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障碍及调试

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障碍及调试

时间:2023-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许多问题中,网络成瘾心理问题成为大学生最突出的问题。大学生具有创造性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等特点,但由于涉世不深、追求刺激、喜欢娱乐、自我控制力较弱,这些特点不但使他们成为互联网的极大受益者,也使他们容易沉迷于网络,在心理健康方面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可以说,互联网对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这些都使得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网络交往易变、混沌,网络世界中的人际关系也因此充满了不确定性。

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障碍及调试

21世纪是信息社会,这已成为人们描绘21世纪社会特征时达成的首要共识。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社会在当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社会网络化,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交往手段和通信媒介。可以说,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已使人类进入或即将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开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同时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许多问题中,网络成瘾心理问题成为大学生最突出的问题。

一、互联网心理健康

互联网(Internet)作为一种崭新的信息技术,把网民带入了一个真正的信息时代。今天的网民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学习、购物,还可以在网上交友、聊天、玩游戏、开会,互联网正在改变网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

时至今日,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大大超出了预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1997年我国上网用户数为62万,1998年为210万,1999年为890万,到2001年12月31日止用户数已经达到3370万人(其中36.2%为18~24岁的青年人),2012年中国网络普及率达到42.1%,网络人口数达5.64亿。

在网络大潮汹涌而来的网络时代,作为时代“弄潮儿”的大学生们自然也不甘落后,始终扮演着互联网忠实追随者的角色。大学生具有创造性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等特点,但由于涉世不深、追求刺激、喜欢娱乐、自我控制力较弱,这些特点不但使他们成为互联网的极大受益者,也使他们容易沉迷于网络,在心理健康方面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可以说,互联网对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互联网的特征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全球性、虚拟性、身份的不确定性、非中心化与平等性等特征。

1.开放性

互联网的本质是计算机之间的互联互通,以便能够做到信息共享。而且,计算机之间互联互通的程度越充分,共享信息越多,开放性越高,互联网所起的作用就越大。互联网的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用户开放。互联网是一个对用户充分开放的系统。在这里,不分国家、种族、贫富、性别、职位高低、年龄大小,只要你具备上网的硬件条件,就可以上网,去体会网上冲浪的乐趣。二是对服务者开放。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互联网是一个无限的信息巨系统。互联网上的信息来自不同的提供者,没有哪一个国家或组织能够独揽互联网的信息服务。互联网正是通过对服务者开放,为用户提供一个开放的接入环境,从而使互联网上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自愿地、轻而易举地为互联网提供信息服务。互联网的开放性,是互联网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之源。三是对未来的改进开放。互联网的这一特点,使得互联网上的子网在遵循TCP/IP[4]接入协议的前提下,可以有不同的风格和体系,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时对任何一个子网进行更改而不影响整个互联网的运行。在《互联网简史》中,互联网的缔造者们明确地强调:“互联网的关键概念在于,它不是为某一种需求设计的,而是一种可以接受任何新的需求的总的基础结构。”

2.全球性

网络拓展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空间,“老死不相往来”、终生难以相见的人们瞬间变成了近在咫尺的网友。庞大的地球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地球村”、“电子社区”,人人都可以进入这个“地球村”,成为这个“电子社区”的一员;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使用最新的软件和资料库,不同的观念和行为的冲突、碰撞、融合就变得直接和现实;网络化还把异质的宗教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经过频繁洗礼和自主的选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通过学习、交往、借鉴,达成共识、沟通和理解。总之,当互联网以其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将地球连接成“地球村”时,每个网民成为地球村的平等公民,互联网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在我们无法想象的空间中蔓延、伸展着,它突破了种族、国家、地区等各种各样的有形或无形的“疆界”,真正体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人类交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无限互联”及“无限关涉”。

3.虚拟性

网络世界是人类通过数字化方式,链接各计算机节点,综合计算机三维技术、模拟技术、传感技术、人机界面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生成的一个逼真的三维的感觉世界。进入网络世界的人,其基本的生存环境是一种不同于现实的物理空间的电子网络空间或赛伯空间。这样,一方面网际关系的虚拟性是与实体性相对的。交往主体隔着“面纱”,以某种虚拟的形象和身份沟通、交流着,交往活动也不再像一般社会行动那样依附于特定的物理实体和时空位置。另一方面,网际关系的虚拟性并非与虚假性等同,尽管由于人的恶意操作它会堕落变质为虚假。在人工构造的虚拟情境中,网络赋予人一种在现实中非实在的体验,从功能效应上说这是真实的,所发生的虚假关乎着交往者的德行,而与网络的上述功能无关。

4.身份的不确定性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的社会关系包括:亲戚、朋友、同事、邻里、师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熟人型”的,其交往活动依附于特定的物理实体和时空位置,并受着较为稳定的社会价值观念文化的支撑和规约。而在网络世界里,尽管计算机专家可以将一切信息还原为数字“0”或“1”,换言之,信息在其构成上是确定的,但是信息的庞杂性、虚拟性和超时空特征使得作为行为目的、意义和情感的传播通道并不是清晰可辨的。同时,网络世界是一个开放多元的世界,它跨越了时空的地理界限,但却无法聚合历史文化的差异。这些都使得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网络交往易变、混沌,网络世界中的人际关系也因此充满了不确定性。不仅如此,在“网络社会”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主体的行为往往是在“虚拟实在”(Virtualreality)的情形上进行的,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隐形怪杰”,其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都能够得到充分隐匿或篡改:一个白发老翁可以将自己伪装成红颜少女,强盗亦可自称警察而很难被发觉,甚至就像比尔·盖茨的那个玩笑:“在Internet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5.非中心化

互联网以令人惊异的发展速度,把社会各部门、各行业乃至各国、各地区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网络时空”。互联网是由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局域网所构成的,在科学家设计Internet的前身ARPANET时,军方就要求这个网络没有中心,让信息在网络中能够自由地传播,因此它采用离散结构,不设置拥有最高权力的中央控制设备或机构,这样Internet就成了一个绝对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此外,从地理角度讲,Internet覆盖整个地球表面,既没有明确的国界和地区界限,也没有开始和结束。一旦进入这个由光纤电缆调制解调器构成的世界,你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符号”存在。作为小小的个体陷在无边无际的“网”中,无论怎样“挣扎”都将是无能为力的。

网际交往突破了现实社会行为所具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互动特征。当你随着网络进入他人的行动空间,或进行在线交谈、网络讨论,或进行超文本的创作和阅读时,他人也同时进入了你的行动空间中。没有了专家平民之分,没有了作者读者之别,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处于一种交互主体的主界面环境之中。互联网技术消灭了“客体”这个字眼,消灭了权威式中心化的主体意志,而代之以平等自由的主体间交往,所形成的网际关系是非中心化的。

6.平等性

Internet作为一个自发的信息网络,它没有所有者,不从属于任何人、任何机构,甚至任何国家。因而也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国家可以左右它、操纵它、控制它。在这里,没有政府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所有的用户都是自己的领导和主人,因为所有的人都拥有网络的一部分;在这里,谁都没有绝对发言权,但同时,谁又都有发言权。这样,网民可以充分感觉到自由性与主体之间的平等性。网民可以阅读来自许多外信息源的消息,可以自由选择议论话题,而不必受编辑、新闻出版机构的控制,不必担心自己的言论是否离经叛道,只有平等的网上公民,没有至高无上的网上统治者;只有网络公民之间的平等交流,没有一味的说教者、灌输者或者固定的受众。总之,网上的信息不为某一个人独有,而是平等地属于每一个网民。互联网的这种特点,使网民的意识和思维进一步走向平等和双向沟通,思维方式更加多样化,从而也更加具有个性和创造性。但是,Internet也是一个彻底“民主”(或无政府主义)的地方,一个“无法无天”的地方。在这里,任何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原则(或不要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在Internet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利,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7.个性化

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的集合,它将世界上数以万计的计算机、网络联接在一起,既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又相互独立、各自分散管理,没有人比其他人享有更多的特权,权力、阶级、阶层甚至地理位置、国家、民族在网络中都失去了意义,每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中心,人与人之间趋于平等,不再受等级制度的控制,个体的个性意识逐渐增强。网络呈现出的分散性、自主性和隐蔽性等特点正是网民生活的个性化的表现,这种表现,包括上网时间和地点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上网目的、浏览内容的多样性以及上网身份的不实性。在网上,每个网民的目的不同,需要各异。可以说,网络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个体的创造性能够获得极大的张扬。

心灵氧吧

网络经典流行语

别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最近总是失眠,16小时就醒一次。

人人都说我丑,其实我只是美得不明显。

生活就像宋祖德的嘴,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倒霉的会是谁。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

人生就像一个茶几,虽然不大,但是充满了杯具(悲剧)。

你要是不能玩生活,就会被生活玩。

广告看得好好的,怎么突然蹦出个电视剧

本来想用酒精驱赶寂寞,无奈它的酒量比我大。

其实,一天可短暂了,电脑一开一关就过去了!

(资料来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86010131.html,百度知道。)

(二)互联网的积极心理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是深刻的、多方面的,不仅改变了人类的工作方式,也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首先,互联网的发展,使空间距离在很多时候已经毫无意义。地理位置相近曾经是建立友谊的基础,而网络时代的青年则完全不受空间距离的束缚,他们通过网络跨越国界,彼此互相了解。与此同时,网民也可以坐在家里,通过网络完成自己的工作,在家和移动办公成为现实。其次,互联网不仅是网民工作的帮手,也是娱乐的工具。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隐蔽性等特点,和丰富的图文、声音、动画、软件等形式多样、取之不尽的海量信息,不仅可以帮助网民完成手头的工作、案头的文章,也成为网民闲暇之余的娱乐胜地。在互联网上,不同性别、年龄,不同兴趣爱好者都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结识自己喜欢的朋友。通过互联网,网民的交往范围显著扩大,选择性明显增强,生活习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生活习惯逐步趋于一致。

绝大多数研究者相信,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正逐渐改变着网民的社会生活。互联网作为一个传播手段,帮助大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还提供了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

1.互联网有利于培养平等意识,增强自信心

在传统的交往模式中,个人的身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中信息表达的自由性和信息共享的平等性。网络公民之间是完全平等的,大家既是参与者,同时又是新信息的提供者,网络通过淡化参与者的身份,强化了人们的平等意识和平等观念,增强了自信心。

2.互联网有利于培养创新性

网络支持并鼓励个性创造,因为只有依靠每个参与者的积极创造,才能保持网络信息的无限多样性。网络的身份隐蔽性,使人们能够大胆地畅所欲言。在网络空间中,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自由表达其观点,无论这种观点多么奇怪,都不必受到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与人一致。网络文化环境正是通过这种令人称道的包容性,潜移默化铸造参与者的创新性。

3.互联网有利于培养责任意识和互助精神

网络虽然是一个自由的空间,但它要求人们在从事网络活动的时候,既可以免费获得别人的信息,同时也有义务无偿地为网络提供信息资源,这是从事网络活动应该遵守的原则。另外,网络中的信息交流没有中心,也极少受限制,为保证信息交流的畅通,要求每一个从事网络活动的人必须遵循基本的网络道德准则,自觉地调整自我,平等待人,和谐相处,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和谐的网上虚拟社会。

4.互联网有利于培养积极情感,扩大交际范围

大学生渴望理解和支持,寻求尊重和平等。通过网络,可以与任何一个能“读懂”他的人成为网友,相互之间毫无顾忌地倾诉内心苦闷,而不必担心秘密外泄。虚拟的网络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交往、宣泄不满和焦虑的平台,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情感得以确立,有利于智力开发和才干增长。

(三)互联网的消极心理影响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互联网自身的局限性和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性,容易使网络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因过度使用网络而造成的网络成瘾。专家介绍,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荒废学业,智能减退

网络成瘾者由于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会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对学生而言,最直接的危害就是耽误了正常的学习,尤其是网络游戏,导致他们不能集中精力听课,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甚至逃课、辍学,学习兴趣下降。

2.情感淡漠,孤僻

网络成瘾者因长时间的人机对话,会产生感情冷漠。有研究表明,因花费过多时间上网,会导致孤立、焦虑感,使抑郁和孤独等负性情绪增加,从而减少了社会生活的卷入度,使人格的发展受到影响。特别是在网络交际中,常会遇到情感杀手和感情陷阱,使人感到人际间情感的虚伪可怕,这种网上的情感体验被移植到现实人际交往中,便会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感情,产生情感冷漠甚至社交恐怖,影响社会化发展。

3.道德弱化

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是弱化道德意识的主要原因。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人们可以随便给自己加一个名字、职业等,可以任意宣泄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满而不必顾忌政府的限制和师长的监督,无需对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习惯的网络道德弱化行为,容易使人忽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力,频频出现违规行为。

4.角色混乱、丧失自我同一性

在网络成瘾群体中,网络游戏成瘾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游戏中,每个人都会扮演一种角色,或斗士或杀手,长此以往,他们会把游戏中的角色感受带到现实生活中,失去自我感和真实感,进而导致自我的迷失和自我同一性的丧失。因网络成瘾而导致的角色混乱和自我同一性丧失,也是导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心灵氧吧

网络新词新语

(1)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

(2)囧: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它的本义为“光明”,从2008年开始在网络社群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被赋予“尴尬、郁闷、悲伤、无奈”等意义。

(3)神马都是浮云:“神马”并非一匹马,而是“什么”的谐音。网友打字飞快,常在用拼音打“什么”时,打出“神马”来。“浮云”的意思即虚无缥缈,转瞬即逝,意为“都不值得一提”。它的流行源于红遍网络的“小月月”事件。

(4)你out了:其意思等于你落伍了,跟不上潮流了!out是简写,原为“out of time”(时间之外),即不合时宜。

(5)织围脖:微博是2009年的产物,但在2010年因为明星喜爱微博而大火特火,织围脖就是写微博。

(6)杯具:因与“悲剧”一词谐音,成为网络流行语,词性多变,可作形容词、名词等。

(7)雷人:这是个非常有名的网络词,在现代网络语言中,“雷”可以说成是惊吓、被吓到了或被震撼的意思。

(8)PK:即Player Killing的缩写,原指在游戏中高等级玩家随意杀害低等级玩家的行为,后引申发展为“对决”等含义,并且用法更加广泛。

(9)鸭梨:压力。

(10)织毛衣:源自一首网络歌曲《织毛衣》。后来就是指在微博上提出建设性和批评性意见。

(资料来源:http://wenku.baidu.com/view/460e7d2e6c175f0e7cd137c6.html,百度文库。)

二、网络依恋的原因

(一)上网情况分析

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忠实追随者。那么,大学生上网都做些什么呢?调查和研究表明,大学生上网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信息查询

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Internet如同一个信息的聚宝盆,应有尽有。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赋予了网络无穷魅力,很多大学生正是把互联网看作一个庞大的信息库,而经常上网来寻奇觅宝的。这也正是大学生们上网最主要的目的。2012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的有关数字也说明了这一点(见表6-1)。

表6-1 互联网应用在大学生用户上的普及率

img20

资料来源:2012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2.交流沟通。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上交流沟通日益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互动的重要方式。尤其在近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平台类应用发展迅速。微博、微信、博客/qq空间和社交网站等网络交流方式不断应运而生,而其突出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也吸引着广大大学生群体的喜爱。

3.网络娱乐。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开展的一项大学生网络文化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上网目的以娱乐为主,兼顾交流和学习。在关于上网目的的调查中,有28.1%的大学生表示上网的主要目的在于娱乐,所占比例最高。其后依次为学习、网上聊天交友,所占比例分别为26.2%、22.1%。可见,大学生更主要是将互联网作为休闲娱乐的工具,而将其作为学习工具的比例相对较低。各类网络娱乐中,网络游戏更受广大大学生欢迎,有的还乐此不疲,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学业。至于如何把网络与自身的专业学习、人生发展、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很多大学生则是一片茫然。

(二)上网心理动机分析

1.积极的心理需求

(1)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求新心理。互联网以其信息更新快、内容新、手段先进等优势极大地吸引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了他们的特别关注和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欲望。

(2)自由平等的参与意识与自我实现欲望。网络平等自由的氛围适应当代社会中对自由、平等呼声最高的大学生群体。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种种现实社会的限制都消失了,只要参与进来,任何人都是互联网的“主人”,都可以在网上按自己的意愿和口味,虚拟社会,做自己想做的事。

(3)追求开放性和多元性。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源,各种文化、思想、观念都可以在这里争鸣。这就为大学生追求开放性和多元性的文化、观念提供了平台。

2.消极的心理需求

(1)猎奇心理,追求感官刺激。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上网的目的是猎奇,即追寻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了解,通过正当渠道难以获得的奇、艳事物或信息,并借以获得感官刺激。他们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的心理刻意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

(2)急功近利心理。网络信息的丰富与快捷使许多大学生把上网当做通往成功的捷径和有利条件。在他们眼里,网络就是商机,网络就是生财之道。同时,一定程度上的社会误导(包括网络上基于商业目的的信息误导)也使大学生对“成功”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于是,电子商务、留学资讯、成才捷径、求职之路就备受一部分大学生的关注。他们渴望凭借这些信息省一些力气,走一步先棋,成为网络时代的成功人士。

(3)发泄欲求。在互联网上,大学生们可以比在学校里、家庭里更随便地发表自己的高见,抒发自己的爱与憎,表达自己的思想信仰,而不必担心会受到限制或承担责任。平时对学校不敢提、无处提的意见可以贴到BBS(BulletinBoardSystem,电子公告牌系统,国内一般称作网络论坛)上去,平时对女同学不敢表达的感情则可以在聊天室里淋漓尽致地抒发。

(4)逃避现实的解脱心理。大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危机,诸如学习上的、感情上的、人际关系上的。同时,复杂的社会生活也会使思想相对不成熟的青年学生感到难以应对。但遗憾的是,部分学生在现实中受挫时,往往愿意到虚幻的网络空间去倾诉,互联网成了他们逃避现实、寻求自我解脱的一个良好的渠道和环境。

(5)虚拟的自我实现心理。强烈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群体的一个显著特征,虚拟的网络可以成为大学生实现自我的一个理想王国。在网络上,大学生可以享受到网络特有的平等、自由、成功、刺激的感觉,学习与就业的压力、社会与家长的希望造成的心理上压抑与孤独,在网络上一扫而光;他们可以突破社会及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匡正与评价,轻松地实现从小梦想成为的侠客、富翁,可以在模拟战争中指挥千军万马搏杀疆场……部分大学生上网为了玩游戏,在游戏获胜后有一种成就感。这是因为网络游戏能够部分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需要。

虚拟的自我实现心理还会导致一些不道德的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有些大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真实涵义,往往意图在网络中“大展宏图”,他们为了能展示自己的能力,大胆地制造网络病毒、盗用他人电脑信息,刺探他人隐私,非法通过银行和信用卡盗窃和诈骗,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严重的损失。如1999年4月,我国台湾地区一青年大学生,将自制的CIH病毒输入国际互联网络,造成全球3000多万台电脑失灵。至今,CIH病毒每月26日还会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中发作一次,给全球经济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6)焦虑心理。一方面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大学生担心自己的知识更新赶不上网络的发展,被新技术淘汰,而产生心理焦虑;另一方面,网络通道拥挤,传输速度缓慢,网上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与隐匿性,内容庞杂无序、良莠不齐,访问速度太慢等缺陷,使大学生上网无所适从,连连“碰壁”之下易产生焦虑心理。

(7)自卑心理与抵触情绪。自卑是不信任自己的能力因而用失败衡量自己及未来的一种心理体验,它来源于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这种心理常见于那些初次尝试的大学生,当他们怀着兴奋与好奇的心理来到网上,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网络知识和检索技能,操作不熟练,英语水平有限,与身旁那些操作娴熟、进出自如的用户相比,差距甚远。在羡慕的同时会产生某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初始的兴奋、喜悦之情被自卑心理所代替。还有些人,他们自己习惯于传统文献的检索、查阅程序,当他们面对上网查询这一全新的检索方式时,可能会产生一种以往的经验被抛弃,自己会落伍,被置于自动化系统之外的不安,因而产生一些抵触情绪。

也有人认为:迷恋上网实际上是大学生内心寻求理想化状态的一种途径,他们认为大学生活与想象中的有较大出入,面对现实与梦想的冲突,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坐标,盲目寻求自己的精神寄托,一部分学生就开始“触网”。随着其上网时间不断延长,记忆力开始下降,对学习也逐渐产生厌烦感,而对于上网的渴望却逐渐加深。随着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加重,这些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更加严重,其表现为逃课上网,导致学业的荒废;对大学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漠不关心,进取意识减弱;性格孤僻,与周围同学关系紧张。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或者遭遇挫折的大学生,其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较弱,而网络的理想化和成就感恰恰弥补了现实的缺憾。随着这些学生上网时间的增加和对现实的漠视,其精神世界由于得不到充实,造成了对网络依恋的进一步加深。

应当指出的是,过多地依赖网络,将使亲自阅读书本、亲身实践、面对面交流弱化。因为网上提供的知识是有限的,它只给出“何时”、“何地”、“何事”等基本信息,这些都是结果,无法代替人们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必然造成知识匮乏、文化落后。而且,网上获得的知识是一种“快餐文化”模式,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网络知识更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声像多维一体化和高度图像化等特点,其结果造成人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表达能力、抽象能力和阅读能力下降。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三、网络心理障碍的应对(www.xing528.com)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

网络心理障碍是指因无节制地上网导致行为异常、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其表现症状为:开始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随后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不上网则情绪低落、疲乏无力、外表憔悴、茫然失措,只有上网后精神才能恢复正常。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大多表现为感情上迷失自我、角色上混淆自我、道德上失范自我、心理上自我脆弱、交往上自我失落,主要包括五类:

1.网络恐惧

大学新生,特别是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互联网或接触很少。当他们进入大学面对色彩斑斓的网络界面,看到层出不穷的各种网络书籍、电脑软件,周围的同学熟练地使用电脑,自由地浏览、聊天时,一部分学生感到害怕和迷茫。“怕”是怕自己学不会或学不好计算机操作,以至于不能有效利用网络来学习和生活,甚至可能成为“网盲”;怕自己学不好计算机而被他人嘲笑为无能或赶不上他人而落伍,“无能感”油然而生。“迷茫”则是因为五花八门的电脑书籍和软件使得他们眼花缭乱,不知道学什么。由此产生对网络的畏惧感。大学新生常产生这种网络心理畏惧,另外,一些对网络比较熟悉的大学生也有这样的障碍,他们对网络的畏惧主要是害怕跟不上网络的快速发展,怕掌握不了新的网络技术而被淘汰。这种恐惧会伴着大学生走过人生的四季。

2.网络依恋

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网络技术(安装各种软件,下载使用文件,制作网页),醉心于网上信息,网上猎奇,造成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和依恋,导致个人生理受损,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及社会交往受到严重影响。网络迷恋心理障碍包括这样几种类型:网络色情迷恋——迷恋网上的所有的色情音乐、图片以及影像;网络交际迷恋——利用各种聊天软件以及网站开设聊天室长时间聊天;网络游戏迷恋——沉迷于网络设计的各种游戏中,他们或与计算机对打,或通过互联网与网友联机进行游戏对抗;网络恋情迷恋——沉醉在网络所创造的虚幻的罗曼蒂克的网恋中;网络信息收集成瘾——强迫性从网上收集无关紧要的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堆积和传播这些信息;网络制作迷恋——下载使用各种软件,追求网页制作的完美性和编制多种程序为嗜好。在这六种类型中,网络交际迷恋者、网络游戏迷恋者、网络恋情迷恋者及网络信息收集成瘾者占大学生网络迷恋群体中的多数。

3.网络孤独

主要是指希望通过上网获取大量信息、网上娱乐、网上人际交往来提高或改变自己,但上网未能解除孤独(甚或加重了原有的孤独),或反而因为触网而引发孤独感这样一类不良心理状况。一些大学生(女生居多),由于性格内向,自卑,惯于自己承受心理负荷,心思敏锐,不愿意或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厌恶社会上那种虚情假意的人情来往。当互联网走进他(她)们的生活时,他们青睐于网上交往这种匿名、隐匿性别和身份的形式。常上网向网友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排解忧虑,讲自己的“心情故事”,这时他们觉得心情得到一定的放松,从网友那里得到了一定的心理支持。可下网后他们发现自己面对的依然是四壁空空的孤独,并且,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80%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的方式(身体语言),如眼神、姿势、手势等传达的,当那些善于通过这些身体语言来解读对方心理的性格内向者,试图借助网络来排解自身的孤独时,网络所能给的只能是键盘、鼠标和显示器所造就的书面语言,这使得他们感到网络对孤独抑郁的排解只是“隔靴搔痒”。

4.网络自我迷失和自我认同混乱

在以计算机为终端的网络中,由于匿名性而隐去了身份,许多现实社会中的规范、规则、道德在虚拟世界中的冻结,大学生上网者在表现个人自我时,把社会自我抛得越来越远,甚至企图借助网络在现实社会中凸显自我,将自我凌驾于社会之上,网络黑客、网络犯罪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此外,某些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愤懑不满,他们想通过上网发泄不满,逃避社会,希望在网上有一个“清洁”的交往环境,构建一个良好的自我。然而网上充斥的色情图文、脏话、无聊的帖子、庸俗的话题,使他们在对社会产生失望之后又对网络产生了失望。

5.网络沉溺综合征

匹兹堡大学的KimberlyYoung最早对互联网成瘾现象进行了研究。她设计了下面一系列问题,通过调查对象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来判断其是否患有“互联网依赖症”:

·你是否着迷于互联网?

·为了达到满意你是否感觉需要延长上网时间?

·你是否经常不能控制自己上网、停止使用互联网?

·停止使用互联网的时候你是否感觉烦躁不安?

·每次在网上的时间是否比自己打算的要长?

·由于互联网,你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或者职业机会是否受到影响?

·你是否对家庭成员、治疗医生或其他人隐瞒了你对互联网着迷的程度?

·你是否把互联网当成了一种逃避问题或释放焦虑不安情绪的方式?

在上面八个问题中,如果被调查者对其中的五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Kimberly Young就断定他已经患上了互联网依赖症。结果在600名调查对象中,2/3符合互联网依赖症标准。这些人平均每周花费在网上的时间为38.5小时,既不是为了参加网上的学术活动,也不是为了寻找一份满意的工作,与一周的工作时间基本一致,但只有8%的人是从事高新技术工作。

这项研究还表明,“依赖型”和“非依赖型”上网者的不同,并不是仅仅指网民每周上网的时间,更主要的是在网上利用时间的方式。在依赖型上网者中,35%的时间用于聊天,28%的时间用于多用户互动游戏;而在非依赖型上网者中,55%的时间用于收发电子邮件和万维网,24%的时间用于查阅网上图书馆、下载软件等其他信息的收集。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克服

1.正确的网络认知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网络观,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消极情绪的工具。充分明确网络是工具,而不是生活,把它作为广大青少年学生传递、交流信息的有效途径和学习、掌握知识的有力手段。通过网络就如同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等媒体一样吸取知识,应以健康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正确对待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的关系。同时,要面对现实,积极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排遣消极情绪的工具,用上网等来麻醉自己。

其次,要充分认识“网络成瘾症”的危害,加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很多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摆脱孤独、宣泄消极情感、缓解学习压力、满足成就感、追求时尚等,殊不知“借网消愁愁更愁”,上网不但未达到以上目的,反而成了生活的依赖,其上网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最后形成“宣泄消极情感——上网——注意力从现实中转移——身份虚幻——忘记现实烦恼——回归现实——孤独、烦恼——宣泄消极情感”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形成消极的条件反射,不知不觉在上网中兴奋不已,何以解忧,“唯有上网”。殊不知,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为此,要理性认识网络成瘾的危害,当断则断。须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你自由徜徉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游戏或获取信息时,网络垃圾也许正在对你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产生误导作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青少年学生在享受其带来便捷的同时,身心同样在承受着负面效应的影响:网络孤独与网络越轨,认知麻痹和消化不良,网络焦虑与网络成瘾,行为过程、情感、意志过程的影响,对性格、自我意识的负面影响。网络成瘾虽不像海洛因、摇头丸等毒品那样会危及他们的生命,但首先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睡眠质量下降以及免疫功能变弱;然后慢慢吞噬他们的心理和思想,严重地扰乱其学习和生活秩序,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家庭带来灾难。

2.自律与自我管理

自律有两层含义:其一,自律总是与自由和理性联系在一起的,即要体现出人格尊严和道德觉悟,而不是被内在本能和外在必然性所决定;其二,自律是指自做主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自律才能既充分体现其自尊、自主与自由,又充分培养其自我控制力,养成良好的“慎独”习惯。在网络社会里,由于信息含量十分巨大,各种文化与价值理念交织纷纭,各种论断莫衷一是,各色诱惑比比皆是;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又是一个充满自由的社会,缺乏非常强大的外在约束。面对这一虚实难辨、是非难断却又无明确而强力约束的多彩世界,大学生会因认知偏差或侥幸心理而产生心理困惑与矛盾,以致产生各种各样的网络心理问题。

在缺乏较强他律或几乎难以感受到较为直接的他律影响力的网络社会,自律的重要性与意义显得尤为突出。一个缺乏自律的人不可能是一个自尊自重的人,也是一个不能获得自由与自我价值实现的人。大学生应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保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规律,控制上网时间。同时,要勇于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积极面对现实,应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从网络的迷恋中解脱出来。

上网之前必须制定一个粗略的计划和目标,有意识地给自己限定时间,不断培养自制力。在上网之前,“三思而后行”,每次花上几分钟时间仔细想一想“我要上网干什么”、我准备“上网多久”等问题,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甚至可以把具体要完成的任务、上网时间等列在一张小纸片上。不要认为这几分钟是多余的,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你进入网络后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至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可以有效地控制你的上网时间,不断培养你的自制能力,抵制网络上的各种诱惑。

心灵工坊

一、时间的分割

(1)把事先准备好的1厘米宽、100厘米长的纸条发给每位同学。告诉大家,每个人手中的纸条代表时间,假如这个时间是一天,那就是24小时。每个人想一想:自己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睡觉用了多少时间,把它撕去;吃饭、看电视、玩游戏、踢足球、聊天发呆等分别用了多少时间,把它们一一撕去,看看还剩多少时间是用来学习的?大家比一比谁留给学习的时间最多?

(2)发给每个人一张印有圆形图案的白纸,请大家想一想,假如这个圆表示一周的时间,你怎样进行管理,如何合理分配?请各位画出“时间管理拼图”,画完后进行交流。

(资料来源:http://www.jxteacher.com/cq/column3780/df37c467-acfd-44deb474-28ad24cd33ca.html,上饶师范学校常青心理教师成长工作室。)

二、有意识地管理时间

下面几个问题,会使你更好地了解自己是否有时间管理的意识和时间管理的习惯。

(1)你每天读书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2)你每天浪费多少时间?这些时候你是在做什么事情?

(3)如果你每天有额外的两个小时,你喜欢处理哪一件重要的工作?

(4)在过去一年中,你曾用至少一星期的时间,来记录你使用时间的方式吗?

(5)你是否有将事情的急迫性与重要性分类的习惯?

(6)你是否总有时间做最重要的事情?

(7)你是否能够按照计划,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

说明:如果前三个问题你至少有两个都回答不出来或后四个问题至少有两个回答不出来,那么你就应该好好审视自己平时安排时间的方法了。

三、自我探索——怎样制定合理的计划表

来做个时间管理小练习吧!假设现在是星期一的晚上,你要计划未来五天的日程,下面是这五天要做的事情:

(1)你从昨天早晨开始牙疼,想去看医生。

(2)星期六是一个好朋友的生日——你还没有买礼物和生日卡。

(3)你有好几个月没有回家,也没有写信或打电话。

(4)有一份夜间兼职不错,但你必须在星期二或星期三晚上去面试(19点以前),估计要花1小时。

(5)明晚8点有个1小时长的活动项目,与你的学习有密切关系。

(6)明晚有一场演唱会。

(7)你在图书馆借的书明天到期。

(8)外地一个朋友邀请你周末去玩,你需要整理行李。

(9)你要在星期五交计划书之前把它复印一份。

(10)明天下午2点到4点有一个学生会的部门会议。

(11)你欠某人200元钱——他明天也将参加那个会议。

(12)你明天早上从9点到11点要听一场讲座。

(13)你的班主任留下一张便条,要你尽快与他见面。

(14)你没有干净的内衣,一大堆脏衣服没有洗。

(15)你想好好洗个澡。

(16)你负责的校园活动项目小组将在明天下午6点钟开会,预计将耗时1小时。

(17)你身上只有5块钱,需要取钱。

(18)班级同学约定明天晚上聚餐。

(19)你错过了星期一的学生会部门例会,要在下星期一之前复印一份会议记录。

(20)这个星期有些材料没有整理完,要在下星期一之前整理好,约需2小时。

(21)你收到一个朋友的信1个月了,没有回信,也没有打电话给他。

(22)星期天早上要作一次简报,预计准备简报要花费15个小时,而且只能用课余时间。

(23)你邀请恋人后天晚上来你家烛光晚餐,但家里什么吃的也没有。

(24)下个星期二,你要参加一次技能考试。

练习说明:请将这份事件清单中的各种事件划分不同的优先级,按优先级把它们重新排序,然后根据这些事件,制订一周的时间安排表。

在这些项目中,有些是互相冲突的,有些则富有弹性。如何制订一份合理实用的计划表呢?在制订时间表以前,请记住:

(1)把要做的事情全部看一遍。

(2)确定每件事情的重要等级。

(3)根据重要程度把事情重新排序。

(资料来源:http://chenchenshijian.diandian.com/post/2011-11-23/7048152,百度快照。)

四、十个步骤培养一个新习惯

培养一个新习惯并不需要有强意志力,但是需要有策略地进行。这里列举了十个步骤希望能改进你的策略,成功培养新习惯:

坚持30天——无论如何坚持新习惯三十天。这需要你付出95%的努力,所以一定要在第一个月里坚持、坚持、再坚持。

记录下来——温斯顿·丘吉尔曾经说过“计划表并没有用,难能可贵的是计划”。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习惯,就马上计划你想干什么并且记录下来。

保持一致——你决定培养锻炼的好习惯。但是你第一天跑步;第二天改成自行车;然后第三天又换成舞蹈,这样虽然让你的习惯变得有趣,可是却很难坚持并且形成固定的习惯。在培养习惯的第一个月内,保持你的习惯内容一致,不要任意改变。

每日培养——请问是一周内更新3个博客还是坚持更新3个博客七周更容易?我惊讶地发现,起先坚持每日更新,过了一段时间后一周内更新几次更容易。所以我建议在培养好习惯的第一月内,每日都要坚持,这样就可以更容易地将习惯变成长久的。

了解收获——如果你想培养一个永久的习惯,你就需要一点点的动力。了解你能从新习惯里获取什么利益。建立一个好的饮食习惯?那阅读一些介绍健康饮食的杂志,感受健康生活的滋味。培养节约经济支出的好习惯?搜索一下,了解这个习惯对你未来财政有什么样的影响。只有发现了这些习惯能带来的好处,才会有不断的动力促使你培养这个习惯。

提前计划——找一段适当的时间培养习惯。提前找出这个月内可能会破坏你培养新习惯的事情,比如说假期旅游、工作日程改变等。提前计划可以让你避免苦心培养的减肥计划被突然的生日自助餐给搅浑了;也可以让你避免因旅游而打乱了自己尝试建立的节约支出的好习惯。

举行仪式——在你开始新习惯前,最好举行一个仪式。如果你想养成早起的习惯,尝试关掉闹钟,培养形成自动的生物钟。

加点糖浆——有些习惯并不固定。一个新习惯形成,必然有旧习惯被抛弃,从而产生一些空洞。比方说:减少上网时间、减少看电视时间等都会导致有空余的时间产生,所以你就要“加点糖浆”来填补空隙,使事情变得有连续性。

重金悬赏——每当自己成功培养了一个新习惯,就给自己一些奖赏(不一定是钱啦),这样可以增加你的动力,让你继续坚持。

用“但是”——这是我从一位杰出的习惯培养专家那儿学会的,使用“但是”来改变习惯培养中的坏情况。每当你坚持新习惯一段时间后,就或多或少地产生消极的想法。所以在每一个消极的想法后面加入“但是”,并且加入一些积极的想法。比方说,“我不知道这件事怎么做,但是!我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会马上就学会的。”

(资料来源:http://www.lz13.cn/zhichanglizhi/6827.html,职场励志。)

【注释】

[1]引自“百度百科”。

[2]正北理论又称罗盘理论,意思是将人的所有行动类似地比喻为罗盘之中的指针,人们在生活中每做出一个选择和决定就像是人拿着罗盘向某个方向走动一步,可以想象,同样的是走一步,罗盘的转动幅度可以是0~180度,而这个转动幅度的大小就等于告诉我们走出的这一步让我们偏离北方这个方向多少度,转动幅度越大说明我们方向偏离越大,而我们就离正北那个目标比走动前更远了。罗盘理论被引入到时间管理之中就可以形象地说明生活中每一次选择和每一步行动都将导致我们是更加远离或者更加接近于我们的目标。——引自“百度百科”。

[3]资料来源:http://www.xuexila.com/time/,学习啦。

[4]TCP/IP协议,是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ctocol的简写,中译名为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又名网络通讯协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