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常年生活在陈家村的王秋琴(化名)今年76岁,生活能自理,老伴去世多年,常年独居在两室一厅的房子里。老人很少出门,除了买菜,几乎都在家里待着,对于很多老年人习惯的打牌、逛公园等都没有兴趣。王秋琴家的邻居都是原来一个单位的老住户,据他们反映,王大妈为人和蔼亲切,有两个儿子,前几年因为单位住房问题和儿子闹了矛盾,尽管都在一个城市,但儿子从不来看她。孤独的老人每日凌晨左右在家里大声喊叫,发泄苦闷情绪。邻居李大妈对她特别同情,“年轻人不理解,还以为老人在发神经,我们是老邻居,心里最明白,她就是孤单。”
案例
张城(化名)是某科技大学的老师,父母均在贵州,父亲半年前退休。最近几个月,平常很节俭的母亲不再考虑长途电话的费用,经常打电话抱怨张城的父亲脾气特别大,老两口动不动就为小事吵得厉害,这让工作繁忙的张城感到身心疲惫。“国庆长假回贵州后,本想好好休息,结果却成了专职的矛盾调解员,比上班还累。我离开家乡在外学习工作多年了,父母一直很支持,关系也很和睦,真不明白为什么父亲的脾气变得这么大。”
(一)空巢老人及其心理问题
对于空巢家庭,学者们一般有如下定义:空巢家庭是指子女不在身边,只有两位老人的家庭或者一位老人独居的家庭。也有的学者将空巢家庭分为三类:一是本身就无子女的老人,二是子女不在身边的家庭,三是子女在身边却疏于联系的家庭。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空巢老人家庭发展迅速。日前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调查资料显示: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接近3亿,其中90%是空巢老人。这意味着,20年后将有2亿多空巢老人。目前,我国空巢老年人家庭约占老年人家庭的25%。而在城市有老年人的家庭中,空巢家庭至少超过30%。特别是在长期以来严格执行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的城市,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老年家庭的主要形式。空巢老人与子女同住的老人相比,因为需要面对子女成年后由于求学、工作等原因离家生活而出现的角色转换,很容易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何使空巢老人心情愉快地安度晚年,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安定和谐和长治久安的重要社会问题。那么,空巢老人最容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所谓的“空巢综合征”,它多发生于子女成年离开家庭之后独自生活的老人,主要表现为精神空虚、无所事事。缺乏爱是导致空巢综合征的根本原因。“空巢老人”往往身体状况差、患病率高、行为不便等,而子女关爱和照顾的缺位,更使得这些老人大多生活闷闷不乐,行为退缩,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常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严重的还容易引发老年痴呆症。
(二)空巢老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是缺少亲情和精神慰藉
尽管负性心理尤其是抑郁和焦虑的发生都具有一定的人格基础,而且其发生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就“空巢老人”而言,心理适应问题产生的原因基于人群特征和社会文化,从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我国,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和小型化,以及人口流动的加速,亲属网络的弱化,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独生子女大量增加,使得空巢家庭问题较之其他国家更加凸显。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家庭养老以及三代同堂一般都是老人的最大愿望,而在“空巢老人”这里,这些基本愿望得不到满足,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自然就大打折扣。缺少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是引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子女不在身边是老人孤独的直接原因,而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是造成“空巢老人”内心失落的根本原因。
2.代际观念差异,与子女存在代沟
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变革不但使家庭结构发生变迁,也使家庭代际交换关系悄然变化。一方面,因为社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多变期,子女们基本无法以父母辈的传统价值观来应对现代社会生活,从而导致两代人价值观出现根本原则的不同,难以彼此认同,从而导致沟通不畅。另一方,父母辈基本处于传统的代际交换模式中,而子女却在向现代非回报、不平衡型转化。很多子女在依赖父母提供的经济帮助的同时,却没有相应的承担起在感情上提供支持和安慰的责任。与子女的沟通不顺畅,以及日渐疏远的情感关系容易引发“空巢”中老年人自觉幸福度下降和心理健康受损。
3.离开工作岗位导致的社会纽带缺失
“空巢老人”从原来的岗位退休,与社会脱节,社会认同感缺失 , 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感觉与社会脱节,无法获得社会认同感。精神空虚,没有成就感。部分离退休空巢老人,离岗以后,收入减少,额外收入也没了,产生失落感。尤其是那些在职有权的人,出坐专车,到处有接待;过节有人送礼,生病有人慰问;到处有人求,探访要预约;缺啥有人送,生活无忧虑。退休后,一切靠自己,产生失落感。有的人即使手中无权,或是普通工人,在岗有事做,心中很踏实。退休之后,不再上班,人际关系淡漠,在家无所事事,也有失落感。
4.家庭关系变更带来的应对困难
一些空巢老人由于老伴去世,或子女亡故,或自身因故病残,生活不能自理或失去依靠,而导致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不振,有的甚至产生轻生或精神失常。这种打击,在老人的余生中阴影挥之不去,常会触景生情,留下永不磨灭的伤情。有些空巢老人,夫妻间因个性改变,或因经济矛盾,个别老人有不轨行为等,导致夫妻关系不和,经常吵嘴,不互相照顾,甚至闹离婚,而产生危机感。也有的空巢老人与子女关系紧张,子女不提供生活费用,生病时子女不照料,也不来探望,给老人带来生活的危机感。
(三)如何察觉空巢老人心理问题
要想发现“空巢老人”的“蛛丝马迹”,就要留意以下“危险信号”:
信号1:性情突变、常常自责
如果一个平常性格开朗的老人,突然变得回避人群、懒言少语,并且常常独自哭泣,甚至说自己犯了大罪,对不起众人。如果他所说的“大罪”其实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陈年旧事,那么家人就要对此引起注意,及时带老人到专科医院就诊。
信号2:老觉得身体这里或那里不舒服(www.xing528.com)
老觉得身体有不适感,如胃肠道系统不适:腹胀腹泻,厌食恶心;心血管系统不适:心慌、憋气、胸闷、压迫、难受感等;运动系统不适:腰背痛、头颈痛、全身肌肉痛等;植物神经系统不适:全身忽冷忽热、出汗等。而经过各种检查,往往查不出有什么大问题。
信号3:烦躁、焦虑不安、紧张担心
莫名其妙地烦躁、焦虑不安、紧张担心,例如担心自己的钱不够花、子女不能照顾自己、自己做不了家务、家人会出意外等。这些在旁人看来完全没有必要担心的事,患者却因此整日坐卧不安、茶饭不思,甚至出现自伤或自杀倾向。
信号4:觉得自己脑力减退、精力下降
觉得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感觉脑子变慢了,什么都记不住。与老年痴呆症不同的是,抑郁症患者能够认识到自己存在记忆力、智力方面的问题,而且随着抑郁症症状的缓解,他们的记忆力、智力能够逐渐恢复。
(四)如何应对空巢老人心理问题
1.合理接受子女离家,积极调整情感需求满足方式
首先,要理解子女,认识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从父母身边离开成家立业,哺育自己的后代,是子女成熟的标志,应该感到欣慰,并积极接受。
第二,孩子离巢,老人应该及时地将感情转向老伴,二人一起重温过去的美好,走向明天的多彩,以此去填补子女离开留下的空隙。如果丧偶,可以在适当情况下找个伴侣,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寄托。
第三,当自己感到孤独时,可以自己敞开心扉与人交往。在与各种人的交往过程中,要尊重别人的特点与习惯,努力与人和睦相处。
第四,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尽量增强两代人之间的理解,如果条件许可,可以经常去子女家小住。
2.充实日常生活,为生活创造快乐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保持快乐心情。空巢老人要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一是进入老年学校学习,增加科学文化和保健知识。二是参加书画、歌舞等活动,放松心情,丰富文化生活。三是可以再就业,为社会再作贡献,增加收入,充实生活。四是参与社区义务活动,为居民做好事,体现人生价值。五是外出旅游,饱览大自然的美丽风光,陶冶心情。在上述活动中得到乐趣,保持健康、开朗的心态,保持心理平衡,提高自身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
3.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规律
第一,经常锻炼,增强体质。空巢老人要经常进行运动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保持身体健康,做到强身健脑,为提高心理素质打下基础。只有生理健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
第二,保持充足睡眠,做到精力充沛。老年人要保持一天至少有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让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使耗氧量大大减少,这有利于脑细胞能量贮存,以供白天的消耗。睡眠可以使老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获得有效的调节。充足的睡眠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保护大脑,恢复精力;放松心情,消除障碍;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
4.提高情绪自我管理能力,润滑人际关系
第一,空巢老人需要改进处事方法,提高调控能力。有的空巢老人由于心情不好,一遇到矛盾就容易激动,大发脾气。一旦心情急躁、焦虑,碰到困难和矛盾就不能冷静思考,造成情绪失控。所以要注意改变其待人处事的不正确方法,加强思想修养,注意调控自己的情绪,遇事多加思考,冷静慎重处事。
第二,搞好人际关系,消除不必要的烦恼。空巢老人是弱势群体,对家人的依赖性强;特别关心爱护后代,常为子孙操心;老年夫妻一起生活,易为一些琐事闹矛盾。这些事情处理不当,便会产生心理问题。一是老人要自立,不要事事依赖别人。要体谅子女的难处,减轻后代的压力。二是要相信别人。子女长大外出做工,要相信子女有独立处事能力,不要老是把他们当小孩,事事处处为他们操心,添加不必要的烦恼。三是正确处理夫妻关系,生活小事不要计较,互相体贴,和睦相处。四是正确处理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与人为善,以和为贵。邻里之间也应互相礼让,和谐共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