽量绕过那些显而易见的、可能因采访而生的“人造伤痛”,不能忘却报道的“人性化视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