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1963年夏天的一个清晨,美国怀俄明州的西部,为同一个牧场主打工的年轻农夫杰克与牛仔恩尼斯邂逅于人迹罕至的断背山深处的牧场。高山牧场的工作单调而艰苦,随时有遭遇野兽袭击的可能。每晚轮班的两人起初各自放羊,少有交流。久而久之,健谈的杰克和少言寡语的恩尼斯却有了难言的默契。恩尼斯说起父母的车祸,自己被兄长抚养长大的经历,还有他的未婚妻艾尔玛,杰克则回忆起严厉的父母以及在马戏团工作的时光。在荒无人烟的落基山脉,两人成为彼此的依靠。
在一个严寒的夜晚,恩尼斯与杰克在火堆熄灭后依偎取暖,偶发的激情将两人的关系转变成同性情侣。寂寞让两个19岁的青年彼此相爱了,在断背山中,两人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夏日时光。季节性放牧结束了,迫于世俗,杰克和恩尼斯依依不舍地分离。留在牧场的恩尼斯迎娶了自幼相识的艾尔玛,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杰克到了德州,在妻子露琳家族的扶植下事业蒸蒸日上,还有了个儿子。
弹指四年过去,饱受相思之苦的杰克终于给恩尼斯寄去贺卡,重逢后的两人意识到心中炽热的情感,于是在随后的十几年中,都定期约会钓鱼。知情的艾尔玛痛苦不堪,而杰克与恩尼斯也经受着巨大偏见和世俗压力。最终,厮守一生的愿望因杰克的意外身亡而落空。在杰克去世后,恩尼斯来到了杰克父母的农场,想把杰克的骨灰带回到二人初识的断背山。在杰克的房间里,他发现了一个秘密,不禁潸然泪下:初识时他们各自穿过的衬衫被整齐地套在了同一个衣架上。他意识到杰克是多么爱他。但无论爱是怎样的浓烈,最终见证它的只有那座壮美苍郁的断背山。
☞解析
《断背山》这部电影火遍了2006年,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起同性恋这个特殊的群体,开始关注他们的爱情!而且“断背山”这个词也成了同性恋的代名词。
同性恋,古已有之。《韩非子》的“说难”篇中有一则历史故事。卫国的国王卫灵公很喜爱一个美男子弥子瑕。按照卫国的法律,若偷驾国王的车子,应处以断足的刑罚。有一天,弥子瑕听说他母亲病了,便偷驾国王的车子去看他母亲,国王听说之后,未加处罚,反而称赞他孝顺。又有一次,弥子瑕与国王在果园中游玩,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剩下的一半给国王吃,国王又称赞他,竟然不顾君臣礼统,甘吃余桃,说明多么相爱!所以后来称同性恋为“余桃之癖”。《汉书·佞幸传》记载,汉哀帝非常爱董贤,出游时哀帝和他同坐一辆车子,在室内则同床共卧。有一次,白天两人一起睡觉,哀帝睡醒了要起床,但董贤还在熟睡,而且压住哀帝的衣袖,哀帝为了不吵醒他,就派人把衣袖割断而起。所以后来又把同性恋称为“断袖之癖”,或简称“断袖”,有时也合称为“余桃断袖”。“断背山”这一中文译名也由此而来。
同性恋(homosexuality)一词是由一名德国医生本克尔特于1869年创造的。它描述的是对异性人士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或性指向,具有同性恋性取向的人只对或基本上只对社会中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产生性欲或爱慕。具有这种性取向的人称谓同性恋者。《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诊断标准中对同性恋的定义是同性恋的性活动不一定是心理异常的表现,只有由于同性的性行为导致了心理矛盾、焦虑,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的,才被认为是性心理障碍,称之为“自我不和谐的同性恋”。
同性恋双方男性被动型和女性主动型者才是真正的性变态,他们在心理和体质上有较多的异性特征,故称为绝对同性恋者。但有些人既保持同性间性交往,也保持异性间性交往,则称为两性恋。也有些人只是在一生中的某一时期或处于某一特定环境下时才出现同性恋倾向,像远航的海员、服役的士兵或集体宿舍的学生,称为境遇性同性恋。(www.xing528.com)
同性恋现象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的过去和现在,上至伟大人物、下至市井平民的社会各阶层中。而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同性恋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如美国精神病学会于1974年经投票表决把同性恋从性心理障碍中删除。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也取消了同性恋。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也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实现了中国同性恋非病理化。在立法上有些国家的法律承认了同性恋,丹麦已成为全球第一个同性恋婚姻享有法律权利的国家。总的来讲,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客观存在,人们观念的总的趋势是采取开放、宽容的态度。
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行的艾滋病多见于同性恋者的事实使西方社会一度出现恐慌,同性恋者几乎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由于目前艾滋病已越来越多地在异性之间传播,所以那种片面地把同性恋和艾滋病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艾滋病是上帝对同性恋的惩罚的观点是绝对站不住脚的。
同性恋形成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国内外同性恋资料表明,各种背景不同的同性恋者们都强烈地感到自己身体上长着一个异性的脑袋,也就是说,同性恋者的大脑性欲求(大脑性别或心理性别)和性器官性别型式是相悖的。同性恋者那个异性的脑袋驱使他(她)们去寻求自己心理上的异性。事情在他(她)们那里被颠倒了,即生理上的异性是他(她)们心理上的同性,而生理上的同性却是他(她)们心理上的异性。可以设想,大脑中一定存在着性神经,那么大脑性神经支配性心理,性心理支配性行为。
对同性恋的成因,也有种种的非生物学解释。例如,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同性恋是习得的行为习惯;家庭决定论认为不慈祥、不和蔼的父亲有碍儿子男性化和女儿女性化的发展;心理分析理论主张同性恋起源于早期的不良亲子关系,也有心理分析学家认为同性恋是一种自恋情结所致;交互论或多重模式认为同性恋乃是生物因素、文化因素及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看来,这些非生物学的解说,即便也能找到某种例证,实际上也会是一些“相对同性恋者”或“境遇性同性恋者”,实际上并不是针对真正的同性恋者即“绝对同性恋”者,这些说法也许会模糊和混乱对同性恋的正确认识和合理对待。
在最近的调查中显示,中国的同性恋人数达到了1300万到1500万人,而实际人数恐怕不止如此。大部分同性恋者在社会压力下,长期处于耻辱、自卑的状态,当他们个人控制力不足时,就很容易走向极端,做出一些对自己、对社会不利的事情来。所以同性恋者自己要注意心理方面的咨询和排解,而社会也应该给他们更多的理解。
一些同性恋者可以通过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对自己的性取向进行引导。但当很难转变时,那就只能宽容地对待他们。只要双方自愿,别人就不应该多加干涉。同时,社会和家庭不要强迫同性恋者和异性结婚,这往往会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社会应该对同性恋者宽容,给他们一个自己选择的空间。
同性恋者中有70%是由于先天基因原因造成的性取向问题,30%是受后天影响。但这并不表示外界因素就可以暂时忽略。在中国,有些家庭会把男孩当女孩养,或是把女孩当男孩养,这对孩子今后的性取向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在孩子7岁之后,家长要特别注意对孩子自身性别的塑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