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心理成因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心理成因

时间:2023-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弗洛伊德认为,代表理性与现实的自我,是个体自身与外部世界之间、欲望与道德良心之间的过滤器。在弗洛伊德看来,如果自我能保持它们之间的平衡,就会实现人格的正常发展,否则就会导致神经症。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心理成因

第三节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心理成因

一、自我同一性危机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的前后一致和比较完善的意识。同一性混淆指个体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根据研究,达到成熟的自我同一状态有两个要素:一个为危机(危机是个体面对多种抉择的时刻,为探索的关键期,此时会陷入重大事件的抉择思考中);另一个为投入(投入包括做出的抉择、所采取的行动以及全心全意参与的活动)。这个时期,如果家庭和学校所提供的实践、工作和社交经验足以发展他们明确而一致的性别角色社会角色和职业角色,则自我同一性得到发展。反之,就会产生同一性混淆。

中学时期,应试等原因使得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条件不充分。学生无法确立自我,因此很多大一学生的自我仍然处于危机之中,在寻求各种可能的选择,还没有投入。处于自我同一性危机中的学生没有甚至不在乎任何确定的价值观信念,容易显得彷徨,容易改变决定,对选择缺乏信心或逃避选择,人际关系不良,不快乐且常有孤独感,有的人有高度的情绪困扰,人格不完整,焦虑程度较高,有精神疾病或自伤倾向,面对变化容易产生挫折感,适应力差,常会制订出不切实际的目标,也无法面对挑战。

二、心理压力超载

心理压力是造成身心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最主要的因素。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强迫、敌对、偏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及人际关系敏感和睡眠问题。生活环境或生活规律的改变,生活事件的增加,遭受挫折、矛盾或冲突都是大学新生的压力源。

1.生活事件集中增加

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生活事件需要人们付出努力、花费时间精力加以应付。而应付各种生活事件会使人处于紧张状态,如果这种状态长期持续不仅可能损害人们生物化学保护机制,降低人体的抵抗力,以致易受疾病的侵袭,同时也容易产生心理失调,诱发心理疾病。大一学生面对众多生活事件,如异地求学、生活规律的改变、学习方式的更新、人际支持的丧失、自我地位的失落以及失眠和小伤病等生活事件,都会感到压力和无助。

2.环境变化剧烈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哈内认为:“许多心理变态是由于对环境的不良适应而引起的。”研究发现,生理状况、重要人际关系、社会文化以及社会变迁等重大变化会威胁到一个人的自我同一性,产生同一性混淆甚至同一性危机。相对中学而言,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大一学生在短时间内面对上述重大变化,可能会产生消极适应心理,经常处在迷茫困惑之中。

3.心理矛盾或冲突(www.xing528.com)

心理矛盾或冲突是指个体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心理认知,或个体的心理体验与原有的心理认知不一致所产生的心理矛盾现象。心理矛盾或冲突对个体的直接影响就是心理压力。适度压力是发展所必需的,但压力超出个体承受范围就会不利于身心健康。

从具体内容看,大一学生常见心理矛盾或困惑有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新鲜感与恋旧感的矛盾、独立感与依赖感的矛盾、轻松感与被动感的矛盾、闭锁性所导致的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从形式上看,心理冲突表现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趋双避冲突。当一个人长期处于内心矛盾中或内心矛盾冲突的强度过大时,都会破坏心理平衡而引起心理疾病。冲突型心理问题的特点是,在冲突时个人能够体验自己的情感,有强烈的心理痛苦感觉。严重的心理冲突会给人带来心理-生理机能紊乱,使人的正常生活规律被教育探索打乱,产生不适应感以及自我否定感和不可控制感。在心理冲突导致的心理问题中,常见的种类有焦虑、一般性抑郁、有关的神经官能症以及相关的心理疾病。

4.需要受挫

进入陌生的环境,个体必须与环境建立起和谐的依赖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衣食住行)、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大一学生由于在中小学缺乏相关锻炼和训练,同时教育者无法在短时间内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给予及时帮助,因此学生的这些需要未必都能满足,不能满足就会造成相应的挫折感。大一学生的心理挫折可分为高考挫折、经济挫折、生活挫折、生理挫折、文化挫折、学习挫折及人际关系挫折等七种类型。当学生心理上出现挫折感时,如果不能及时解决或调整,就会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还会导致强迫、攻击、对立、退缩、逃避等消极的自我防卫行为。

三、自我调节暂时失效

无论是追求自我同一性的获得还是应对心理压力,都直接依赖和影响着自我调节。所谓自我调节是指个体受到环境的作用而促进原有心理状态的变化和创新以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弗洛伊德认为,代表理性与现实的自我,是个体自身与外部世界之间、欲望与道德良心之间的过滤器。在弗洛伊德看来,如果自我能保持它们之间的平衡,就会实现人格的正常发展,否则就会导致神经症。如果个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大一学生进入全新的环境,新的要求、新的规范、新的需要等因素构成了欲望与现实的冲突、欲望与道德的冲突、现实与理想的冲突。面对这些冲突,自我调节所依赖的认知结构缺乏相关的经验、技能,它们无法有效发挥同化或顺应的功能,因而就会导致主体和客体之间处于失衡状态和失控状态。同时,大学新生又不能主动和有效地从别人那里取得援助,即会感到自己处在“孤立无援”的处境里而产生焦虑,表现出坐立不安、激动、浮躁、紧张与失眠等心理现象。这是造成大量的神经症状包括焦虑症的根源。

四、社会支持缺乏

社会支持通过提供情感、物质、信息以及评价等方面的帮助,可以降低压力事件的消极影响。对于大一学生而言,来自学校、同学以及家庭的社会支持往往显得滞后或不足,更主要的是,大一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不能主动寻求社会支持。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面临心理压力的时候,有69%的大学生采取自己解决的方式面对压力,而寻求帮助者仅有19.2%。这表明大学生比较自信,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们缺乏寻求帮助的意识和习惯。而这种寻求他人帮助的意识和习惯的缺乏对尚未完全成熟,还不能通过自身努力解决所有问题的学生来说,是令人担忧的。因为如果过分地依赖自己,一旦自己的努力和计划不能解决问题,又不能积极地去寻求帮助,就很容易采取听天由命或逃避等消极的应对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