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小张,女,22岁,本科读的是某二本院校的工科专业,后到英国留学,先是读了一年的语言预科,然后在某英国排名前50的大学读了一年制的人力资源专业的授课制硕士。2010年从英国毕业归国,打算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但是求职过程远没有小张想的容易。小张认为,以自己海归硕士的身份,在一些优秀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大型国企找到一份好工作应该不难,但是现实却无情地打击了她,这些公司在招聘人才时首先看的是第一学历,即本科学历,小张虽然拥有硕士学位,但并没有为自己加分多少,其次,因为小张在国外读书,并没有像其他同样来应聘的应届毕业生一样,拥有较多的同行业内实习经验,并且在面试过程中,由于自己一直在国外,对国内的经济和市场情况都不甚了解,面试官问她关于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法规,但她都一问三不知,回答问题时结结巴巴,结果就是每次面试都灰头土脸、屡战屡败。后来小张便试着降低些要求,在一些普通的公司中寻找合适的职位,但是这些公司要不就是觉得小张的学历太高不适合自己的公司,要不就是给小张提供的薪水低于自己的预期,因为小张总是觉得,自己在国外读近两年,花费了有二十万人民币,如果工资太低就“回不了本”。两年时间过去了,当初一起毕业的本科同学也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小张却还一直没有合适的工作,从一名光鲜亮丽的“海归”成为一名待业在家的“海待”。
案例
小王,27岁,国内某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学士生,后出国到美国加州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2012年学成归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他,并不像大家预想的那样,去高校当一名教师,或者去一些成熟的高科技互联网公司,而是先到了一家普通互联网公司做起了实习生,半年之后,他已经对国内的计算机行业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后,便开始投递简历。他说:“我现在的心态已经成熟了。我应聘的是一些新兴行业里的新兴公司或是成熟行业里的新分支,只要公司以后能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在两年以内我都不会考虑薪酬问题。我会和公司一起成长的!”这种不要待遇要发展的态度让许多公司青睐于他,目前他已经接到3家公司的聘用通知。
(一)“海归”为何变“海待”
“海归”一词意指海外留学归国工作人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强盛,大量留学生在毕业后决定回国发展,“出国潮”渐渐变为“归国潮”,然而随之而来的海外归国人员择业问题也越来越凸现出来。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随机抽取的1500多个“海归”样本统计的结果显示,有35%以上“海归”存在就业问题,40%“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此外,由于计算留学成本使海归心理期望过高,也使他们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像小张这样,一回国“毕业即失业”的“海归”也越来越多,那么,既有海外留学经历,又有着专业学历背景的“海归”的职业道路到底出了哪些问题呢?
1.期望值过高
很多“海归”在留学之初的目的就是为了“镀金”,从而不惜花费大价钱在国外去读一个一年制的学历。然而巨大投入的背后,必定期望着巨大的回报,因此很多“海归”在择业过程中都会把薪资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然而,根据现在的就业情况来看,随着高校扩招和考研大军的日益壮大,即使是硕士学历,薪资水平也不一定会很高,甚至很可能低于低学历水平的技术工人。并且有些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或是为了逃避国内的考试制度,或是因高考成绩不理想没有被中意的国内高校录取,因此在人力资源经理的眼中,海外高学历可能并不一定意味着高能力,在薪资水平上面也会和国内应届学生的薪资水平相同。同时,很多“海归”在就业的时候,认为自己的海外经历是自己具有国际视野,便把就业目标定在了某些特定城市特定企业上,造成了自己的择业面过窄,就业困难。
2.不愿稳扎稳打
很多“海归”在国外取得了高学历后,回到国内择业,总是希望能够得到公司重用,在公司内担任领导层的职位。但是大部分“海归”都是应届毕业生,虽然有着较好的专业背景,但是相关工作经验不足,企业不会一下子把重要的领导岗位交给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因此即使“海归”的能力足够强,企业也会在他们入职的时候安排一些先熟悉公司运营和了解行业状况的基础性工作。但部分“海归”不愿从事基础性工作,在选择职业时好高骛远,不愿稳扎稳打,也是他们在求职中屡屡受阻的原因之一。
3.水土不服
读语言学校需要一年,读书至少一年,而有些在国外攻读博士(PHD)的学生,在海外一呆就会是5年到7年甚至更久。我国经济急速发展,每年的GDP增幅都在7-8%以上,有个留学新加坡的“海归”曾说,“每年我回家一次,每次从机场打车回家,路上的景色都不一样。” 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海外留学生人员离开祖国的这些日子里,国内发生的很多变化都是他们所不了解的。并且长期的海外生活、强烈的文化冲击,让很多海外留学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国外的文化氛围,当他们回国择业时,就会发现自己的“气场”和国内的职场格格不入,很难融入国内的工作氛围当中,这也造成他们在择业过程中的困难。
以上种种现象说明,海归在求职之前,一定要对自己先进行合理评价。一个应届生在面对社会的时候,只有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并不在于你在国外还是国内受过何等教育。应届生不应该一味追求眼下的薪金或职位,最好能踏踏实实在基础工作岗位上进行磨炼,不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二)“海归”归国心理调适
1.勿过分看重“海归”身份
很多留学生反映:“在国外念书时的课程安排和国内其实差不多,读的教材、内容也没什么区别,最大的不同就是国外的教材是英文的。”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深,国内和国外高等教育之间的水平差异正在缩小。并且在当今归国就业的大潮中,大部分都是一些85后的小“海归”,他们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长的宠爱,长大后更是怀揣着全家人的希望出国留学“镀金”,一直以来的人生道路都非常顺利。当他们学成回国,还依然怀抱着“我是海归,自己是最优秀的”的信念来应聘时,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作为用人单位,员工的留学经历不是最重要的。现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已经越来越理性,他们在选才时不单看学历、身份的“标签”,更要求应聘者具备企业需要的才能。留学只是一个过程,得到海外文凭并不意味着留学生人生的成功。学历是对自身学生时代努力成果的鉴定,是进入社会的通行证,但是取得通行证之后的成功与否,就要看个人在职场中的表现了。而作为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海归”毕业生,在职场中的竞争力可能并不如学历较低但是有丰富从业经验的竞争者。是金子总会发光,没有工作的海外归国人员在择业时应更注重职位的发展和提升空间,适当降低对薪资的要求,先积累工作经验,再提升自身水平,自然就会达到自己预想的成功目标。
2.平常心看待“水土不服”
不少海外留学人员在回国发现,自己很难适应国内的人际交往方式。很多有着很强专业技能的“海归”发现,因为自己不适应国内职场的氛围,自己的成就反而还不如很多国内本土二流专业人员,并且还可能会遇到人际关系紧张、被排挤、成果被剽窃等问题。(www.xing528.com)
长期的国外生活必然会造就“海归”归国后生活方式上的一些不适应,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在人际交往文化差异的背后,其实存在的还是人类在沟通中很共通的一些东西,比如:信任、真诚等。“海归”在面对归国水土不服时,切记要保持平和朴实的心态,这样更加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别人从你的实际行动中体会到你的真诚,比如端茶倒水,比如帮助同事分担工作负担,从小处着眼,但是却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三)如何提升就业竞争力
1.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根据2011年的调查显示,目前至少有三类海归人才在国内就业时最吃香:一是“功能型”的人才,如有技能的“海归”就业情况比较理想,这样的海归在国外就搞技术和研发,懂管理、懂技术,又了解中西方的领先技术,做起工作来也比较有前瞻性,因而广受欢迎;二是懂资本运作,了解东西方企业制度的高端人才,这样的人才在中国很缺乏,随着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会越来越受到青睐;三是保险行业的人才,如精算师等,中国保险业亟待整顿和发展,保险业急需有着国际保险行业经验的高级人才。
其实,现在很多学生在选择留学时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没弄清楚为什么要留学。很多学生都将留学当作自己的目标去奋斗,这是错误的。留学只是一个过程,并不是最终结果。通过留学,我们希望掌握更多更新的技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过更好的生活,从而能够更好地自我实现,这才是我们之所以选择留学的真正原因。
在选择留学专业前,留学生首先要决定,自己在毕业后是从事科研学术工作,还是走向职场。如果决定走向职场,则不得不在选择专业时更多的以将来就业为导向。权衡国内专业与国外专业之间的优劣势,如果选择的是数学、物理、医学或计算机等专业技能较强的学科,那么丰富的海外留学经历会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增色不少。而一些“接地气”的社会学科,如文学、历史等,由于文化差异较大,海外专业学习的效果可能反而不如在国内高校学习好。并且后者在进入职场后更多的是需要本土的行业经验和工作经验,而这正是海外归国人员最缺乏的。
由于现在很多留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越来越好,能够负担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生活费用,因此很多留学生也不再像早期留学生那样,需要通过打工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而打工兼职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并提升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打工兼职,他们可以积攒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这对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找到满意的工作。
2.择业过程中合理定位
海归职业的就业优势主要是外语和国际性视野等,包括掌握全球领先的管理和科技水平,具备包容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尽管部分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回国就业,起薪在每月3000-5000元,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今后的快速成长。因此在撰写简历和面试中,要着重表现自己这方面特长,同时在选择工作时,可能先将重点放在与海外交流较多的工作职位上,比如国际贸易、翻译、海外公关、海外市场拓展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选择工作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切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通常,刚毕业的学生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这是所有应届生的通病,但也并非不可避免。一般来说,在求学期间有工作经验的、所学专业更具专业性的学生,在求职时比较不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并且“海归”们在择业时要认识到,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的发展程度与欧美大中型企业尚有一定差距。中国大中型民企虽然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但企业大多处于上升期,工作强度和压力可想而知。海归既然选择回国就业,就要调整好就业心态和期望值。首先要认清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和企业发展程度的差别,制定与自己能力相符的薪酬值。同时,要以长远的目光来看待职业生涯。
3.撰写一份优秀简历
面对一个空缺职位,通常会有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应聘者。用人单位就是从这众多应聘者中挑出简历,预约面试的。可以说,投出一份“漂亮”的简历,应聘已成功了一半。
书写简历首先要以自己在留学过程中已写好的简历为基础,保留国外简历的长处,力求把国外的留学成果在简历中体现出来,然后结合国内简历的特点和招聘单位对简历的要求,进行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作为一名海归,就要充分体现自己在国外学习的优势,比如企业往往会看重海归独特的创新能力、广博的知识和胆识以及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等;而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缺乏的是社会和工作经验,突出实习经历是一种聪明的做法,尤其是有些海归在国外著名企业实习的经验更是特别宝贵。
投简历也需要技巧,一劳永逸地“海投”效果并不佳。再完美的简历也不能一成不变,投出简历之前要了解应聘公司的企业文化,尤其是在应聘一些外国企业时,还要了解所在国文化,根据自身和企业特点再做进一步修改。
4.增强面试技巧
在面试中,可以提前准备一个简短而精湛的中、英文双语自我介绍,同时可以对自己在国外的学习经历和专长有一个简明的描述。时间大约3—5分钟,不宜太长。面试中回答问题要从容、简练、有逻辑性。清晰的思维和顺畅的表达是一个优秀的员工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并且在面试过程中要表现出有创新性思维、过硬的技术素质和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
如果一个应聘者对应聘公司一问三不知就来应试,公司很难相信他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得很出色,企业更希望能招聘到关心公司的成长和发展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人才。因此在应聘前要在网络上查阅公司的相关材料,熟悉企业文化、关心企业发展。当有的用人单位会问应聘者是否有问题反过来问他,这时最好不要说“没有”。最后的问题可能会毁了之前所有的努力,也可能挽救一场失败的面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