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元方法论视野的心理学质化研究

多元方法论视野的心理学质化研究

时间:2023-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对这一宏大的社会科学方法运动进行了系统的回溯、梳理,并结合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力图阐释其方法论意义上的人文精神。

多元方法论视野的心理学质化研究

质化研究是一种学科间的、跨学科的,并且有时是反学科的领域,它横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

——查里斯·奈尔森

在心理学成为独立科学的百多年历史中,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越来越被研究者所认识。学习社会心理学时很少有人不知社会心理学家阿勒·安姆斯(Alan Elms)关于对权威服从的研究,但鲜有人知道安姆斯成为一个心理学家的心路历程。早年他进入大学选择心理学专业是因为他对人性、人格差异的兴趣,希望通过心理学的研究使每个人能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的生活,使人们生活得更幸福。然而在大学的学习中使自己走上了一条充满危机的十字路,先是让孤独的白鼠在斯金纳箱中奔跑,然后又到巴拿马丛林中观察吼猴的社会行为,在严格的实验室条件下研究态度转变和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用问卷法研究权威型人格,用生命史的方法研究政治行为,最后将自己的研究锁定在心理传记学上。至此,安姆斯认为自己走上了一条回家的路。安姆斯认为进入心理学的研究路径有千万条,但最重要的是面对人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他希望更多的心理学家能携手面对人的复杂性。

安姆斯的心路历程不是偶然现象,它反映的是心理学家共同体一个多世纪对心理学研究认识水平提升的群体心路历程。在百多年的发展中,人们对心理与行为的认识至少发生了以下方法论意义的变化:

对心理与行为多样性的认识 心理学的传统是对普遍规律的追求,在实证主义和还原论的万物统一观指导下,心理学的任务就是确证心理与行为的普遍性规律。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意识到多样化的特异性规律才是学科的关键。多样性是人类生命历程中,被视为个体内系统变化的多种可能性和个体间的多种差异性。这种对个体多样性的认识正引起心理学学科范式的变化。正如布鲁芬布鲁纳(U.Bronfenbrenner)所认为,过去的十几年间正经历了范式转变的突变,即关于个体多样性的范式转变,这是对人类本质特征认识的范式转变,个人和情境的多样性已进入对人类发展分析的最显著位置(U.Bronfenbrenner,2005)。要认识人类个体,就必须认识与个体相关的时间、情境诸多事项如何协同塑造人类的心理与行为结构及相应功能系统的系列变化。具体到个体,没有一个人的个体—情境关系是相同的,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他们也有不同的个体—情境关系史。每一个体与情境随时间而出现的整合,就意味着每一个体均有自身独特的多样性发展轨迹,因此这种研究观念的转变,意味着研究范式的转变,而研究范式转变的突变就是对多元方法的昭示,对单一方法的扬弃。

对心理与行为复杂性的认识 在元素主义线性思维的支配下,心理学的使命就是探索心理元素的组合方式,随着生理、心理、行为、社会系统多水平研究的展开,心理学家认识到生理、心理、行为及其社会系统的复杂性。人类心理与行为是一种发展着的、非稳态复杂系统。心理与行为的复杂性是一系列习惯化的倾向,是一种通过协调自我——环境的适应性关系,达到一种适宜唤醒性质的秩序性和平衡性,使个体走向拥有最优自我调节能力。一个具有心理复杂性的个体不是不善于拥有新方法面对问题而不作转换,而是尝试获得新的情境性技能,将注意力放在迎接挑战上。为了描述心理与行为这种复杂性,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小组以现象学方法来研究与经验有关的儿童自我调节模式。传统的机械决定论把人与环境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行为反应与环境关系的独立事件。当代的建构论者把个体与环境看作是多层次的有机复杂系统,认为个体与环境存在着多层次的相互性复杂关系,从基因到染色体、从细胞核细胞质、从细胞到组织、从生理到心理、从行为到社会组织环境,这是一个纷繁复杂、充满生机、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自适应性系统。

对心理与行为动态性的认识 随着发展心理学特别是更具有整合性的发展科学的形成,个体与情境基于时空根植性的观念逐步形成。心理学家认识到,心理与行为也是动态的生存系统,他们要想维持具有生命意义的、有组织的完整系统,就必须与其他生物系统、社会系统保持相互作用,并不断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这种来自组织的运动性、变化性就是心理与行为的动态性。在个体与情境构成的动态系统中,个体与情境不是单向的因果关系,在本质上是相互塑造的。个体与情境多样化的相互塑造、相互适应、联合共生的动态观念,催生了非线性量化分析与质化分析的融合。长期以来,传统心理学派把心理与行为结构看作是静态的,将结构看作形态(如心理地形学、人格地形图等),看作是具有某一特征的固定模式,而事实上,结构是一种关系系统,而心理与行为活动正是通过这种关系系统被组织起来的,正是这些关系系统的相互作用、平衡与不平衡使心理与行为活动始终处于一个动态过程。而这种动态性又使传统量化研究的实验法、问卷法面临着巨大挑战。

总的来看,心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由科学主义时期的对象实在论走向后科学主义时代的关系实在论。在方法论上吸收现象学、解释学的立场,摒弃主客二元对立的立场,认为事物不是传统的两极对立如成熟与学习、天性与教养、连续与间断、稳定与变化、遗传与环境等心理学研究与争论的基本范畴,心理学面对的是人类生态系统中相互依赖、彼此决定、互为制约的生成关系。这种面对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的研究处境,就必然推动心理学多元方法论思想的形成,心理学的质化研究就是在经历漫长痛苦的过去后,才迎来多元共存的春天。(www.xing528.com)

本书是在把质化研究有别于量化研究的一套方法体系的广阔社会科学背景下展开的。质化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共同关注的方法体系,有其广泛的学科背景和深厚的思想基础,心理学是其发展的重要沃土之一。质化研究的思想和零星的探索有着曲折漫长的过去,质化研究作为方法体系的称谓是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N.K.Denzin,&Y.S.Loncoln,1994;T.A.Schwandt,2000)。施瓦特(T.A. Schwandt)称质化研究为社会科学的方法运动。本书对这一宏大的社会科学方法运动进行了系统的回溯、梳理,并结合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力图阐释其方法论意义上的人文精神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前提有两个来源,一是心理学家从事专业研究赖以存在的依据,一般是心理学家接受了一套系统的专业训练,也就确立了其实际研究的立场及理论设定;二是科学哲学家以心理学为科学对象的哲学探讨,以提供什么才是科学的心理学,什么是科学研究的心理学。本书对心理学质化研究的哲学前提问题也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东西方心理学与质化研究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一方面,心理学在前科学期,常识心理学家就以一种体认、觉知的方式研究人的心理,自科学心理学以来,冯特的民族心理学、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詹姆斯意识流心理学、德国的完形心理学、奥国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当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又均对质化研究方法作出一定的贡献。另一方面,从具体研究的操作层面,质化研究方法已在心理学的个案研究、传记研究、临床研究、话语分析研究、叙事研究、自我研究、人格研究、日常生活心理研究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质化研究的多元立场与当代心理学多元方法论的形成是一个共生的过程,本书也力图揭示这一事实。科学哲学对科学方法论的探讨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逻辑主义的绝对标准。它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强调的是科学与非科学非此即彼的标准,即划分科学的标准是可证实性或可证伪性。第二阶段是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库恩(T.S.Kuhn)认为科学标准不存在超历史的标准,科学标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科学是科学家共同体在共有的范式下的解释活动,科学的进步就是科学家共同体持有范式的转换。第三阶段是无政府主义消解标准。费耶阿本德(P.Feyearband)认为,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科学方法是怎么都行,科学理论是不可通约的。第四个阶段是多元主义标准。萨伽德(P.Thagard)、邦格(M.Bunge)认为,科学所面对的复杂性,应该提供多元标准,而不是没有标准。心理学也经历了科学标准的不同历程,自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以来,早期心理学的主流是仿效自然科学,在方法论上一直坚持实证主义的立场,尽管元素主义心理学的兴趣在意识元素、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趣在行为、认知心理学的兴趣在认知,但它们都坚持共同的方法论立场,认为实证主义是唯一科学合理的心理学,量化研究是科学的方法,心理学的目的是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直到新的新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第二代认知科学时,心理学家才接受了多元方法的立场,质化研究才有了繁荣的土壤。质化研究在民族志时期,也曾追随实证主义的立场,但最终在多元方法论的立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当代心理学的质化研究在揭示心理活动形式规律的同时,更重视探索心理活动的价值、目的、意义,强调在理解、体验中获得确证,心理生活只有从内在的经验出发,才能获得生命的体验、表达和理解。

质化研究与心理学多元方法论切合的汇聚点是20世纪70年代。正如施瓦特所言“,质化研究是学术界中一场始于1970年代改革运动的名称,这一运动包含了对于那些在偏好实验、准实验、相关分析以及调查研究策略的领域和学科中进行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多重批判,包括认识论批判、方法论批判、政治批判、伦理批判等”(T.A.Schwandt,2000)520。施瓦特认为,在70年代以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就从事田野工作,并在人文科学研究领域广泛流传。但重要的是随着70年代社会科学中对统计假设检验、实验方法、问卷调查、调查的批评,社会学人类学中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批评,加之心理学中人本主义的兴起,人们对新兴的“自然主义”的方法兴趣日增,后来又随着解释主义人类学和现象学社会学的兴起,以及科学哲学中对唯科学主义的批判,最终为以田野工作为基础的质化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施瓦特认为,质化研究成为一项改革运动的另一重要表现是在学术界获得的政治认可,到目前为止,质化研究已拥有自己的杂志、学术组织、学术会议、大学教席,更得到了出版社的支持。同时,他也指出一些对质化研究的错误认识,如认为质化研究就是不与数字打交道、质化研究比量化研究更简单等。质化研究是多学科会聚的领域,“比任何一种社会理论、方法论都更为宽广,是一大群学者的家园……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从总体上拒绝那种代表社会科学主流的唯科学主义”(T.A.Schwandt,2000)523。这就是质化研究的共同基础。然而,质化研究者的兴趣也是多元化的,德兹、林肯指出,质化研究的海洋中既有对方法论的偏好者,也有对具体方法的偏爱者,有的研究者是对社会现象真实性的忠实,有的是对生活世界的尊重,有的是对日常生活的重视,有的是对田野传统的复兴,有的是对社会理论的兴趣,有的是被后现代主义和后实证主义思想所激发——质化研究学者间的差异很大(N.K.Denzin& Y.S.Loncoln,2000)。这是对质化研究多元方法立场最恰当的概括。本书力图在多元方法的视野下,阐释质化研究在心理学方法体系中的应有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