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际交往障碍的分析与处理

人际交往障碍的分析与处理

时间:2023-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晕轮效应常常导致我们对交往对象作出错误的评价和反应,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对于交往很少的人,首因效应占着主要地位,但是彼此熟悉后,首因效应往往作用并不大。因此,如果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不好,不用担心,可以利用近因效应提升自己的形象,弥补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际交往障碍的分析与处理

第二节 人际交往障碍的分析与处理

一、交往中的认知问题

在人际交往中,常常有这样几种心理效应影响我们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一)晕轮效应

根据某人身上一种或几种特征来推论该人其他一些未曾了解的特征的现象,我们称为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如果认知对象被表明是“好人”,他就会被一种“好”的光环所笼罩,大家就容易把一些好的品质赋予他;反过来,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人”,他就会被一种“坏”的光环所笼罩,大家就容易把一些坏的品质赋予他。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特别容易被夸大或遮掩。

心理学家戴恩(Dine)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让被试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让被试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试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人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晕轮效应常常导致我们对交往对象作出错误的评价和反应,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为避免晕轮效应影响他人对自己或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应注意几点:第一,不要过早地对陌生人作出评价,要尽可能地与对方进行多方面的交往,促进相互间的深入了解;第二,及时注意自己是否全面、客观地看待了他人,特别是对有突出优点或缺点的人;第三,要敢于展示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尽可能地让他人了解自己的缺点。

(二)刻板印象

我们可能听人说:“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像这样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的现象,我们称为刻板印象。这是一种概括且笼统的看法。刻板印象常常是不正确的。

在现实的人际认知中,我们并不会把认知对象作为孤立的个体来认识,而总是把他作为某一类群体中的一员来看待,当我们把他归入某一类群体之后,就会认为他具有那一类群体的特征。其实,这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生活在相同条件下就容易产生更多共同点。因此,人们常常依据一个人的职业、籍贯、性别或年龄等信息来推断这个人的其他特点。刻板印象有其有利之处,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简单、有效地认识客体,作出判断,理解问题。特别是当面对一个陌生人或陌生环境的时候,刻板印象几乎是必需的,它节省我们的精力,避免陷入到无穷无尽的信息当中。但与此同时,刻板印象也是导致错误的社会认知的根源之一,因为刻板印象常常是不正确的,人们常常会忽视同一群体中个体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

比如:精明、细致的南方人中也不乏爽快、直率的人;贪图利益的商人中也不乏真诚、善良的人。如果我们在交往之初就过早地给交往对象贴上某种刻板印象的标签,常常会导致信息认识错误,进而影响到人际交往的效果。

(三)投射效应

所谓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特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编辑们列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分别为:编辑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是《怎样写毕业论文》;编辑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编辑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这种例子在生活当中还有许多。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地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由于人都有一定的共同性,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毕竟有差异,因此推测经常会有出错的时候。

投射效应之所以导致认知偏差,根源在于个体常常仅依据自我的角度去认知他人。事实上,世界上绝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自己与他人在认知、情感体验、个人喜好等方面肯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克服投射效应的关键在于分清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接受别人与自己的差异,客观地看待他人,不要以己度人。

(四)其他心理效应

除了以上三大效应之外,我们常见的还有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就是俗称的“第一印象”。实验表明:如果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是热情,那么,即使将来他看到你的冷淡,也会倾向将此解释为偶尔为之。因此,一方面要善于利用首因效应,注重表情、衣着、谈吐、举止等,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另一方面,不要轻易地根据第一印象作判断。

对于交往很少的人,首因效应占着主要地位,但是彼此熟悉后,首因效应往往作用并不大。此时,人们往往通过近期的一些信息判断对方,这种判断会维持或改变过去的认识与观点,成为将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印象,这即是近因效应。

因此,如果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不好,不用担心,可以利用近因效应提升自己的形象,弥补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交往中的情感问题

人们总渴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以下几种情绪或情感问题往往会阻碍人际交往。

(一)自卑

自卑感是一种劣等、卑下的感觉。自卑的人的主要表现有几点:一是对自己的评价过低,认为自己明显不如他人;二是常会因为对自己某一方面的自卑而泛化到对其他方面也自卑;三是对他人的评价很敏感,有时候会把别人与自己无关的言行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由于担心自己的缺陷被人知道,因而常加以掩饰或否认,有时会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

有自卑感的大学生常把自己禁锢起来,以避免别人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但长期下去容易形成闭锁性的性格,有碍心理健康

那么,该如何建立自信?

首先,自卑有其积极作用。心理学家阿德勒(A.Adler,1932)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这是每个人在追求更加优越的地位和完美的人生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心理反应,人们看到不足就会产生赶超的力量,等到达新的目标后又会发现新的不足,于是就再为新的更好的目标奋斗。这样,在自卑与优越的距离不断地接近而又拉开的过程中,人便不断地完善了自己。

其次,平衡自卑与自信。自卑与自信,它们好比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排斥却又相互依赖。人徒有自信而无自卑,会变得忘乎所以,飘飘然;人唯有自卑而无自信,会变得缩手缩脚,一事无成。因此,当你在与人比较中尽获自信时,要学会与自己比较来获得自谦;当你在与人比较中尽获自卑时,要学会与自己比较来获得自信。

最后,建立合理、积极的自我评价,如“我的英语听力不好,是因为我以前没有学习条件,但我能够吃苦,有聪明的头脑,我相信我可以赶上来”。只有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客观地分析自卑的原因,才能够对不足有正确的认识,化自卑为动力。

(二)愤怒

当人们的愿望受到干扰、目标无法实现、需要没有满足时,往往会产生愤怒的情绪。这是一种强烈不满的情绪,并伴随着必须马上发泄出来的冲动。常见的愤怒反应有两种。一是攻击,这是种不理智的行动,不仅会伤害感情、破坏关系,而且使人失去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酿成恶果。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所言:“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二是压抑,即把愤怒情绪压在心底,采取忍耐、退让,甚至否认的态度,但这样会将原本朝向外部的攻击转向对自我的攻击,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压力增大,形成冷漠、退缩的人格特质

其实处理愤怒的正确方法应该是有分寸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观点,合理化解冲突,有几点做法可供大家参考。

首先,如果感到愤怒即将爆发,难以控制,可以采取离开现场的方法,这样有助于保持你的冷静,也帮助你回避冲突。(www.xing528.com)

其次,因愤怒而产生争吵的时候,尽量放慢语速,把身体往后靠。因为快语速和前倾的身体会给对方一种压迫感与威胁感,往往也会激化冲突。同时,直立的身体可以使呼吸顺畅,保证充足氧气的吸入,有利于保持头脑冷静。

最后,适当改变自己对事件的评价。人们往往认为愤怒是由某个事件直接引起的,其实事件本身只是引起愤怒的表面原因,而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才是引起愤怒的根本原因。如果有人踩脏了你的作业本,你会生气吗?此时,如果你发现这个人是盲人,你还会生气吗?如何看待与评价这件事,直接影响到你的情绪。

(三)害羞

害羞在青少年中相当普遍。美国有调查研究发现,约有40%的大学生自认为害羞,另外有40%的大学生觉得曾经害羞过但已经克服了,此外,还有约15%的大学生属于“情境性害羞”,即遇到特殊情境时会害羞。

害羞心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表现为优点。女性常常因为害羞而两颊绯红,从而赢得男士的喜欢和爱怜;正因为有害羞心理,人们才不会做出有损自己声誉和人格的行为。

但害羞在人际交往中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害羞的人往往喜欢独处,善于思考却不善于与人相处;程度略严重的会害怕与人交往,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行为,缺乏自信及社交技巧,无法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更严重的有可能会拒绝和避免与不熟悉的人接触和交往。因此,害羞的人常常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亲密友谊

要克服害羞心理,可以进行以下几点尝试。

首先,不要过分关注自我。大多数害羞的人都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担心被人嘲笑或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过分关注自己的表现。可以尝试把害羞时想到的观念写出来,认真推敲这些观念是否合理。比如,老觉得别人都在注意你,想一想,在那个场合你注意过每一个人吗?也许别人都像你一样只关心自己的表现如何呢。不妨试一下,做一些动作,问问周围的人是否注意到了。

其次,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谁都会出错,抱着豁出去的态度,把心思放在该做的事情上,这种不良情绪就会慢慢地消失。

最后,积极暗示自己“我会表现不错”、“我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等,这样会有助于缓解害羞情绪。

(四)嫉妒

嫉妒是一种消极的负性情绪,即害怕他人优于自己,愤恨自己不如他人,包含着醋意、怨恨、沮丧、羡慕等多种情绪,主要表现为不服输、不愉快、敌视、自惭、自怨等。

学历、相貌、年龄、经历、家庭背景等相似的条件越多,就越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这是因为人们往往习惯于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确定自身的价值。如果别人的价值上升,便会觉得自己的价值在下降。尤其是所比较的对象原来和自己不分上下甚至是不如自己时,更觉得难以接受。这种情绪很容易转化为对比较对象的不满和怨恨,在行为上很容易故意寻找对方的漏洞和不足,通过看对方的笑话或诋毁对方来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即使能够控制住自己不直接表现出上述行为,但由于防御心理在作怪,也会使得原本亲密的关系变得疏远起来。

克服嫉妒心理,我们提供以下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是深入全面了解嫉妒对象成功的原因。当你发现对方成就的背后是付出极大的努力和汗水时,你的嫉妒情绪会得到有效缓解。

二是仔细思考“别人得到的多,自己就一定得到的少吗”。其实并不是所有时候,两者的利益都是冲突的,“双贏”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是想想“你的价值是用什么来证明的”,显然是自己的成就,而不是别人的失败。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际关系呢?“我不行,你行”、“我不行,你也不行”、“我行,你不行”还是“我行,你也行”?

(五)恐惧

在交往活动中出现的恐惧情绪主要表现为: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害怕在他人面前出错;害怕在人多的场合讲话;或者是在有异性在场的时候感到神情紧张、慌乱不安,甚至说话结巴、语无伦次等。如果交往时出现上述表现,就会使交往气氛变得尴尬和沉闷,影响交往的顺利进行。

恐惧情绪可能与个体早期的某个行为印痕有着直接的关系。一名男生,小学时非常活泼、开朗,一次回答老师问题时犯了一个简单的错误,不仅被老师批评,还被周围的一些同学嘲笑,从此他再也不敢当众发表任何意见,极其害怕在众人面前犯错。由于这种偶然发生的事件,个体受到刺激,恐惧的情绪体验存留在头脑中,就会避免同样情况出现,交往减少导致更容易恐惧交往,于是就形成恶性循环。另外,恐惧还可能与个性有关,自卑的人在交往中言谈举止都提心吊胆,谨小慎微,害怕被别人嘲笑,害怕失态,于是不可避免地产生紧张和恐惧情绪,导致交往失败。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也是如此,一旦有些许表现不佳之处,他们就会寝食难安,仿佛犯下“滔天大错”,觉得没脸见人。

克服恐惧情绪,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对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充分的准备,有助于增强自信,缓解紧张;另一方面积极暗示自己“我做得不错”,把注意力从消极的假想中转移到积极的暗示中,多给予自己肯定。同时,在平时也要注意加强社交训练,从简单的社交场合开始,渐渐熟悉社交的原则与尺度,掌握一些社交技巧。

三、交往中的行为问题

什么样的行为是令人厌烦的呢?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的调查结果显示,以下八种行为最令人讨厌:①经常向别人诉苦,包括个人健康问题、经济困难、工作情况等,但对别人的问题却从不感兴趣,不予关注;②经常唠叨,只谈论一些琐事,或不断重复一些肤浅的见解及一些空话;③言语单调,喜怒不形于色,对任何事都漠然,情绪上毫无反应;④态度过于严肃,不苟言笑,一派道貌岸然的样子;⑤缺乏投入感,在社交场合中悄然独立,既不参与别人的对话,也不主动与人沟通;⑥态度过激,或语气浮夸粗俗,满口俚语脏话;⑦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向人诉说自己的生活琐事,夸耀个人经历,或只谈论个人的兴趣,而不理会别人的感受和反应;⑧过分热衷于取悦别人,不惜花言巧语,以博得别人的“好感”。

其实,这些行为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封闭自己

此类人常常独来独往,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把自己封闭起来,不透露自己的信息,也不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们冷眼看周围的世界,以高度的戒备心理将人际沟通的渠道堵死。由于缺乏了解,在别人的眼中,他们显得偏执、高傲、冷酷、尖刻、愤世嫉俗,或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与世隔绝。

实际上这种封闭并不是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它伴随着寂寞、沉闷和抑郁。虽然封闭自己有时候能够保护自我免于被暴露、被伤害、被耻笑,但这是以与他人的情感隔绝为代价的。

(二)被动交往

此类人可能性格比较内向,他们很少主动去了解和关心他人,或是主动与人沟通。这种行为表现往往有着特定原因,有一个游戏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在游戏中,游戏者分别站成内、外两个圈,随着两个圈朝相反方向的运动,他们将用手势向不同的人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喜爱程度。只有双方都表示喜欢对方时,这才算交到朋友。但结果常常令人惊讶,只有少数人能够交到朋友。因为大家常常担心对方不喜欢自己,为了避免自尊受到伤害,往往会表达出不喜欢的手势。

有关研究表明,人们往往更喜欢那些喜欢他们的人。而担心他人不喜欢自己成了主动交往的一大阻碍。

(三)只关注自己

这种人过分关注自身状况,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只想从别人那里索取,而不知体谅别人、关心别人。因为没有人能够一味地容忍他们,因此,他们的自尊心常常受到打击,人际关系不好,经常会感到孤独。

导致这种行为的原因可能是他们从小处在家庭的中心地位,长大后仍然固守原来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将对待父母的交往方式照搬到对待同学朋友上;也有可能是因为从小被家庭忽视、打骂甚至遗弃,因此观念里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私的,从而也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其实,关注自己并没有什么错,只是在关注自己的同时也要学会关注他人,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体谅他人的感受。只有如此,才能受到别人的欢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