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从源起看自我
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自我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境、社会比较等多种途径获得的。自我概念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即对自己的性别、年龄、相貌、身材、健康状况、体能等生理因素决定的自我认知。一个人的身体、生理多受先天因素决定,很难改变,但个体对这些内容的态度却是可以改变的。
2.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即在人际交往中,个人如何被他人看待和承认。社会自我主要涉及个人的社会关系、社会角色、社会地位,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自身的定位。
3.心理自我
我们所感知到的内部心理品质代表了自己的主观体验,包括感知到的自己的能力、态度、兴趣、动机、愿望、性格等。个体对心理自我认识越充分,越能调整好自身的状态,改变不适应的行为。
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关系。善于自我认识的人更能真实地认识自己,更能按自己的本性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相反,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则会更多地体验到内心的冲突。
想一想
新生的困惑
“我是一个大一的学生,很多时候都说不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有时候似乎很快乐,有时候也很郁闷,这本来是每个人都有的生活和每天都有的经历。可是,我已经上大学了,我还不知道自己想做的是什么、自己爱的是什么、自己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就算想到了,也不知道对不对。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知道自己的困惑。可我该怎么办呢?”
二、自我概念的发展
人生来就会对自己进行思考么?心理学家一致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逐步发展起来的。
出生3个月的婴儿已开始区分出自我与他(它),区分出身体自我与非身体自我感觉的差异,例如触摸自己身体的感觉不同于触摸他人身体或其他物体的感觉,咬自己的手和脚与咬其他人的手和脚或咬其他物体的感觉不同。
人类喜欢镜子,甚至连幼小的孩子也要在镜子面前花很长时间研究自己。他们知道镜子反射出来的是自己的形象。尽管小孩子都会沉迷于他们的镜像之中,但是他们需要到2岁以后,才能把他们自己从一群人的照片中选出来。这个时候,儿童逐渐学会使用代词“我”。差不多在这个时候,即2岁左右,小孩子开始理解其他人对他的期望。这时小孩子能遵守父母定下的规则,并且他们根据这些规则评估自己的行为。当他们做好一件事的时候,他们会笑;当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时,他们便会皱眉。相对这些规则,他们的自我感觉自然成长,这就是自尊的开始。
从3岁到12岁,小孩的自我概念主要基于发展中的智力和技能。孩子们会认为他们自己能够做这个或者不能做那个,比如背诵字母表、阅读、自己系鞋带、自己步行上学,或者能写一些歪歪扭扭的字。这个年龄的自我概念主要以性别、年龄、家族血统以及孩子们对他们认为自己能做或不能做的事情来定义。
5~6岁也就是学龄前阶段,孩子们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的技能与其他人作比较。他们既不比别的小孩差也不会比别的小孩好。这就是社会比较的开始,即很多人热衷于改变现状,并在今后的生活中一直这样做。社会比较是指根据同某对照组的比较来评估个人的成绩。“我是否比我的朋友更快乐、更聪明、更具有吸引力呢?”这个问题是儿童在这个发展阶段反复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而且在这段时间,孩子们还学会了撒谎和保守秘密。这是基于他们意识到自我具有隐藏的一面,具有私有性,比如思想、情感、欲望等。“妈妈对我的事情一点都不清楚”是这种认识发展的一大步。这是内在的、私密的自我概念在发展,在自我概念的发展过程中,这是最主要也是很困难的。它可能从小孩子开始有了一个想象中的、只有他们能看到或者听到的朋友时发展起来的。这实际上也是小孩子开始尝试告诉他们的父母他们所隐藏的、内在的部分以及他们所了解的自我。然后,小孩子充分认识到只有他才完全接近自己的想法、感觉和欲望,并且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些,除非他选择告诉别人。是否告诉其他人自己的这些方面是小孩子的特权,也是自我概念发展的一大步。(www.xing528.com)
非常互动
20个“我是谁”
目的:对自我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探索。
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多问问自己:“我是谁”,这就叫做自我反省。
操作:请每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3分钟时间内完成20句“我是一个……的人”,要求反映自己的个人特征。
在十几岁前,最后表现出来的自我概念是观点的采集:吸取他人观点的能力,或者如其他人一样去看待自己,走出自我,想象自己在其他人面前是什么样。这就是十几岁的孩子会有一段时间表现出非常强烈的自我意识,十分关注自己在别人面前的样子的原因。你是否记得你上体育课时穿的可笑的运动服,或者穿上你的新泳装第一次去海滩旅行?通常,对象自我意识会体验到害羞,这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个长期的问题。
三、自我认同
从自我概念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自我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人逐渐独立,停止依赖父母,决定自己持什么样的价值观、追逐什么样的生活目标,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体系的过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这个过程称为是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形成的过程。他指出:“如果在你的内心深处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不知道你现在是谁、不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别人对你的看法时,这是非常痛苦的。如果你对将来是否依然有吸引力,是否能控制你的动机,在朋友、配偶、领导、职业方面能否做出正确的选择感到不确定时,这也是令人难以忍受的。”
埃里克森认为认同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①为个体的过去、现在和预期的将来提供主观的连续性;②为综合个体与父母、同辈群体的认同提供心理机制;③为生活的不同方面的组织和整合提供框架或结构,促进行为的跨情境的一致性;④帮助个体防止突然的不连续感的体验;⑤为社会比较提供基础;⑥为个体的生活提供方向感。
一些同学对自己困惑的描述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很顺利,不过,仅限于学业。高中时候自己刻苦努力以求换得成绩的回报,一直以来自己没发展什么兴趣爱好,唯一的娱乐就是看电视。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什么都缺乏,自己是个很要强的人,可是现在却发现不了自己的任何优势。成绩不再像以前一样优秀,我的优越感不再有了。我总是希望自己和别人一样多才多艺、口齿伶俐,我总是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很开心,可是心里却是非常不自信,这样好累。大学环境跟高中变化很多,可是我不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我不知道自己是优秀的还是落后的,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
在这个阶段里,个人主要关心的是,与他们感觉中的自我相比,他们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以及如何将早年掌握的技能与眼前的职务联系起来。在这个阶段里,青年期的自我同一性就是青年利用早年掌握的技能和社会提供的机会,将他们感觉中的自我和别人眼中的自我形象以及各种角色加以整合和统一,形成个人心理结构上的自我,并用这一自我去指导人生。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的获得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标志,“没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我是谁)的感觉,真正的成熟就不能获得”。
那么,如何获取自我认同呢?认同的获取需要努力,而且认同获取失败的风险是持续存在的,并会导致角色混乱。很多人都在为了认同而努力,特别是在青春期后期和成年早期,通常在高中或者大学。尝试各种不同认同,就如试戴不同的帽子,看看哪顶最合适。一个大学生可能在第一个学期会努力加入校排球队,选择运动员的身份;在下个学期加入辩论协会和棋协;接下来的一个学期,他可能刻苦学习,以优秀的成绩闻名于学校。人们通过努力奋斗去获取一个适合自己并使自己感到舒服的社会认同。通常,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大部分人会找到一个合适的社会角色,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如果一个人没有形成充分的认同,即出现了认同缺失。认同缺失往往发生在一个人抛弃旧的价值观和旧的目标时。比如,大学生经常会抛弃旧的观点,支持他们在大学中接受的新观点。但是抛弃旧的观念和假设会导致虚无和认同缺失,并伴随着空虚感和不确定感。同时,他会在做一些重要决定(“我要读研么?”“该选什么专业?”“我要结婚么?”)时遇到麻烦,失去做出选择的内在依据。这种情感促使人们去寻找新的信念、价值和目标。努力填补这种认同缺失的人必然会尝试新的信念系统,探索新的关系,寻找新的观念和价值,很可能在某一段时间陷入抑郁和困惑,但最后会为生活中的现实可能性感到欣喜。
非常互动
原生家庭
目标:了解家庭对你的影响。认识到你在规划自己的成长时,哪些是出于自己的信念,哪些是来自于家庭成员的影响。
操作:A.与你自小同住或多年来照顾你的人,请写三点你欣赏他们的地方和三点你不欣赏他们的地方(你对他们的印象是18岁前的)。
当一个人有多个认同可供选择时,就有可能出现认同冲突,即在认同的两个或多个方面产生不兼容的现象。当一个人被强迫去做一个重要而又困难的人生决定时就会发生这种危机。可通过以下三步解决这种危机:第一步,确定哪一种价值观对他而言是重要的。第二步,将这种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欲望和实际行动。例如,某人可能会得出结论,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与同伴和谐相处,因此,可确定一个能与同学多沟通交流的方案等等。第三步,把总目标分成若干小步骤,逐一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