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千姿百态显朋辈互助活动
一、朋辈心理咨询
朋辈心理辅导开展的主要形式是朋辈心理咨询。美国心理学家苏珊(Sussan,1973)认为,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尽量少或者不给建议,提供倾听、支持及其他帮助的过程。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因此,有时它被称为“准心理咨询”。为此,朋辈心理辅导员必须掌握基本的会谈技巧。
会谈技巧主要包括倾听技巧和影响性技巧两大部分,朋辈心理辅导员应以掌握倾听技巧为重。在会谈中尽量做到多听少说,这正如有人所说,上帝给我们两个耳朵,却只给一张嘴巴,意思就是要我们多用耳朵听,少用嘴巴说。为了让朋辈辅导员更好地把握会谈倾听技巧,本书将在第十四章进行详尽的叙述,在此就不赘述,只将会谈时易犯的错误先列举出来。
1.急于下结论
在真正了解当事人所叙述的事情真相之前,便急于下结论,提供指导意见。这样做有许多弊端:首先,当事人感到朋辈心理辅导员没耐心听自己述说,会因为讲话被打断而扫兴,容易影响辅导关系的建立;其次,使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当事人问题的把握不够全面、准确。由于倾听不够,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当事人的个性、思维方式、情感特点等可能了解不多、把握不准,从而影响辅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
当事人 我怀疑我的好朋友出卖了我,他把我对他说的秘密泄露了,不过我也不能完全确定,可能是……
朋辈辅导员 你什么也不用说了,肯定是他说出去的,赶快跟他绝交吧!这么不老实的人不值得你把他当作朋友。
当事人 可我的朋友一向是一个很老实的人,会不会在我们说话的时候不小心被人听到了。
2.轻视当事人的问题
朋辈心理辅导员如果缺乏同感,认为当事人的问题是小题大做、无事生非、自寻烦恼,辅导中就容易出现轻视、不耐烦的态度。虽然有些当事人的问题在他人看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对当事人而言却是一个使人困扰的问题,因为他的思维方式、认知模式影响了他对事物做出客观、理智的评价。这就需要朋辈心理辅导员要有认同感,充分理解当事人的问题的实质,然后去帮助当事人转变思维和观念。例如:
当事人 我感到很伤心,今天我家养的小狗死了。
朋辈辅导员 死了一条狗有什么大不了的,有什么好值得伤心的。
当事人 你根本不理解我的感受,我家的小狗跟我们一起生活了10多年了,我们早把它当作一家人那样,它死了,就像失去了一个亲人一样,你说,我能不伤心吗?
3.习惯做道德或正确性评判
对当事人的所言所行做正确与否或道德上的评判。比如:“你讲话怎么这么多口头禅”、“你这种想法是不符合社会道德的”或“这件事上明明是你错了,你还说别人的不对”等等。但当事人是来求助的,并非来听批评、指责的。因此,朋辈辅导员不要轻易下这样的评判,更不要在当事人还在叙述问题时就讲,应尽量改用其他方式来分析问题。最好让当事人自己来评价,而不是朋辈心理辅导员把自己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强加于他。
二、成长小组
20世纪60年代中期,卡尔·罗杰斯将当时存在于美国的许多性质相同的辅导团体统称为成长小组(encounter group,也称会心团体)。会心就是指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是成长小组最根本的特点。小组中强调团体中的人际交往经验,注重此时此地的情感问题,辅导的目的不是治疗,而是促进个人的成长,包括了解自我、增强自信、寻求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等。
成长小组的目标主要定位于促进小组成员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侧重的是成员个体的自我了解以及自我发展,最终促进小组成员达到自我的最大发展。只有在每一个组员的共同努力下,成长小组才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反过来又能促进组员自身的成长,使其达到自己的目标。
朋辈辅导员在成长小组中一般担任组长的角色。组长在整个小组活动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他要控制好讨论的主题方向,善于察言观色,让每个组员都有机会发言。话题讨论当中出现沉闷气氛,组长要区分不同的情况予以引导。同时,组长也要作为小组成员,需要获得组员的接纳和自身的成长,因此朋辈辅导员必须在成长小组中与其他成员保持平等的地位,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而在某些时候,组长则是一个组织者,他要考虑怎样调动组员的积极性,要承担起组长的责任,掌控好每一次小组的活动。
因为成长小组是团体类朋辈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所以在第十五章将对其进行专门介绍。
三、热线电话
在高校,电话已经开始普及到学生宿舍,成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桥梁。于是,利用电话帮助那些一时处于极度痛苦中或面临心理危机的学生,成了一种新的辅导方式。近年来,心理辅导热线电话因其方便快捷、自主安全、经济有效等特点,逐渐进入到大学校园,成为朋辈辅导员组织向学生提供心理援助的有效途径之一。(www.xing528.com)
在电话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员无法直接观察到求助者的表情、姿势等身体语言,主要依靠求助者在电话中所讲的内容、语调、语气、语速以及表现出的情绪状态来作判断,并只能以自己的语言作为唯一的工具对求助者进行干预。因此,辅导员除了要有耐心外,还得掌握电话辅导的一般程序和常用技术,才能更好帮助求助者。
1.对话初期
电话接通以后,比较多的情况是,求询者开门见山地说:“因为……问题想咨询一下。”我们首先要认真地倾听求询者的叙述,了解其背景、个人特点及其问题的重点等,对求询者存在的问题逐步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概念,这个过程近似于一般心理辅导的预备面谈。在与对方的谈话中若有不明白的地方,应作及时的、必要的询问并予以确认,但在确认时要注意操作方式,不可打断求询者谈话的进程和影响其感情的流露。
2.对话中期
在这个阶段,咨询双方需要对“问题”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这是两个人明确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可能性的过程。但这并不是说要辅导人员教给求询者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与求询者一起商量考虑这一问题,或者说辅导员给予其一定的支持,让求询者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领悟并鼓足勇气去寻求解决的方法。当然,有些问题并不能马上找到解决的方法,有时候,只能让其改变心境态度,勇敢地面对现实。
3.对话终期
当求询者要咨询的问题已在对话的过程中整理出来,他已经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办时,辅导也就接近了尾声。一次电话辅导的结束,原则上,以求询者自身有“该结束”的感触为根据,而并非要在辅导过程中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需要强调的是,当求询者作出的结论与辅导者内在想法、理念不合时,辅导人员需慎重对待,尽量避免旧话重提。
四、心理沙龙
心理沙龙就是有关心理知识的例行聚会。朋辈心理沙龙实质是一种小组会谈,是在朋辈心理辅导机构研究和确定主题后,宣传招募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由朋辈心理辅导人员主持,就入学适应、压力应对、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职业选择等话题展开自由的讨论,通过朋辈之间的思想及情感交流达到释疑解惑、领悟成长的效果。
沙龙的操作策略如下。
1.选择恰当的沙龙主题
心理沙龙主题由学生自定,如“黄昏之恋”、“我与舍友的关系”等。学生一般对人际关系、学习辅导、情绪情感调适三大内容最感兴趣。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讨论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理智地看待同学关系、异性友谊、学习问题等,并在集体的讨论情景中,获得较多的方法指导。
2.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
活动应定期举行,如每月两次,每次一个半小时。时间为晚上比较合适,因为灯光常能营造一种朦胧的、浪漫的氛围,激起与会者的情趣和灵感。
参加人员在20人左右比较合适。人太少,不易长期维护小组良好的、活跃的氛围,如果人数太多则容易出现众口难调的情况。集中主题,突出重点,一次沙龙只能特别突出一个理念,否则会影响沙龙对话的深入展开和参加者的热情与信心。
3.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
在其过程中,首先要让参加人员掌握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方法。比如,认真倾听、感激他人、尊重个人的独特观点等。其次,建立“人人享受阳光”的制度,不管是哪位参加者,都有资格欣赏他人,也有资格被他人欣赏。同时,主持人必须引导与会者积极参与,从而确保每一个人在沙龙活动中都能够张扬个性,健康成长。除此之外,“物理”环境的和谐也非常重要。举办沙龙的教室四壁悬挂或张贴与沙龙主题相关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或手抄小报。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营造学生喜闻乐见的虚拟空间。
五、校园心理剧
心理剧又称社会剧,是集体心理治疗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治疗方式。1921年,精神病学家莫雷诺在维也纳创办“自发性剧院”是心理剧的起源,4年后他到美国访问,开始传播这一方法。莫雷诺最初是用心理剧为参与者提供一个释放内心体验的舞台,并没有与心理治疗相联系。然而,随着不断的研究与实践,心理剧现在已被公认为是一种有效的集体心理疗法。
校园心理剧受莫雷诺创立心理剧的启发,在校园里应运而生。校园心理剧可以被认为是教育临床心理学学科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一种心理辅导和治疗方法。他们在心理剧的基本理论、技术的基础上,围绕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中存在的诸多心理,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将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逐一呈现在舞台上,是一种既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又能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启发的团体心理治疗方法。
现在,国内已有不少大学将心理剧引进校园,在学生心理辅导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如湖北大学每年心理普查完毕后,会根据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举办心理剧演绎大赛。所有参赛心理剧都由学生自编自演,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这些为学校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因此深受心理辅导员和学生的喜爱。
大学校园中的朋辈心理辅导活动,除了上述五种主要的形式外,还有网络咨询、邮件咨询、互助式心理激励和朋辈调节等等。它们在促进大学的心理健康咨询的发展方面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我们只需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加以运用即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