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质化研究的不同界定的分析介绍

质化研究的不同界定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理解使华语世界对这一有特定含义的外来词在翻译上颇具周折,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将它译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而国内第一位全面介绍这一方法的陈向明博士则将它译为“定性研究”,后来他意识到“定性研究”容易被误解为国内学界通行的“定性研究”[1],又改用“质的研究”。

质化研究的不同界定的分析介绍

一、质化研究的不同界定

质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一个容易使人望文生义的概念。谈到“质”,人们自然想到的是事物的“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规定性。这一理解使华语世界对这一有特定含义的外来词在翻译上颇具周折,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将它译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马云鹏、林智中,1999),而国内第一位全面介绍这一方法的陈向明博士则将它译为“定性研究”(陈向明,1996),后来他意识到“定性研究”容易被误解为国内学界通行的“定性研究”[1],又改用“质的研究”(陈向明,1998)。这里,我们之所以采用“质化研究”的译法,目的是与实证主义的量化研究相对照,试图让读者在“望文”中突现与量的研究相对的方法论特征。其实叫什么研究并不重要,因为它只是某一现象或事物的一种称谓,重要的是概念的内涵是什么。为此,我们有必要看一下国内外学者是如何界定质化研究的。在此,我们列举有代表性的定义:“质化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加以度量”(Krathwohl,1993)740;“质化研究的渊源同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语言学科相关联……是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来描述和分析文化、人及群体行为特征”(Hudelson,1994)2;“质化研究是一种一致的质化范式设计,这是在自然情境中以复杂的、独特的、细致的叙述来理解社会和人的过程”(Creswell,1994)1-2;“质化研究是理解人的现场研究,一般以参与观察、无结构访谈或深度访谈来搜集资料”(Burgess,1984)17;“质化研究是从非普遍性的陈述、个案中获得印象和概括的过程,是文化心理方法论的基石”(Ratner,1997)3。陈向明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质化研究:“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型与非参与型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分析方式以归纳法为主,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通过证伪法和相关检验等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其个人背景以及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必须加以考虑;研究过程是研究结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必须详细加以记载和报道。”(陈向明,1996)63方法论家布瑞曼(Bryman)从方法论的角度将质化研究概括为两个基本层面,即认识论层面或哲学层面(epistemological or philosophical level)和技术层面或操作层面(technical or operational level)。

综上所述,我们在方法论视角理解“质化研究”这一概念时,可把握如下要旨:(www.xing528.com)

(1)质化研究是一种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观研究范式,它承认“研究者所涉入世界的主观性”,研究者需从被研究者的视角来审视问题;(2)质化研究收集资料的方式主要是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文献档案、音像资料的获得;(3)质化研究的基本方式是用文字加以详细的描述,而不以数字加以测量,文字的描述主要在于理解而不太关注验证;(4)质化研究资料的分析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归纳方式,而不是概率论基础上的演绎推论;(5)质化研究承认主观人化世界中研究者的价值涉入,研究者不是对这种主观价值存而不论,而是必须重视这种主观价值对研究进程与结果的影响;(6)对质化研究的方法论考察需从操作技术层面和哲学前提层面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