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交往与心理
一、不同人的交往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去戏院看戏,可是他把时间记错了,迟到了30分钟,按照规定,门卫不让他进去,以防止他影响别的观众。这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有四个答案供参考:(A)笑嘻嘻地走到门卫身边,递上一支烟,带着开玩笑的口吻解释并请求进去;(B)心中感到很郁闷,怏怏地走开;(C)十分气愤,同门卫大声理论起来;(D)感到十分难过,坐在戏院附近哭泣。
你的答案更像上面的哪一个呢?上面四个答案分别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的人的表现倾向,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反应会有所不同。它帮助我们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类型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让我们再深入地试想一下:如果上面的故事继续进行着,你觉得故事会怎样发展呢?对于四种人,门卫的反应会不会一样呢?如果有不同,会有什么样的不同?
对于A,门卫可能仍然委婉地拒绝,但是在明白你的原因和你对戏剧的渴望之后,有可能会破例让你进去;对于B,门卫可能不会做出什么反应;对于C,门卫可能会更加坚持他的原则,并同你争论起来;对于D,门卫可能会同情你,或者手足无措,也许会让你进去。此时,你需要明白一点,即使碰到同一件事、面对同一个人,你的反应也会引起对方不同的反应。
最后,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四种类型的人内心的感受。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A所感受到的负面情绪比其他三个人的都要少。因此,对于同样的事情、同样的人,不同的应对方式会让你得到不同的对待,而与此同时,你的内心感受是不一样的。
如果此时你能够重新选择的话,你愿意选择哪一种应对方式呢?
请您牢记
对同一件事情,不同性格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而不同的反应又会引起对方不同的反应;对方不同的反应又会反过来影响你的感受。
因此,你的人际关系掌握在你的手中,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改变它。同样的事情,同样的人,你可以从中得到更愉快的感受。
让我们再看一个常见的生活场景:迎面走来一位同学,你想跟他打招呼,可是他似乎没有注意到你,面无表情地向你走来。此时,你会:(A)微笑着走上前,跟他打招呼;(B)感到郁闷,装作没有看见他,绕道而行;(C)暗暗生气,“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故意从他身旁走过;(D)回到寝室暗自伤心好久。此次,你又会如何选择?
人生有许多类似的场景,如得到他人的建议、被他人误解、遭到别人的嫉妒、受到他人的冷落、和他人意见不一致、喜爱某一个人、寻求帮助等,需要你对他人做出反应,好好回忆一下,你都是如何选择你的反应的。
此时,让我们更深入地想一想:你的这些“反应”之间,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其实,只要你善于内省、善于总结,你会发现,这些“反应”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急性子的人,遇到不顺的事情,更容易发脾气;相反,慢性子的人,更容易忍耐;敏感的人,都会对小事情倍加留意,会有更多的猜疑;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不容易将事情的细枝末节放在心上;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对身边的人要求更多更严格;自恋的人,更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别人的缺点;固执的人,会将别人的看法拒之门外;怯弱的人,不懂得拒绝别人……
所以说,性格深深地影响着你的人际关系。不自信,会让你无法展现自己;太封闭,会让你游离在集体之外;苛求完美,会让你留下严格、刻薄、不近人情的印象;而如果你太自恋,你也发现别人正在离你远去……
因此,各位朋友,如果你想真正地改善你的人际关系,请你一定不要忽视了你对“自我”的探索,因为这是你一切人际关系的根源。它像空气一样,难以把握,难以感受,但又是如此重要,在人际关系里无处不显其神通。
请您牢记
不断地“自我探索”将有助于你更好地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二、内向外向,孰好孰坏
看了上面的分析,当迎面走来一位同学时,聪明的你是否察觉到外向的人更容易选择(A)“微笑着走上前,跟他打招呼”呢?而你是否也会认为A选项更好呢?其实在咨询室和生活中,也经常会有一些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的性格太内向了,我觉得不好。如何让我的性格更加外向呢?”“外向是不是比内向更好?”在这些同学心目当中,暗含了一个观念,即外向的性格要比内向的好,要比内向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那这种看法正确吗?
(一)外向的优势
虽然没有一项研究能够证明“外向的人一定比内向的人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但事实上,外向的人确实比内向的人在人际交往的某些方面占了优势。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但请注意:是“某些方面”,而不是“全部”和“一定”。在下面“非常互动”这个栏目里,希望你能够亲自参与体验并思考一下。
非常互动
请你按以下步骤来做。
第一步: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上“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七个词语。
第二步:拿出另一张纸,在上面写上“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断”、“实际”、“谨慎”七个词语。
第三步:将两张纸分别给两位同学,让他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形容词,描述出相应的人物来。
第四步:比较一下两位同学描述的人物有什么差异。
第五步:另外再找两位同学,重复上述的工作,再比较两者的答案。
此时,你得到什么样的答案?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两组形容词基本上相同,唯一不同的是,第二组形容词将“热情”换成了“冷淡”。
这其实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他将大学生分成两组,让大学生根据这些形容词,描述出相应的人物来。结果发现,根据两组形容词所描述出来的人物形象大不相同。第一组被试所描述的都是一些人道主义者或科学家的形象,而第二组被试所描述的都是一些斤斤计较、毫无同情心的人物。
你的结果和这个结果是相似的吗?相信答案极有可能是肯定的。这说明,在人际关系里,“热情”和“冷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相同品质的人,表现出“热情”与表现出“冷淡”,会给人截然相反的印象,而表现出“热情”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得到他人正面的评价。
请您牢记
待人热情是沟通人的情感、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质。
根据这个结论,在人际交往中,内向的人是不是处于劣势呢?答案是肯定的。外向的人更加积极主动,令人感到热情;而内向的人,在与人交往中,不是主动去接纳别人,而是在等待别人来接纳自己,这种被动的方式,往往会让人感到“冷淡”,因此会错过很多机会。因此,要想建立广泛而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最好能够做交往的发起者。只有这样,才能始终处在交往的积极主动的位置上。(www.xing528.com)
名言警句
只要你对别人真心感兴趣,在两个月内你所得到的朋友,就会比一个要别人对他感兴趣的人在两年内所交的朋友还要多。
——卡耐基
(二)外向“不一定”胜过内向
虽然外向有很大的优势,并且这个优势主要在于外向性格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热情”,采取更多的“主动”。但即便如此,“外向”的人际交往方式并不一定可以成为“绝对”的优势,这还需要一些条件。
重新给你以下一些形容词组,请你描述相应的人物:(A)聪明、自私、严格、实际、吝啬、热情;(B)聪明、勤奋、自私、热情、虚伪、吝啬;(C)聪明、夸夸其谈、自我中心、热情、虚伪、灵巧……你会喜欢这样的人吗?
因此,仅仅具有“热情”是不够的,没有其他优良品质,你依然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故事评说
有这样一名大学生,他很有思想和才华。他接手了一个学生社团社长的职位,在他接手的时候,这个社团已经“奄奄一息”了:没有资金,成员早以散了心,社团已经好久没有开展过活动了,濒临“解散”的危险。在这个时候,他依靠自己的人际关系从外校获得了外援,凭着自己的口才拉来了多家店面的赞助,自己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硬是靠自己的能力与汗水把社团拯救过来了,而且一年后,成为学校最优秀的社团之一。获得如此大的成功,他兴奋不已,到我的办公室找我聊天。十分钟过去了,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他讲述了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获得了如何大的成功,等待着我的赞美与夸奖。我从内心里佩服这位小伙子,他的聪明才智、思维能力、坚韧毅力,还有许多许多都让我觉得他很了不起,如他所愿,我真诚地赞美了他,他很得意,脸上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我问他:“你的快乐,你的朋友们都知道吗?”他有些茫然:“不知道”……“你成功了,我由衷地为你高兴,但是我有一个疑问,除了我,你没有朋友和你一起分享这种快乐吗?”他愣了。我知道,这句话刺中了他的要害。
他优秀,在人际交往中既热情又积极主动,但他仍然太孤独。在他的眼里,朋友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他待人,利益多于真心。他在努力展现自己、实现自己的同时,害怕别人超过他。他不会帮助别人进步,因为别人的成功就意味着他的失败,他不能够接受这样的事实。所以,他的热情是表面的,他不能够帮助别人,也无法分享别人成功的快乐。因此,别人也不会分享他的快乐。
你是这样的人吗?或者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吗?他们热情,也很优秀,但是这种“虚伪”的热情与“排他”的热情,你喜欢吗?对于这种类型的同学,我觉得很可惜,他本来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获得更大的快乐。
在此,想请大家看一看哈里斯(T.A.Harris)提出的四种生活态度:(1)我不行,你行;(2)我不行,你也不行;(3)我行,你不行;(4)我行,你也行。
想一想自己,你是哪种生活态度?
这四种生活态度对我们的人际交往具有很强的解释意义,它既浅显易懂,又阐述精准。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慢慢从自我否定转化到自我肯定。但是对于他人,我们却经历了肯定—否定—再肯定。只有第(4)种生活态度,才是成熟的态度,而前三种,常常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我不行,你行”太自卑,让你畏缩不前;“我不行,你也不行”太悲观,让你甘于现状;“我行,你不行”太狂妄,让你孤芳自赏;“我行,你也行”的心态很积极,让你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能够和谐与人相处。
因此,内向让你失去了一些优势,但是,并不意味着你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比如真诚、诚实、理解、宽容、聪明、坚韧、支持等优秀的品质都会帮助你赢得好人缘。
如果你是外向的人,却没有好人缘,那么如何改善自己呢?如果你是内向的人,已经拥有知心好友,那么如何增进自己的人气呢?热情是重要的,却不是唯一的。如何成为受欢迎的人?是什么阻碍了你?在第二节里,将会有更全面的阐述。
三、交往中的你,身心更健康
让我们先来总结一下,从上面两部分内容中我们认识到了什么?应该至少有这样几点:①不同类型(气质、性格或品质等)的人,对待同样的人和事会有很大不同;②不同的方式对待同样的人和事,会得到不同的反应;③相比冷淡而言,积极、主动、热情的待人方式,会得到更积极的反馈。
再深入一点,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①人际关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要总认为是别人不友好,即便真是如此,也完全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人际状况;②个人的心理特点,如气质、性格或认知、情绪、行为,会深深地影响着你的人际交往。
但事实上,心理与人际交往并不是单一的关系,即“心理特点影响人际交往”;反过来,人际交往也深深地影响着心理健康,甚至身体健康。
著名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将一些女大学生分成A、B两组,他告诉A组的女大学生:“在实验中,你们将接受电击,强度比较大,但不会对大家造成永久性的伤害。”然后,他对B组的女大学生说:“你们会接受电击,但强度很小,只会产生发痒或震颤似的不舒服感。”(当然,费斯汀格不会真的电击她们,这只是为了让她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等负面情绪。)说完之后,他让两组的女大学生休息10分钟。结果,他发现:A组中有62.5%的同学选择了与他人呆在一起;而B组只有33.5%。
这证实了:不同焦虑程度(焦虑高与焦虑低)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高焦虑的人更倾向寻求人际交往。同时,这反过来也说明了亲和交往行为能够有效地消除焦虑等不协调情绪。心理特点和人际交往就是如此相互影响的。
当然,这不仅限于女大学生,对于男性也同样适合。许多研究都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每当大灾难发生时或过后,结婚的人数较同期都有显著增加。进一步地研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亲密的关系能够有效地消除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
这样的观点绝不仅是费斯汀格等少数人的看法,无论国内或国外,心理学发源之初或是现在,无论心理学的流派如何,心理学家、学者们在这一点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下面,我们可以简单地罗列一下。
(1)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罗杰斯(C.Rogers)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是必要的。通过沟通,人们可以相互启迪、丰富彼此的人生;在友谊关系中,人们相互接纳及彼此探索,促进个人的成长,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而真诚、一致、无条件地积极关注的人际关系是产生心理治疗效果的充分必要条件。
(2)心理学家威廉·格拉瑟(William Glasser,1998)认为,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属于缺乏或没有满意的人际关系。
(3)新精神分析学家霍妮(K.D.Horney)认为,神经症是人际关系紊乱的表现。如果你在人际关系中总是亲近,那么你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如果总是对抗,你可能形成自恋型、完美型或报复型人格;如果总是回避,那么你可能形成逃避型人格。
(4)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弗兰克(J.Frank)认为,在治疗中起作用的四种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与一位鼎力相助的人保持一种密切的、有情感交流的依赖关系。
(5)我国学者许又新(1999)认为,人际交往有利于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和人格表现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反过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的基本表现。
还有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其心理健康。人际信任度低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相对紧张,而这种紧张又会导致人际敏感、抑郁等症状的出现,在生活中往往会表现出与人交往不自在、过于思虑、以自我为中心、追求完美、喜欢争论等。
心理学家们有着这样的共识,在精神障碍与危机的干预中,都需要配合支持治疗,即需要周围亲人、朋友的关心与理解,从中得到精神的慰藉与支持,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许多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能够有效减少或防止心理紧张所造成的心理伤害。如戒毒所中的戒毒人员,缺少家庭支持的吸毒者往往更容易复吸。
这样的研究与认识还有很多很多。面对如此多的论述,也许目前你还不能够完全理解,这需要你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观察、思考。如此一来,你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将比我所说的更加深刻。
请您牢记
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心理健康,而且是排除心理困扰、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