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及意义、理论依据

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及意义、理论依据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千头万绪谈朋辈心理辅导一、朋辈心理辅导的起源及含义20世纪60年代,种族暴乱、校园骚乱等社会危机波及了美国的家庭和学校。美国青年一代受到家庭、学业和就业压力等问题的困扰,各种心理问题日趋突出,出现了滥交、吸毒、辍学和犯罪等不良现象。朋辈心理辅导是在美国学校教育面临专业辅导人员和教师匮乏危机的情况下诞生的,虽然是一种美国教育历史无奈的选择,却无意中挖掘出了朋辈资源的巨大潜力。

第一节 千头万绪谈朋辈心理辅导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起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种族暴乱、校园骚乱等社会危机波及了美国的家庭和学校。美国青年一代受到家庭、学业和就业压力等问题的困扰,各种心理问题日趋突出,出现了滥交、吸毒、辍学和犯罪等不良现象。美国学校教育中的青少年教育任务日益繁重,而此时美国学校的教师及能够辅导学生的专业心理教师却非常匮乏,无法满足需求。社会公众对此非常不满,要求重新设计教育并提倡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为此,越来越多的专家认识到需要寻找更多的援助资源,同时也希望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等专业知识,让更多的青少年能够提高心理自助能力。朋辈心理咨询正好适应了这种需求,于是在美国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和革命,随后对美国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朋辈心理辅导是在美国学校教育面临专业辅导人员和教师匮乏危机的情况下诞生的,虽然是一种美国教育历史无奈的选择,却无意中挖掘出了朋辈资源的巨大潜力。

“朋辈”,即“朋友”和“同辈”的意思,在高校中就是年龄相当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即指年龄相当者与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共同分析商讨,帮助其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在此,朋辈心理辅导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活动。因此,有时它被称为“准心理辅导”或者“非专业心理辅导”,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只是带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心理助人活动。朋辈辅导员主要给予当事人安慰和支持,基本不涉及深层心理问题的处理。其目标是通过有效的辅导,使当事人得到情感上的关心、安慰和鼓励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指导,从而帮助别人学会自助,同时也使自己的自助能力得到提高。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及意义

我们无须进行深奥的理论研究,仅从朋辈心理辅导的起源及其界定就不难看出其几个显著的特点。

1.友情效应

朋辈心理辅导所反映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年龄相当者之间的友情关系,如同学或朋友等。这种关系有利于辅导的沟通和深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时,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其次是向母亲、同学、恋人、父亲、同龄亲属倾诉,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的极少。可见,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首先求助的对象是同学或朋友,而不是心理辅导者和其他社会工作者。这也说明依靠友情关系开展心理辅导,容易为当事人所接受,符合我国国情。

2.时效性强

专业心理辅导过程首先需要辅导员与当事人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并对当事人有一定的了解,这需要较长的时间,而朋辈心理辅导所花的时间要少许多。因为朋辈之间有着相似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经历,相互间容易沟通交流。当他们在相互倾诉中得到认可、印证,大部分心结就会被悉数梳理开了。

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助人者就生活在同学们的身边,他们很容易为同学所接受。助人者的学识水平、言谈举止以及健康的心理本身直接影响着被辅导者,为他们提供了模仿和学习的榜样。要求被辅导者矫治、学习、追求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容易转换成自身的行为。

朋辈心理辅导员往往与当事人共同生活和学习在一起。对于同学之间的问题,他们可能发现得比教师还早,对实施监督以及改善环境极为有利。这些都使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效性大大提高。

3.简便易行

与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辅导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受时间、地域、语言等因素的影响较少。在与同学的共同生活中,只要朋辈辅导员发现问题便可随时进行辅导,既不需要特殊的场地,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

4.互助性

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助人者和来访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也就是说,今天你是有困扰的来访者,我是助人者;明天我有了困扰,你完全可能成了助人者。朋辈心理辅导的这种交互性,大大扩展了人们心理互助的方式和范围。

正是因为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这些独特性,才使得其具有很多重大的意义,诸如: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是学校心理辅导队伍的重要补充,可以缓解目前专业人员不足的压力;是高校心理卫生三级预防中的重要一环;即时了解和帮助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形成友爱互助的良好氛围;延伸学校中专业心理辅导的效果;提升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等。在此,我们想谈谈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直接意义,目的是希望不断唤起更多充满朝气和热情的大学生加入到朋辈心理互助的行列中来。

首先,朋辈心理辅导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青春期心理断乳的心理需要,使青年学生对家人的感情处于波动状态,与此同时,却把同龄人的评价、帮助和肯定看得很重,这使得大学生急于脱离对家人的依赖。虽然他们知道自己仍然需要家人的指导,但是他们不喜欢再被当作孩子,此外,他们也需要了解并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在大学里,大家都在为同样的问题焦虑,于是同龄人成为了感情交流的对象,成为衡量自我意识、实现自身意义和价值、检验自己思想深度的一个尺度,一个对比、参照。朋辈心理辅导是根据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的心理特点而开展的,符合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因此深受同学们欢迎。(www.xing528.com)

其次,朋辈心理辅导能够促进同学之间友爱互助,提高心理素质。目前,在学校里许多大学生对心理辅导仍缺乏正确的认识,把心理辅导看作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不愿主动上门求助,担心会让别人认为精神不正常。而通过在大学生中选拔、培养朋辈辅导员,有助于扫除这部分大学生对心理辅导的认识偏差。同时朋辈心理辅导员经过系统的培训,学习到了许多识别和帮助有心理困惑的同学的方法。这就有助于朋辈辅导员们及时发现有心理困惑甚至是严重心理危机的同学,加之同学之间易于沟通交流,从而能够及时有效地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再者,高校培养朋辈心理辅导员,旨在帮助同学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烦恼,调节人际关系。因此,通过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尤其在当今拜金主义及其他社会不良风气不断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下,倡导朋辈辅导的发展,有利于改善校园氛围,形成团结、互助的风尚。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能够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这对同学们的成长、成才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最后,朋辈心理辅导能够促成很多同学实现“助人自助,助人达己”的良好愿望。在同学中有许多乐于帮助他人的同学,但他们常常苦于找不到帮助的要领,根本无法介入,即使能够介入,收效也甚微,颇有无可奈何的感叹,因而渴望了解更多的助人理念和技巧。朋辈心理辅导有助于这种互助技术的掌握,同时,朋辈心理辅导其实也是心理自助的过程。辅导者在帮助当事人的过程中,通过了解他人的心理,学会与他人沟通的技巧,不仅帮助别人学会自助,也使自己的自助水平、自助能力得到提高,提高了自身的心理素质。

三、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

虽然朋辈心理辅导来自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互助现象,但在对其不断进行引导和规范的过程中并不乏厚实的心理学理论依据。接下来将简要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在朋辈心理辅导起源伊始,其理论是基于行为主义的观点——“人的行为发生变化,不是因为科学性的事实依据,而是因为最近、最信任的朋辈的意见,朋辈的行为变化为其行为变化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示范。”对此,在社会学习理论、合理行为理论和参与教育理论等社会心理学理论中可以找到相应的理论基础。

随着朋辈心理辅导的不断发展,现在其理论基础主要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创设良好的环境、营造建设性的心理气氛被放在了首位。

在罗杰斯看来,心理辅导的宗旨就是把不协调的自我转变成协调的自我,他相信人具有先天的创造、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潜能,认为人本身具有改变自己的人格能力,而良好的心理气氛是释放这种潜力的必要前提。他主张消除心理异常的关键就是要在人与人之间建立无条件的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关系,并创造一种真诚相待、相互体谅的彼此尊重的良好气氛。人本主义辅导方法强调辅导者与当事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而非技术。罗杰斯认为“辅导成功并非依赖辅导者技巧的高低,而依赖辅导者是否具有某种态度”。他强调辅导者要把指导、分析、质问、探究、诊断、收集个案史等降低到最低程度。辅导时应当注重创造良好的氛围,给当事人以真诚、无条件的尊重和同感,最大限度地发掘当事人自身的潜能和积极能动作用,使其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心理问题。融洽的互助关系是帮助当事人获得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强调如何提供一种适宜的气氛,如何调动当事人自身的潜力,以引导当事人做自我探索,认识成长中的障碍,体验从前被否定或被扭曲的自我,从而增加自发性,开放自我,相信自我。

因此,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朋辈心理辅导在辅导时,要对当事人持真诚、接纳和理解的态度,以使当事人产生安全感,而当事人也只有在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将心灵之门向咨询员敞开,最终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朋辈辅导员不要主观地指示当事人一定要怎样做,而是与当事人共同分析、讨论,由他们自己选择,这有利于调动当事人自我的力量来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辅导员要深切了解及体会当事人的心态和处境,从中协助他在成长道路上去理解自己的难题,建立良好的朋辈关系和互动原则。“他助—互助—自助”的运行机制使得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成为一种民主性助人、自助的过程。

四、朋辈心理辅导分类

朋辈之间互助的方式有很多种,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两类。

1.个体辅导

个体辅导是一对一的关系,是辅导人员与当事人两者发生的单一交往。在内容上,着重帮助解决当事人个人的心理问题;在形式上,包括了面谈、电话沟通、网络沟通和信函沟通等形式。个体辅导由于没有第三者在场,提供了一个可靠、安全的环境,可使当事人降低他们的防御性,容易与辅导人员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它为辅导人员与当事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个人接触的可能性。

个体辅导有许多优越性。首先,当事人可以进行充分详尽的倾诉,将自己心中的烦恼、焦虑、不安或困惑直接告诉辅导人员;辅导人员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可以与当事人进行面对面的磋商、讨论和分析,这种形式显得直接和自然。其次,个体辅导可以使辅导人员对当事人进行直接观察,有助于对当事人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当时的心态进行观察、了解和诊断。个别辅导是在两人之间进行的,不允许第三者在场旁听,在这种情境中,当事人易于消除顾虑,愿意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

2.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机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更好地适应生活的发展。

一般而言,团体辅导的治疗方式是由一至两名辅导者主持,根据当事人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小组,通过共同探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发展课题或心理问题。团体的规模因参加者的问题性质不同而不等,少则三至五人,多则十几人到几十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