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健全人格与心理健康,什么是人格

健全人格与心理健康,什么是人格

时间:2023-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人格通过影响一个人对压力事件的反应而对他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们之间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共同性。人格的社会性并不排除人格的生物性,人格也受个体的生物性的制约。

健全人格与心理健康,什么是人格

一、健全人格与心理健康

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一个人的人格特点会影响他或她对待事情、对待他人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造就个人独特的人生际遇、事业成败和生命悲喜。人格健全者能正确地待人处事,不仅使自己身心愉悦,很好地完成各项事物,而且能让别人生活得更愉快。但是一些人格不健全者就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观察到在相同处境下,拥有不同人格特征的人迥然不同的行为表现。一类人面对困难挫折总是试图逃避、畏缩不前,对批评非常敏感,很容易受到伤害;他们总是显得灰心丧气,觉得生活中只有痛苦和失败,对前途也是悲观失望。而另一类人则不同,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总是勇敢地迎接挑战,把战胜困难当做超越自我的途径,即使结果很不理想,他们也能坦然地面对现实,对前途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有些人对别人处处提防,敏感多疑,要么时时以自我为中心,要么对人尖酸刻薄,结果精神紧张、事业受阻;而另一些人则对他人热情诚恳、胸怀坦荡,与人相处融洽,所以心情舒畅、事业顺利。

临床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同样的压力、打击等精神刺激发生在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人身上时,他们的行为表现、内心感受的程度、造成的心理结果却各不相同。也就是说,人格通过影响一个人对压力事件的反应而对他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至于人格与人的身心健康和精神疾病的关联,也得到越来越多研究的证实。大量研究表明,各种精神疾病往往都有相应的人格基础。例如,谨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拘谨呆板、敏感多疑、心胸狭窄、容易后悔、责任心过重、过分苛求自己等人格特点,是强迫症患者的人格基础;易受暗示、情感多变、易激动、好幻想、自我中心、爱自我表现等则是癔症患者的人格基础;而依赖性强、胆小、犹豫、孤僻、敏感、好幻想等则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前人格。

链接8-4

什么是人格

人格一词是从英文“personality”翻译过来的。“personality”一词源于拉丁文的“persona”,原意是指古希腊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时所戴的面具,它用来表现剧中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这种面具类似我国京剧中的脸谱,每一个脸谱都对应一个特殊的性格角色。例如,在京剧脸谱中,红脸代表忠义,白脸代表奸佞,黑脸代表刚强……心理学沿用其含义,把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角色时,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和心理活动都看做是人格的表现。其含义是指一个人表现于外的、给人的印象性的特点和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与此角色相应的个人品质、声誉和尊严等。

心理学所说的人格,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我们作道德评价时所说的人格,也不同于法律上强调人身权利时所说的人格。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可以说,人格是一个人蕴蓄于中、形之于外的心理特征,它使一个人的行为体现出与他人相区别的特色,这些特色构成了我们对一个人的整体印象。

人格具有整体性。人格虽然有多种成分和特性,如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等,但在一个现实的个人身上,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错综复杂的,它们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常人的行动并不是某一特定成分(如性格或能力)运作的结果,而是各个成分密切联系、协调一致所进行的活动。人格的整体性表现在人格的内在统一性上,人格的统一性是人格健康的标志,一个人失去了人格内在统一性,他的行为就会经常由几种相互抵触的动机支配,是一种人格分裂的现象,会形成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人格具有稳定性。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个人的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不能表征一个人的人格。如:一个内向寡言的大学生,他平时严肃认真,不苟言笑,但经过精心准备和多次练习,也可以在某次晚会的节目中表现得活泼开朗。在这里,他的人格特征是内向严肃,而活泼开朗则不是他的人格特征。由于人格的稳定性,因而我们可以通过人格特征的描述来推论个人整个一生的人格状况。人格具有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人格是一成不变的,人格也具有可塑性。随着现实环境的变化,以及个人的主观选择,人格也会发生某些变化。正在形成中的儿童的人格最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化,青年人的人格部分处于不稳定状态,成年人的人格比较稳定,但对个人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环境因素和机体因素也有可能改变个人的人格,如移民异地、严重疾病、严重挫折等有可能影响某些人格特征的变化,如自我观念、价值观、信仰等的改变。人格的可塑性为我们塑造健全的人格提供了可能。

人格具有独特性。每个人的人格是由某些与别人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征,以及完全不同的特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的独特的心理结构。由于人格结构组成的多样性,每个人的人格都有自己的特点。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我们可以观察到各种个性的大学生,他们各自的能力、气质、性格、动机和价值观等都不尽相同。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们之间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共同性。同一民族、同一阶级、同一群体的人们具有相似的人格特征。例如,许多研究表明,不论是我国内地的华人还是新加坡、我国台湾等地的华人都有很多相同的人格特征。人格是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统一。

人格具有社会性。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社会化是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形成自我的过程。人格既是社会化的对象,也是社会化的结果。如果婴儿的社会接触被剥夺,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人。人格的社会性并不排除人格的生物性,人格也受个体的生物性的制约。人格是在个体的遗传和生物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自然的生物性不能预定人格的发展方向,然而它却构成人格形成的基础,影响着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方式,影响着某些人格特征形成的难易。

二、健全人格的特点

健全人格和正常人格是不同的,仅仅摆脱心理疾病的人格是迈向健全人格的第一步,但远非全部,健全人格显然高于正常人格。健全人格是一种在结构上和动力上向崇高人性发展的特征,健全人格表现出人格的完整性、统一性、稳定性等特点,是人格特征的完备结合。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健全人格的特点。

(1)内部心理和谐发展 人格健全的人,他们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性格和气质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他们的内心协调一致,言行统一,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客观需求、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准则,能及时调整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一个人如果失去他的人格统一性,就会出现认识扭曲、情绪变态、行为失控等问题。

(2)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 人格健全的人,在人际交往当中显示出自尊和他尊、理解和信任、同情和人道等优良品质。友谊使人开朗、热情和坦诚,而缺乏友谊的人,在情绪上往往有很大困扰,轻则产生恐惧、焦虑、孤独的感觉,重则产生多疑、嫉妒、敌对、攻击的心态和行为。

(3)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 人格健全的人,他们在学习、工作中能被强烈的创造动机和热情所推动,从而勇于创造,有所革新,有所建树。他们的成功,往往又为他们带来满足和愉悦,并形成新的兴趣和动机,使他们的生活内容更充实。

链接8-5

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

乐观主义是一种认为生活中通常发生好的事情而不是坏的事情的信念。它是抵抗压力、维护健康的一个重要人格特点。乐观的人对生活有积极的期望,能使自己更好地应对压力,从而以更为健康的方式享受生活。虽然我们有时乐观有时悲观,但是一个人乐观或悲观的程度是比较稳定的,因此研究者将其看做是一种人格特点。乐观主义者比悲观主义者有一些明显的优势,乐观主义者往往给自己设置更高的目标,并相信自己能够达到那些目标。乐观主义者体验到更多积极情感,报告较低的压力水平和较少的心身症状。乐观与心身健康的关系已经得到大量研究的证实。

彼德森等(Peterson,et al.,1988)根据一组男性被试多年以前的日记,确定他们在25岁时的乐观或悲观的程度。调查结果表明,被确定为乐观主义者的被试在45~60岁间的健康状况要比悲观主义者更好。另一项研究考察了海湾战争期间,以色列海法市居民对于该市遭受飞毛腿导弹袭击的威胁所体验到的压力。结果发现,该地区居民中,乐观主义者比悲观主义者更少体验到焦虑和抑郁。还有很多研究发现,乐观者在手术后恢复的情况要比悲观者更好。研究人员(Aspinwall &Taylor,1992)在考查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情况中发现,对生活持乐观态度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往往积极应对和寻求社会支持;而持悲观态度的学生更多地假装问题不存在或只要有可能就回避去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乐观的大学新生在适应大学第一年时明显要比那些悲观的学生更容易。(www.xing528.com)

为什么乐观的人格特点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应对生命中的危机和挑战呢?这主要是由于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运用了不同的策略来应对他们遇到的问题(Scheier &Carver,1992)。乐观主义者更多使用问题解决、恰当的情绪应对等积极的应对策略;而悲观主义者在面临问题时更多采用自我分心、情绪化或行为退缩等消极的应对策略。例如,被诊断为晚期癌症,乐观者接受事件的发生,放弃长远目标的追求,根据现实重新安排生活,乐观地、建设性地使用余下的时间;而悲观者则宿命地、消极悲观地顺从死亡的来临;后者确实死亡得更快。培养大学生对生活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利于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助于大学生积极看待人生,走向成功。

三、大学生的人格弱点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大学生作为正趋于成熟的优秀群体来说,其人格特质的一些方面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大学生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了解自己人格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针对自己的不足和缺陷,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塑造和不断完善。

大学生常见的人格弱点,包括偏激、自卑、孤僻、嫉妒、依赖等,这些不良的人格品质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疾病。

(1)偏激 偏激在认识上的表现是看问题绝对化,片面性很大,要么就全好,要么便一无是处;偏激在情绪上的表现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和一时的心血来潮去论人论事,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偏激在行动上的表现则是莽撞行事,不顾后果。偏激在大学低年级学生中更为常见。

(2)自卑 自卑指由不适当的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心态。自卑这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对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危害很大。怀有自卑心的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格评价过低,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处处觉得低人一等。有较强自卑感的人,往往悲观失望,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丧失信心,处世消极。

(3)孤僻 多见于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其主要表现是不合群,不喜欢交往,对周围的人怀有戒备心理或厌烦情绪,平时喜欢独来独往,疑心较重,好神经过敏。孤僻的大学生不喜欢向同学和朋友倾诉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不断积聚起来之后就容易引起严重的身心疾病。

(4)嫉妒 这是一种忧虑、愤怒和怨恨他人优于自己的复合体验。嫉妒者总把他人在才能、地位、境遇或相貌等方面的优越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忧虑、愤怒和怨恨,于是往往采用贬低甚至诽谤他人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嫉妒心有严重的危害性,嫉妒常潜藏在个体的内心,嫉妒者总是有意无意地掩盖它,结果使嫉妒者终日处在被揭露的焦灼不安、备受折磨的痛苦中。易嫉妒者总是把自己的心思用于窥探他人的“隐秘”,整天寻求别人的挫折和失败,使自己长时间处于紧张体验中,无谓地消耗精力,结果造成积愤成疾,严重损害身心健康。

(5)依赖 主要表现为对个人的自理能力缺乏信心,不愿意承担责任。对于自己能够解决的事情或是加以努力就可以克服的困难,也要乞求他人的帮助;在生活上寻求父母的保护和照顾。具有依赖倾向的大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

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自我修养

1.培养自立意识

自立是个体从自己过去依赖的事物那里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做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起责任的过程(黄希庭、李援,2001)。自立可以区分为身体自立、行动自立、心理自立、经济自立和社会自立五种。对大学生来说,自立是他们的一个重要发展任务。研究(李援,2002)表明,自立意识强的大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较多的自主行为与自控行为,他们能较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计划,对挫折与困难能主动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他们能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和其他形式的集体活动。在遇到困难时,他们采取更成熟的应对方式。已经形成的自我意识具有动力性,能够推动个体的行动。自立意识强的大学生对自己有着比较积极的认识,能更积极地投入生活和学习,人际关系也更为和谐。通过一定的训练活动,如团体辅导等,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自立意识。

2.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做出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车丽萍,2002)。研究表明,成败经验是影响大学生自信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成功经验对个体自信有明显影响,他人成败经验与个体自身成败经验是导致不同自信水平的原因。坚强的自信心会带来顽强的毅力,可以使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蔑视困难和失败。培养自信心的关键是要肯定自身存在的价值,学会客观地分析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了解自己的不足。有良好的自我信念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迈向成功之路。

3.保持自尊

自尊是个人要求社会、集体和他人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荣誉的心理倾向。它和自我接受、自我肯定和自我赞许相联系。自尊是性格结构中的可贵品质。自尊的人渴望表现自己,进取心强,关心自我形象,对平等有强烈的要求;热爱真理,尊重客观现实;既不孤芳自赏,也不随波逐流,对他人能接纳和信任。正因为如此,自尊心能使人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推动人不断进取的巨大动力。缺乏自尊心会使人产生自卑心理,自轻自贱,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弃。缺乏自尊心的人在和他人交往时,常常发生困难,有孤独感;荣誉、成就、地位等社会要求水平降低,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决心,变得意志消沉,遇到挫折有可能就此沉沦

4.拥有自制力

自制是指一个人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行动的品质。自制力强的人,能够理智地对待周围发生的事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思想感情,约束自己的行为,成为驾驭现实的主人。自觉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发动行动和制止行动两个方面。所谓发动行动是指激励和推动人们去从事达到预定目标所必需的行动。所谓制止行动是指抑制和阻止不符合预定目标的行动。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大学生在学习上需要有较强的自制力,他们在以后的事业中更需要强大的自制力。在正确的学习动机和目的支配下的大学生,会激励自己勤奋学习,同时也抑制和阻止无关活动或杂念的干扰。自制力强的人,能够选择正确的活动动机,调整行动目标和行动计划,也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分别以轻重缓急去满足那些社会要求和个人身心发展所必需的欲望,对不正当的欲望坚决予以抛弃。

5.培育友谊感

友谊感是人类崇高而优美的品质之一。友谊使人们开朗、热情和坦诚,使人格向健康方向发展。而缺乏友谊的人,在情绪上往往有很大的困扰,轻则产生孤独、恐惧、焦虑,重则产生多疑、嫉妒、敌对、攻击的心态和行为。要培育友谊感,就要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特别是与志趣相投的伙伴、朋友、同学在一起,进行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能从中得到启发、疏导和帮助;通过积极的社会活动,可以使人增进理解,开阔心胸,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更重要的是这可以使人感受到充分的社会安全感,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这是人们维护和保持人格健康最基础、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个离群索居、孤芳自赏、生活在社会群体之外的人,是不可能做到人格健康的。

6.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人格健全的人能够在积极进取当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理想,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享受到生活的快乐。人格健全的大学生积极追求上进,有自己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它,并在此过程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且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往往比较乐观,乐观的人常常能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因此,大学生应当树立远大理想和志向,积极进取,努力奋斗,乐观地看待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