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懵懂年华,慎待感情:青少年恋爱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懵懂年华,慎待感情:青少年恋爱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时间:2023-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文文今年15岁,是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一学生,长得柔美可爱,性格温柔乖巧,但学习成绩一般,尤其是数学成绩一直不太理想。与案例中的文文相似,大部分恋爱的青少年都处在异性向往期,他们生理和情感的发展都不够成熟,对异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恋爱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恋爱关系呈现出与成年人不同的特点。有追踪调查发现,中学时代相互热恋的人,

懵懂年华,慎待感情:青少年恋爱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案例

文文今年15岁,是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一学生,长得柔美可爱,性格温柔乖巧,但学习成绩一般,尤其是数学成绩一直不太理想。老师把她安排与班长王明做同桌,希望能帮她提高成绩。起初,她经常向王明请教问题,王明有问必答,耐心讲解,这让文文又佩服又感激。文文还发现王明不仅学习成绩好,篮球打得也特别棒,而且性格开朗随和,在班里很有“女生缘”。因为他经常帮助文文,班里有不少女生都很羡慕,还有人戏称他们是“郎才女貌”。不知道是因为同学的玩笑还是发自真心,文文发现自己好像喜欢上了王明。上课时注意力总会不自觉地转移到王明身上,两个人偶尔的目光接触,都会让她心跳加速。从此,文文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学习成绩也有所下降。

许多这个年龄的中学生都有和文文相似的烦恼。正如歌德所说:“哪个少年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进入青春期后,随着性生理的发育、情感能力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觉醒,青少年开始向往异性、关注异性,男女同学之间产生了朦胧的感情。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恋爱现象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何正确认识和引导青少年的情感发展,成为家长和教师不得不深入思索的问题。

(一)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审视青少年两性关系

发展心理学认为,两性之间的关系随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儿童到青年,人的性意识的发展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

1.性无意识

在儿童时期,孩子对于性的真正含义还处于无知状态,头脑中没有性的意识,男孩和女孩一块儿玩耍、学习,都不带有性的色彩。有的孩子会注意到男性和女性的身体差别,但并无任何真正的性别隔膜,对性的理解也十分单纯和简单。俗语说“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这个时期两性关系的真实写照。

2.异性疏远期

进入青春期后,两性差异越来越明显,青少年既为自己体形日益男性化或女性化而产生一种成人感,又会为自己的性生理反应感到焦虑、不安、害怕和紧张。对性的朦胧认识使他们对男女之间的特殊关系格外关注和敏感。为澄清自己,往往故意采取回避的态度,开始了对异性的暂时疏远。原本是两小无猜、互相打闹的男孩女孩,忽然彼此生疏起来,互相回避,男女界线“泾渭分明”,对性别十分敏感。比如,在学校里男女界限分明,见面也不打招呼,若有个别男同学和女同学有交往,很容易引起全班同学的嘲弄和起哄。这是青少年性意识觉醒的标志,是性心理发展的第一步。

3.异性向往期

这个时期一般发生在女孩12-13岁,男孩13-14岁以后。随着生理和心理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青少年度过了异性疏远期,对异性的态度发生戏剧性的变化,由前一阶段的抵抗、厌恶和反感、疏远,悄悄地转变为感兴趣、关注、喜爱和相互吸引。男孩喜欢在女孩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女孩喜欢在男孩面前展示自己的温柔和美丽。他们乐于和异性一起参加集体活动,对异性表现关心和体贴。这种男女生愿意接近、互相吸引的心理,是男女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对于消除异性之间的神秘感和紧张情绪,增进男女的团结和友谊有积极的作用。不过,这个阶段爱慕的对象还不稳定,很难同一个人长久相处,常常因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变化,加上青少年的情绪敏感、自我意识很强,因此异性间的交往容易出现冲突、不满意等情况。案例中的文文就处在这一时期。

4.恋爱期

这是青春期向青年的过渡时期,通常女孩在17-18岁、男孩18-19岁以后进入这一阶段。随着阅历的丰富和个性的成熟,青年的恋爱意向逐渐明朗,开始把对全体异性的好感转向对个体异性的依恋上。此时,个体不仅注重外表形象的修饰,而且更注重内在个性品质的完善,与特定异性的接触也由外表深入到内部,这是青年个性的成熟在两性关系上的反映。

青春发育期的性意识发展大体经历以上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会表现出特殊的心理和行为。与案例中的文文相似,大部分恋爱的青少年都处在异性向往期,他们生理和情感的发展都不够成熟,对异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恋爱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恋爱关系呈现出与成年人不同的特点。

(二)青少年恋爱关系的特点

1.盲目性

青春的爱情是美好的,但往往是盲目的。青少年的心理尚未成熟,他们对自己和异性的了解仍很肤浅,常常分不清友谊和爱情的区别,把对某个异性的好感当成是爱,在恋爱对象的选择上也具有极大的表面性,往往只注重对方的外表而忽视实质,有的虽然注重情感因素,但只要对方对自己很关心,就很容易将对方视为知己,当成恋人。

如何区分友情与爱情

1. 性质不同。爱情的基础是两性之间的相互吸引,是建立在共同生活理想之上的、两人互相渴望成为终身伴侣的感情;而友情则超越了性的需要,是同学之间的一种平等、坦诚、相互信任的友爱之情。

2. 基础不同。友情最重要的支柱是彼此的相互了解,不仅是对方的长处优点,就是短处缺点也要充分认清。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友情。爱情则不然,它是对对方的美化,带有一定的理想化倾向,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3. 包容性不同。友情是公开的,可以普遍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两性间的友情也不例外,异性朋友的交往可以有很多对象,而爱情往往只钟情于一个特定的对象,不许有其他人插足,具有排他性和封闭性。相恋的人会有意无意地回避熟人和朋友,希望单独待在一起。

印度诗人泰戈尔这样形容友谊和爱情的区别:“友谊意味着两个人和世界,然而爱情意味着两个人就是世界。在友谊中一加一等于二,在爱情中一加一还是一。”

2.单纯性(www.xing528.com)

青少年的恋爱虽然不成熟,但感情是纯洁真挚的。它不附带任何条件,不会考虑对方的家庭、政治、经济等因素。与成年人的爱相比,青少年的爱少有功利色彩,是一种单纯而美好的感情。但另一方面,这种爱远离现实,缺乏成年人谈恋爱时对现实层面的理智考虑。

3.冲动性

青少年在恋爱过程中,往往凭自己的情感来左右行为,而不太考虑自己应该遵守的规范和承担的结果。有时仅仅是在好奇心、神秘感、性冲动或从众心理的支配下与异性恋爱,在选择对象时缺乏审慎的考虑,在恋爱中也很难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因此感情基础比较脆弱,常常会因为挫折而使恋爱出现危机。

4.不稳定性

青少年生理和心理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过程中,他们的人格还没有发展成熟,理想、志趣、性格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因此青春期的恋爱充满了不稳定性。有追踪调查发现,中学时代相互热恋的人,最后能组成家庭的并不多。青少年初入爱河时往往信誓旦旦,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男女双方的情况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等到他们真的成熟起来,确立了各自的世界观,有了新的择偶标准,原先倾心相爱的人,可能就会因为性格的变化、志趣爱好的不同而难以结合。

案例中文文所遇到的感情问题,呈现出了青少年恋爱的典型特点。她体验到的爱情更多的是一种朦胧的好感,对对方的性格和志趣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也没有为将来考虑过。这种感情既强烈又脆弱,加上文文自身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很难承受恋爱的负担,因此特别需要正确的帮助和引导。家长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恋爱的产生、表现和结果。

(三)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恋爱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生活在不和睦家庭中的孩子容易过早地陷入恋爱。如父母吵架、离异、分居、再婚,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被寄养的孩子,由于在家庭中缺乏温暖和关爱,他们便倾向于向同伴寻求情感上的支持,来满足内心的情感需求,一旦有异性交往,很容易发展成恋爱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显著影响着青少年的恋爱态度。如果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情感上的关爱和理解,孩子遇到问题时就更愿意积极地与父母沟通。不当的教养方式如过分干涉孩子的行动、过度保护孩子、拒绝和否定孩子的需要等,都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并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导致过早恋爱。

亲子关系的模式对青少年恋爱中的行为表现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青少年早期,积极正面的教养方式能鼓励青少年积极地融入同伴群体,并且对他们的恋爱行为起到规范作用。而敌意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青少年偏离正常群体产生问题行为,在恋爱过程中他们会过早地发生深入的性行为。

青少年恋爱关系是多层面的,其过程与结果既有可能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产生消极的作用,也有可能促进青少年完成重要的发展任务,增进青少年的幸福感。两者之间的转变,与家长和学校的处理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四)如何应对青少年恋爱问题

青春期是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人生经历了“第二次诞生”,心理接受了第二次“断乳”。青少年虽然已初步告别幼童的稚嫩,但身心尚未完全发展成熟,心理特点是敏感而脆弱,情绪容易波动,感情容易受伤害。家长处理孩子的情感问题时,应该首先了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特点,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疏导和教育。

1. 未雨绸缪:适时适度的情感教育和性启蒙

性教育的缺乏是中国家庭的普遍现象,也是导致青少年过早恋爱和从事性行为的原因之一。受到传统观念的禁锢,家长对性羞于启齿,致使身心处于急剧变化中的青少年得不到正面的、科学的性教育,只好自己去寻找答案。而青少年受到心理发展水平和人生阅历的限制,自身的道德识别能力较低,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差,在信息日趋多元化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很难分辨出哪些是科学的性知识,自然很难树立起正确的恋爱观。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在青少年性启蒙与情感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可以在与子女的日常相处中,用不经意的方式传达一些与青少年生理与心理情感变化相关的常识,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这些变化,并且慢慢适应。

2. 过犹不及:警惕“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反映了这样一种心理现象:越是禁止的事情,人们越想尝试;越是极力隐瞒的信息,越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和关注。这是因为无法知晓的“神秘”的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诉求。有谚语说:“禁果格外甜。”就是这个道理。

在处理青少年恋爱问题上,要注意防止“禁果效应”的产生。很多时候,青少年的感情只是异性之间的一种向往和吸引,是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恋爱。如果父母对孩子正常的情绪和情感采取压制态度,对两性间的话题避而不谈、讳莫如深,反而会给两性关系蒙上一层神秘色彩,激发孩子对恋爱的好奇心,非要探个究竟。对已经萌生的恋爱关系,有些父母采取强行禁止和盲目打压的办法,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心灵天平越发向异性倾斜,和父母“斗智斗勇”,把本来可以自然化解的感情弄假成真。

怎样防止“禁果效应”的出现呢?首先,父母要用平和的心态看待青少年的恋爱行为,既不要不闻不问,也不要小题大做;既不要刻意压制孩子的情感需求,也不要过度夸张和渲染。其次要以真诚和平等的态度与孩子沟通,探讨恋爱的得失利弊,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3. 以人为本:尊重青少年个性与情感的发展规律

向往异性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如果一个孩子到了青春期,却对异性一点兴趣都没有,这并不正常,家长这时候倒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教育方式是否压制了孩子。作为家长,要善于捕捉孩子身上发生的微小变化,如果有恋爱的迹象,首先应该明白这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尊重他们的感情,以耐心的关怀爱护消除他们的防备,进而取得他们的信任,为沟通创造条件。关爱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尊重,缺乏尊重和理解的关爱是盲目的,往往是家长费尽心思,而孩子并不领情。更不能使用责问、讽刺、窥探隐私等简单粗暴的方式,这样只能使亲子关系恶化而引起冲突。事实上,有些青少年对自己想和异性接近的心理反应也十分迷惑,害怕遭到成人的谴责,往往为之紧张和焦虑不安。父母的责难无疑给本来陷入情感困惑中的青少年敏感的神经上又增添了一个砝码,加重了心理负担,给学习和生活造成更大的影响。不妨与孩子平等地进行交流和沟通,比如与异性的交往过程中有哪些体验,又有哪些困惑和担心?用这种方式找出问题所在,并且与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