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爱与被爱
一、什么是爱情?
什么是爱情,千百年来无数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可是谁也没能给出最确切的定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爱情是爱一切的善,是一种动人的欲望。”哲学家休谟认为:“爱情是人的自然本性,是美貌、肉欲、好感三种情感的结合。”黑格尔认为:“爱情是男女双方心灵和精神上的统一。”
爱情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类是地球生物的一部分,是由动物进化出来的。人类的爱情具有其动物本能的特点。因此,爱情的内容不能简单地排除性爱。生理需要是爱情产生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人类爱情区别于生物界的关键在于它的社会属性。人类爱情受到人类社会文化、道德、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和约束,受人类文明与理智的控制。人类个体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关系下的社会人,男女双方恋爱关系不仅是个人的终身大事,还涉及他们周围亲友的生活,涉及社会伦理道德等。爱情是超越了性欲之爱的高尚情感,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爱情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感情,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独立存在。
爱情需要男女双方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爱情区别于人类其他任何感情形式的关键在于爱情包括了奉献、责任和利他精神。正是爱情中无私的给予和奉献,使爱情得到升华,使恋爱双方融为一体,达到最高层次灵魂的统一。
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尔提出,爱情的内容由九个部分组成:一是生理上的冲动;二是美的感觉;三是享受;四是钦佩与尊敬;五是喜欢爱人赞许的心理;六是自尊;七是所有权的感觉;八是因隔阂的消除而取得的一种扩大的行动和自由;九是各种情绪的高涨和兴奋。
名言警句
爱神蒙着眼睛,却会一直闯进人们的心灵。
——莎士比亚
爱情区别于友情和亲情。首先,爱情以男女双方的互爱为前提。男女双方各自既要获得爱,又要付出爱,才能构成爱情关系。其次,爱情具有排他性。爱情一旦在男女双方之间确定下来,双方从心理上排斥第三者进入二人关系之间。再次,爱情具有自主性和平等性。个体之间恋爱关系的确定建立在当事人充分自愿的基础上,不会是其他任何外在势力和力量干预的结果。在恋爱关系发展的过程中,男女双方必须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上的平等。
根据爱情的对象、起源、特征、内部结构和影响因素,我们把爱情定义为:一对男女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基于各自的生理、心理需要而形成的相互强烈倾慕和相互吸引的最真挚、纯洁的感情。
恋爱到底是什么一回事(徐志摩)
恋爱他到底是什么一回事?……他来的时候我还不曾出世;太阳为我照上了二十几个年头,我只是个孩子,认不识半点愁;忽然有一天——我又爱又恨那一天……我心坎里痒齐齐的有些不连牵,那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的上当,有人说是受伤——你摸摸我的胸膛……他来的时候我还不曾出世,恋爱他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二、大学生恋爱的发展阶段
恋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且,这个发展的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多变化的可能,其结果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决定了的。
一般把大学生恋爱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感受阶段
感受阶段是恋爱的萌芽阶段。个体开始体验到异性的魅力。随着性心理的成熟,个体对异性产生特殊的心理感受时,恋爱心理就萌发了。这个时候个体的恋爱心理还没有确定的对象,只是产生了一种想要与异性亲近、建立相对可靠关系的愿望和需求。处在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感到最困惑的问题是分不清友谊和爱情。其实,区别友谊和爱情的关键点在于友谊没有性的成分。爱情中的倾慕是有特定对象的,爱情的交往是排他的,拒绝两人以外第三者的侵入。爱情往往是冲动和盲目的。同时,爱情作为一种关系是相互的。这些都明显区别于友谊。
想一想
爱情不同于喜欢
喜欢的范围是广泛的,同时也是弥散的。而爱情的对象毫无疑问是特定单一和固定的。
喜欢产生的是满足、愉悦的体验。爱情带来的是依恋与关怀。喜欢是潺潺流动的小溪水,清澈而甘甜。爱情的体验像大海,沉着而浓郁。正是这种五味杂陈,让深陷爱情的男女难以自拔。
喜欢持续的时间远远比不上爱情。对人和事物的喜欢往往是情境性的,随着情境的改变,喜欢会发生迁移和消减。而爱情是稳固的,至死不渝。坚贞不屈的爱情最为人们所称颂。
从目的上看,喜欢的目的只是从喜欢的对象那里获得愉悦和满足,而爱情强调的是付出,爱情的目的是让对方欢欣。
2.关注阶段
关注阶段是男女双方朦胧地相互吸引、相互关注的阶段。个体一旦被某个有魅力的异性所吸引,就会想象有关对方的一切,并把想象逐渐推近自己的理想模式。他们开始尝试接近恋爱对象,试图向对方表达爱意,常常揣摩对方的心理,不断评估双方感情的持续性和成功的可能性。这个时候的爱情是漂浮不定的,很容易因某种原因而发生变化或消失。这些心理变化只发生在内心,双方之间很难把握对方的情感变化,因此也增加了这个阶段爱情的不确定性。
3.求爱阶段
求爱阶段是个体产生了爱的冲动,向对方表白爱意的阶段。真正的恋爱从表白开始,否则此前的倾慕、接近和揣测只是停留在内心的一段感情经历。这个阶段表白的一方常常会神色紧张、心绪不宁,接受表白的一方也会不知所措。处在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误区,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有准确的认识和定位,在表白之前要做好被接受和被拒绝的两手准备。
4.恋爱阶段
恋爱阶段是指男女双方建立了恋爱关系的阶段。恋爱关系确立之后,双方形影不离、如胶似漆。一切将从维持这种恋爱关系的角度着想,双方都尽量美化对方,甚至赞赏对方在别人看来是缺点的地方。随着恋爱关系的进一步稳定,双方都会产生一种独占欲,认为对方只属于自己。
在恋爱的四个发展阶段中都要把握以下三个要素。
第一,相互尊重,相互给予。恋爱的双方在感情上是平等的,并不是统治与被统治、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
第二,真诚投入,真心相待。男女双方在决定要开展一段爱情时,就要下定决心全身心地投入爱情。只有饱含着真心和真情的恋爱才是有意义的。真情的付出,不管结果如何,都会带来荡气回肠、刻骨铭心的爱情体验。
第三,完善自我。只有不断自我调整和提高,恋爱双方之间才能更好地沟通和相处。爱情,让原本不太熟悉的两个人成为最亲密的伙伴,最重要的是两个人不断地加强相互了解,不断地适应对方,使两个人的步调趋于一致。
思维体操
爱情的六种形态(www.xing528.com)
加拿大的李约翰将男女之间的爱情分成六种形态:情欲之爱、游戏之爱、友谊之爱、依附之爱、现实之爱、利他之爱。
情欲之爱是建立在理想化的外在美基础上的,是罗曼蒂克和激情的爱情。其特点是一见钟情、以貌取人、缺乏心灵的沟通、热烈而专一,靠激情维持。
游戏之爱视爱情为一场让异性亲密的游戏,并不会把真实的情感投入,常更换对象,而重视的是过程而非结果,不承担爱的责任,寻求刺激与新鲜感。
友谊之爱是指如青梅竹马般的感情,是一种细水长流式的稳定的爱。这种爱情以友谊为基础,在长久了解的基础上滋长着,能够协调一致地解决分歧,是宁静、融洽、温馨和共同成就的爱情。
依附之爱者对于情感需求非常大,依附、占有、嫉妒、猜疑、狂热,在恋爱中情绪不稳定。这种爱控制对方情感的欲望十分强烈,试图将两人牢牢地困在这条绳索上。
现实之爱者则是会考虑对方的现实条件,以期让自己的酬赏增加,并且减少付出的成本。这类爱情的特征是理性高于情感,受市场调节的现实主义态度占优势。
利他之爱带着一种牺牲、奉献的态度,追求爱情且不求对方回报。自我牺牲型的爱情是无怨无悔的,是纯洁、高尚的。
三、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1.追求爱情的情感因素
大学生恋爱一般偏重于个体情感体验的部分,而忽略了现实的物质因素。在大学生看来,对方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心理品质和审美价值比家庭情况、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内容更加重要。大学生往往对恋爱的精神层面看得比较重,重视情感的体验和交流。有调查表明:大学生在追求爱情的时候,更注重情感因素,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很少先列出条件,再权衡比较,而是更多地关注对方与自己是否情投意合。
2.崇尚爱情的浪漫色彩
大学生的恋爱相较于其他同龄人,更加注重浪漫色彩。他们拒绝古板的恋爱方式,而相信一见钟情和网上恋爱。在感情的表达上追求富有个性的表达方式而不惜代价。在恋爱过程中,对爱慕之情、人生理想谈得较多,很少甚至根本不讨论结婚、家庭等具体问题。大学生恋爱的浪漫色彩掩盖了实际存在的现实性矛盾,缺乏挫折的考验,这也成为大学生恋爱容易破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3.注重爱情的近期效应
“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是很多大学生恋爱的真实写照。大学生恋爱一般都不注重将来如何,不会考虑婚姻和家庭。他们的恋爱出现轻率化、从众化和低龄化的特点。有时候只是简单的从众和攀比心理。周围的同学在谈恋爱,为了表示自己并非无能,轻率地开始恋爱,有时候甚至只是为了消除寂寞,或者是为了缓解课程的压力等。
4.恋爱观念的求新求异
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念的求新求异表现之一是把“恋爱-结婚”的模式视为“封建意识”。他们的爱情只看重过程而非结果。大学生恋爱试图区别于成人恋爱,从爱情的目标、爱意的表达到恋爱关系的维持都表现出与成人不同的特点。一些大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只要真心相爱,无须指责”。还有大学生对恋爱中出现的“第三者”、“多角恋爱”和“婚外恋”持宽容态度,认为“只要不违法,不应被干涉”。
5.自主性强,恋爱行为公开化
大学生思想比较开放,易接受新观点,独立意识很强。在恋爱问题上,大学生往往个性比较突出,受他人尤其是长辈的影响很小,有时候甚至形成逆反心理。大学生恋爱也不像前辈人那样遮遮掩掩,在校园里随处可见青年男女卿卿我我。公开化也成为当代大学生恋爱的一个特点。
6.与自我概念紧密相关
正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对自我比较敏感。他们对自己有一定评价,也很在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恋爱成为检验自己的一块试金石。孤独、空虚、体现自我成为恋爱的动机。这说明恋爱关系从确立到维持都与大学生自我意识息息相关。当周围的人都在谈恋爱时,有些人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一个恋爱关系能够补偿这种自信心的丧失,消除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怀疑。
7.恋爱动机的多元化
当代多元文化的巨大冲击导致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也趋于多元化。有的还是遵循旧有的“恋爱-婚姻”模式,恋爱就是为了结婚,为自己找到人生的伴侣和归宿。有的是青梅竹马,从友谊慢慢发展成为爱情,属于水到渠成型的。有的只是一种好奇心理,异性的容貌、体态、风度、谈吐、才能和神秘感都对之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还有的只是为了排遣孤独和寂寞,或者简单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甚至有些大学生抱着一种功利心理,希望爱情给自己带来现实的物质利益。最后还有一种情况属于没有恋爱动机,仅仅出于对方的穷追不舍和感激、感动与同情等心理而被动地接受爱情。
想一想
爱情并不是全部
鲁迅先生有句话:不要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人生的第一要义便是生活,人必须活着,爱才能有所依附。无论男人和女人,不应该有爱情至上的观点。爱情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生活的全部不都是爱情。
四、大学生恋爱的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恋爱的因素多种多样,总结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生理因素
爱情的心理结构包括性生理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两个方面。生理因素是促使大学生投入恋爱的重要诱因。在青春期后期,个体性欲需求日益强烈,弥散化的性冲动集中投射到选定的特殊对象身上。他们开始脱离群体化的两性活动而单独约会,这就是恋爱。所以,性爱被理解成为爱情最初的起源和动因。情爱和性爱作为爱情结构的两个部分应该并重,忽略任何一方都不是正确的做法。单纯的情爱又称为柏拉图精神之恋,实际上是一种压抑的病态恋爱观,有碍身心健康。合理的性教育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
2.社会情感因素
人类害怕孤独,所以亲密关系对每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转折点,离开熟悉的家庭生活,开始面对成人社会的各种挑战。由血缘关系带来的亲近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亲密关系的需要。他们发现,如果没有一个可以倾诉心事的知己,日子会很难过。爱情作为最高形式的亲密关系,成为大学生满足社会情感需要的重要途径。恋爱中男女双方互诉衷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承担,相互关心。恋人间的亲密在某些方面是父母与子女关系也比不上的。
视野
爱情并不能消除孤独感
孤独感是个体无法与他人建立实质联系的状态。青年男女因其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最容易感到孤独。孤独感有时候产生于一个人的独处时光,有时候甚至在集体活动中也会产生。有的大学生看到别人出双入对,更感到孤独难耐。一旦爱情降临,便紧抓不放,以此来驱赶孤独。他们要求自己的恋人时时刻刻陪伴自己,一旦不能如愿便会感到更加孤独。所以,爱情并不能消除孤独感。
3.个性因素
影响大学生恋爱最重要的个性因素是归属与服从。在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理论中,归属和爱的需求排在第三个层次,可见其是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个体从属于社会,总要归属于某个群体,得到他人的承认。同时,在人际交往中,服从是维持人际关系的重要技能,否则就只有针尖对麦芒,只会毫不相让,相互冲突,导致关系趋于破灭,不能持久。归属的需要使大学生热衷于群体活动,进而增加了与异性接触的机会。一方面,对特定群体的共同归属感也可能增加男女之间的好感,成为恋爱的感情基础。在恋爱中,恋人相互产生了归属感,共同分享所有的东西,可以促进恋爱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对群体的强烈归属感有时候会破坏恋爱,因为两人之间的恋爱关系是排他的,群体有时候被当成“第三者”来分享恋人,当然会引起另一方的不满。同时,如果恋爱双方归属的群体不一样,或者存在巨大差异,也容易产生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