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总复习题
1.儿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
2.心理的器官是____________。
3.人类的脑包括哪三部分?
4.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5.心理反映与镜子的反映有什么本质区别?
6.什么是科学儿童观?
7.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8.什么是认知?
9.感觉、知觉的定义。
10.什么是习惯化?什么是去习惯化?
11.可知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__提出。
12.什么是感觉轰炸?
13.简述记忆的分类。
14.什么是内隐记忆?什么是元记忆?
15.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人的遗忘表现出____________的规律。
16.什么是婴儿期记忆缺失?
17.什么叫自传体记忆?
18.按识记的方式来看,识记分为______与______两类。幼儿运用______多,但记忆的效果还是____________好。
19.什么叫记忆恢复现象?
20.幼儿有哪些记忆策略?
21.简述“模糊跟踪理论”。
22.视知觉有哪些功能?
23.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24.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思维遵循从 — — 的发展路线逐步成熟。
25.表征有什么重要价值?幼儿的表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26.婴幼儿根据什么获得概念?
27.社会支持对幼儿的社会认知有什么作用?
28.情绪和情感有什么区别?
29.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0.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
31.表情的概念及其种类。
32.儿童的焦虑往往与环境中的无助状态相联系,集中表现为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儿童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__的能力;二是______的能力。
34.____________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
35.所谓的“情感共鸣”,心理学称为____________,它有助于幼儿形成亲社会行为。
36.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就是由____________激发起来的一种行为。
37.幼儿喜欢提问,并由于提问和得到满意的回答而感到愉快,这是______的表现。
38.情绪掩蔽的概念。
39.情绪掩蔽受两种因素的驱动:第一种是____________的掩蔽,第二种是______的掩蔽。
40.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
41.什么是儿童社会化?
42.凡是幼儿能理解也用对了的词,称为____________;幼儿虽能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____________。
43.儿童最初的语言称为____________,这种语言主要是自己与自己交流而用的,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调节功能。自我中心语言有三种表现形式:重复、____、______。
44.什么是依恋?
45.依恋的类型有哪些?
46.幼儿语言的发展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47.对幼儿来说社会化语言指的是什么?
48.早期依恋对儿童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49.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50.幼儿交往的特点是什么?
51.道德的发展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52.瑞士的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采用的是“临床法____________”,比较典型的是“____________法”;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运用“____________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研究。
53.皮亚杰研究发现,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______道德阶段、____________道德阶段。
54.幼儿的道德发展具有具体性、______、____________、情绪性的特点。
55.影响幼儿道德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56.____________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它是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
57.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58.按照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学前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个阶段?有什么表现?
59.移情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中有作用吗?为什么?
60.同伴关系的作用有哪些?
61.个性包含有三个紧密相连的子系统,他们是:______、______ 和______。
62.什么是气质?
63.根据托马斯和凯根的研究,婴儿的气质分哪些类型?
64.婴幼儿的气质的发展,从总体上来看,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______ 和______。
65.婴幼儿气质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
66.为什么要重视幼儿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
67.什么是性格?
68.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根据心理能量活动的倾向,分为______性格和______性格。
69.简述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70.自我意识包括哪些方面?
71.____________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和权利、义务、责任等,以及自己在群体中地位、声望和价值的认识和评价。
72.____________是指自己的智力、情感与人格特征以及所持有的价值取向和宗教信仰等。
73.____________是指自己的身体外貌、衣着装束、言行举止以及所有物的认识与评价,也包括自己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等。
74.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是: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____________的认识、对自己____________的意识。
75.性别化包括哪些方面?
76.____________是儿童最初思维的外部表现,____________是最初思维的内部机制。
77.关于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厄利安根据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发展取向,将6~18岁个体性别角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______、______和______。
78.____________是一种良好的生活适应过程,是认知、情感、社会化均衡发展过程,是个性结构的和谐状态。
79.健康不仅包括____________,还包括______和______。
80.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有哪些?
81.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遗传与疾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体因素。
82.家庭教养中的焦虑主要有以下四类,它们是:生物性焦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性焦虑。
83.关心幼儿的情绪健康有什么重要意义?
84.任何一种发展理论,都是围绕着以下三个主题展开的,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
85.有人强调遗传,认为遗传是主导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力,这一观点被称为______论,其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也有人认为环境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被称为____________论,其代表人物是:______。
86.____________是强调基因顺序规定着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儿科医生、儿童心理学家____________。
87.1929年,格塞尔做了一个著名的____________的实验。
88.格塞尔为我们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具体说来就是:由上而下;______;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89.2岁、5岁、10岁都属于____________年龄,这3个年龄既是前一个小周期的______,又是下一个小周期的____________。
90.行为主义是心理学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学派,它的基本观点是:心理学是研究____________的科学,人和动物的行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______和______。
91.华生认为,有两个因素影响儿童习惯的形成:第一是____________;第二是______。
92.____________认为,当儿童看到别人的行为得到强化时,也就学到新行为。
93.____________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强化的学习。
94.观察学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学习形式,它包括四个过程:第一是注意过程;第二是 ;第三是 ;第四是强化和动机过程。
95.瑞士心理学家____________创立了著名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发生认识论,这是20世纪发展理论的____________,对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等有深远的影响。
96.皮亚杰认为,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即成熟、____________、社会环境和____________。
97.皮亚杰几十年研究的主要成果,就是向我们揭示出,儿童思维的核心特点是______。
98.____________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或自己的观点上的现象。
99.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____________,他的____________成了中国儿童心理学创立标志。
100.我们关于早期经验对人生发展重要性的认识,首先来自____________。
幼儿心理学总复习题参考答案(www.xing528.com)
1.答:3~6岁幼儿
2.答:人脑
3.答:第一部分:位于头颅内部的最底层,称为脊髓、延脑、中脑和旧小脑,负责基本的生理机能,如呼吸、心跳、血压、反射、视听感觉综合、动作平衡和身体协调等。第二部分:位于头颅内部的中间位置,称为间脑和新小脑,间脑主要控制植物神经系统的活动、维持大脑各部位的兴奋性、负责处理情绪反应。新小脑主管运动协调等。第三部分:位于头颅内部的最高层,是进化过程中较后形成的部分,称为大脑,主要负责高级神经活动,如思维、信息处理和决策等。
4.答: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5.答:心理反映与镜子的反映有着本质的区别:(1)心理反映与镜子的反映不是一回事。(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不是一种物质的东西,而是一种反映,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它受个体态度、经验等的影响,从而影响对现实的反映,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带有一层自己特有的主观色彩,且人的行动过程和结果也会随时反馈到大脑中,接受大脑的评价或修正。(3)而镜子的反映则是另一回事,外部世界里有什么则镜子里就有什么,如果外部世界什么也没有,镜子里也就没有镜像了。(4)婴幼儿来到这个世界上,大脑不是一张白纸,他们的大脑里保存着人类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基本行为模式。
6.答:科学儿童观内涵是:现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儿童是人类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婴幼儿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他们的身心具有独特的发展途径和规律。婴幼儿时期对儿童乃至人的一生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价值。他们既稚嫩,又充满生机,我们要充分认识婴幼儿期的特点,由衷地尊重婴幼儿。只有树立这样的儿童观,我们才能真正接近他们、帮助他们、教育他们、保护他们。
7.答:1882年,德国的儿童心理学家普莱尔根据对自己的孩子的三年观察,发表了《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8.答: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和知识。认识是一个过程,而知识是认识过程的结果。认知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
9.答:单一的内外刺激作用在人的感觉器官上而引起的心理反应,就叫感觉。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的内外刺激的整体反应,就叫知觉。
10.答:习惯化:就是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去习惯化:这是与习惯化相对立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当儿童感知到出现一个新刺激,它不同于已习惯化了的刺激时,就会作出新的强烈反应,原有的习惯化就终止了。
11.答:吉布森
12.答:与感觉剥夺相反的情况就是感觉轰炸。感觉轰炸指的是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童感觉疲劳和抑制的不良情形。
13.答:(1)按记忆的内容来划分,分为形象识记和语词识记;(2)按记忆的态度来划分,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3)按记忆的方式来划分,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4)按记忆中信息加工过程保持时间长短来划分,分为感觉记忆(可保持0.25~2秒)、短时记忆(可保持1分钟以内)、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直至终生)。
14.答:内隐记忆:就是一个人的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无意识影响。元记忆:是研究记忆者本人的知识信念等因素对记忆过程的影响。
15.答:先快后慢
16.答:没有人能记住生命最初两三年的事情,这一奇怪的现象叫作婴儿期记忆缺失。
17.答:自传体记忆是与婴儿期记忆缺失相对立的一种现象,就是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的开始,标志着婴儿期记忆缺失阶段的结束。
18.答: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19.答:记忆恢复现象:就是在识记后的某段时间,对材料的回忆量比刚学习时的回忆量有所提高的现象。这是幼儿特殊的记忆现象。
20.答:幼儿记忆策略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1)视觉复述策略;(2)特征定位策略;(3)复述策略;(4)组织性策略;(5)提取策略。
21.答:近年来,有心理学家提出一种新的记忆理论,叫作“模糊跟踪理论”。(1)这个理论认为,大脑在组织和编码时,产生了一个概要的模糊版本。这个概要没有细节的基本内容,对推理至关重要。学前儿童在回答需要语义记忆时成绩较好,但到了小学二年级,儿童的概要记忆的成绩更好。(2)这种理论认为,只有特定的任务,如数学计算,才需要语义记忆,而平日里,概要就足够了。(3)模糊跟踪理论还进一步指出,虽然记忆对推理非常重要,但推理只是有限制的使用记忆;过多的停留在细节上会妨碍有效的认知过程。
22.答:视知觉的功能有:(1)空间知觉,知觉物体的位置及与周围事物的空间关系;(2)差异辨别,能把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的区别找出来;(3)背景辨别,把一个对象从其背景中区别出来,如检查色盲用的数字图;(4)视觉填充,当对象不完整时能正确识别;(5)对象再认,以前见过的玩具或到过的地方再次出现时,能认得出来。
23.答: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具有间接性、概括性、组织性的特点。
25.答:(1)儿童开始在头脑中运用表象预设动作的进程和结果,这就是表征。(2)在儿童的思维发展中,表征的出现,是思维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智慧动作是儿童最初思维的外部表现,表征是最初思维的内部机制。(3)幼儿的表征表现在如下方面:①在幼儿心目中,表征不仅是表征物与真实物体之间的形象像不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于自己确定的象征和交流意图的问题;②幼儿的表征,不仅表现在对物体的表征方面,还表现在对模型、空间关系、手势和事件过程中;③表征在幼儿的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是广泛的和深远的。当他们在头脑里把一组相似的事物表征为一个特定的范畴时,就产生了初步的概念。
26.答:(1)知觉特征是儿童形成概念的重要因素。①外部形象尤其是强烈的知觉刺激,会影响幼儿的分类和概念的形成;②知觉特征的相似点,是儿童概念的起点。(2)儿童头脑中的范畴类型也是进行分类获得概念的重要因素。①幼儿对所观察的对象,具有产生某种相似性的认识能力;②这种相似性,使得幼儿能从一个对象到另一个对象之间进行概括。
27.答:(1)儿童解决问题时,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如父母、教师、同伴的提示;(2)儿童身边的每一种社会关系,都有独特的心理动力作用,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到独特的、深远的影响;(3)幼儿通过假装游戏提高了角色的认识能力,对幼儿认识别人的心理具有积极的意义;(4)幼儿在收集和处理信息时,会受到所处文化的影响,而文化的特定思维方式和习惯,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幼儿的认知活动。
28.答: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它们既有联系也有区别:(1)从发生的过程来看,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发生较晚;(2)情绪带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的特点,它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而改变;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映;(3)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更多的是内心体验,不轻易流露出来。
29.答: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1)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②儿童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二是运用表情的能力。(2)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一是幼儿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化,根据与认知过程的关系,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水平: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与情感、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与情感、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与情感、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与情感;二是幼儿情绪和情感的深刻化,集中体现在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发生。(3)幼儿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发展趋势表现在: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情绪和情感从外露到内隐。
30.答:社会化 丰富和深刻化 自我调节化
31.答: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人类的表情主要有面部表情、体势表情和言语表情。
32.答:陌生人焦虑 分离焦虑
33.答:理解(辨别)面部表情 运用表情
34.答:道德感
35.答:移情
36.答:道德感
37.答:理智感
38.答:情绪掩蔽:指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由于受条件的限定、利益的冲突,人们会采取某种策略,使外部的情绪表现与内心的情绪体验并不一致,这就叫情绪掩蔽。
39.答:规则驱动 情境驱动
40.答:父母的影响 同伴的影响 教师的影响
41.答:所谓儿童社会化,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习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42.答:积极词汇 消极词汇
43.答:自我中心语言 独白 集体独白
44.答:依恋是儿童对养育者最持久、最稳定的情感关系。依恋的主要对象是母亲或其他亲近的养育者,经常表现为微笑、啼哭、咿咿呀呀、依偎、追随等。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毕是“依恋理论”的创始人。
45.答:安斯沃斯发现儿童的依恋模式有以下几种类型:(1)安全型依恋,绝大部分儿童(70%)的依恋属于这种类型。(2)回避型依恋,此类儿童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如攻击性比较强等,在正常儿童中约占10%。(3)矛盾型依恋,这类儿童容易出现内隐的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等,在正常儿童中约占20%。(4)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统称为不安全依恋。
46.答:儿童掌握语言是一个连续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主要表现在语音的发展、词汇的发展、语法的发展、语用能力的发展等方面。
47.答:(1)儿童最初的语言称为自我中心语言,这种语言主要是自己与自己交流而用的,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调节功能。(2)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的调节功能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儿童逐渐出现了社会化语言,其表现形式有四种: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和威胁;问题与回答。(3)大约到六七岁,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逐渐向社会化语言过渡。于是,用语言来要求自己或者向别人提出要求,学习协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学习掌握与他人合作方式,这样,在活动过程中大大增强了语言对行为的调节作用,使儿童从一种水平发展到一种更为成熟的水平。
48.答:(1)依恋对象的存在,为弱小的婴儿提供了一个探索环境的安全基础。(2)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与孩子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婴儿时期是否形成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对孩子以后的心理发展有长远的影响。一般说来,安全型婴儿会成长为心理健康的儿童;矛盾型依恋的儿童比较容易成为攻击的受害者;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很难与同龄人相处。(3)早期依恋的性质对儿童后来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49.答: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有:(1)行为特征;(2)认知能力;(3)身体吸引力;(4)成人的鼓励。
50.答:进入幼儿园后,幼儿交往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1)练习社交技能;(2)强化交往行为;(3)积极投入游戏;(4)幼儿人际交往出现“性别分离”现象,就是幼儿偏好与同性别的小朋友玩。
51.答: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52.答:对偶故事 两难故事
53.答:他律 自律
54.答:他律性 模仿性
55.答:(1)家庭及其父母;(2)游戏及其活动;(3)同伴及其交往;(4)社会榜样;(5)教师及其环境。
56.答:亲社会行为
57.答:(1)社会认知水平;(2)情感移情作用;(3)家庭引导方式;(4)传播媒体影响。
58.答:瑞士皮亚杰研究发现,儿童道德发展受认知水平的制约。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是: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按照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学前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第一阶段(3~6岁)——前道德判断阶段。具体表现是: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大理解规则的意义及作用,其行为直接受行为后果支配。
59.答:移情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所谓移情,就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2)心理学认为,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以某种程度的认识能力和与他人情绪共鸣反应的发展为前提的;移情既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方式。(3)移情训练对增强孩子助人、分享、合作、礼貌等亲社会行为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60.答:同伴关系的作用是:发展社会认知;满足情感需要;培养积极个性。
61.答:个性倾向性系统 自我意识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62.答: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动力特征;气质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了个人的独特的色彩,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63.答:托马斯等人根据其确定的气质在活动水平、节律性、注意的转移、趋向与退缩、注意的(时间)广度或持久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反应阈限、心境质量等方面的表现,将婴儿气质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容易抚养型;(2)难以抚养型;(3)缓慢发动型。
64.答:稳定性 可变性
65.答:个体生理机制 家庭教育环境 学校教育环境
66.答:对任何气质的幼儿,都要努力培养他们自我延迟满足的能力。自我延迟满足是暂时放弃即刻的需要满足而追求一段时间后更大满足的能力。为什么要重视幼儿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呢?因为,自我延迟满足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个体自我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一种伴随人终生的积极的社会性能力。其本质,是一种涉及认知、情感和社会化的自我控制能力,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根据幼儿不同的气质特点,逐步形成幼儿自我延迟满足能力。
67.答:对外部事物稳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就是一个人的性格。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内容,是个性的核心特征,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与人的认知能力、情感因素、社会化水平有关,它反映着人整体的心理发展水平。这个整体的心理发展水平既与先天的气质与关,也与儿童出生后的环境、经验、活动特点有关。
68.答:外倾型 内倾型
69.答:(1)性格与气质有密切的联系。首先,气质是性格形成的生理学基础。其次,某一种气质会比另一种气质更容易促使个体形成某种性格特征。再者,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2)性格与气质的主要区别在于:①气质主要是先天获得的,是生理性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没有好坏之分;②性格主要是后天养成的,是社会性的,具有可塑性,性格有好坏之分。
70.答: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结构,我们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认识:(1)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2)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包括物质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71.答:社会自我
72.答:心理自我
73.答:物质自我
74.答:身体 行动 心理活动
75.答:儿童性别化就是将生物学的性别与社会对性别的要求融入个体的自我知觉和行为之中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志。儿童性别自我概念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在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中,性别认同出现的年龄最早(2~3岁),然后是获得性别稳定性(3~4岁),最后是形成性别恒常性(4~7岁)。
76.答:智慧动作 表征
77.答:生物取向阶段(6~8岁) 社会取向阶段(9~13岁) 心理取向阶段(14~18岁)
78.答:心理健康
79.答: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
80.答: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有:(1)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2)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3)热爱游戏,善于游戏;(4)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5)年龄特征明显;(6)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81.答:家庭教养方式 社会文化
82.答:成长性焦虑 目标性焦虑
83.答: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婴幼儿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情绪发展的任务,如以埃里克森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学派认为,0~1.5岁的婴儿期,儿童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1.5~3岁的儿童早期,儿童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意志的实现;3~6岁的学前期,儿童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如果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正常的,那么,儿童的情绪发展就是积极的。否则,就是没有完成本阶段的发展任务,就会出现情绪危机,就需要给予关注和帮助。所以,关心幼儿的情绪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4.答:心理的实质 量变与质变 遗传与环境
85.答:遗传决定 高尔顿 环境决定 华生
86.答:成熟学说 格塞尔
87.答:双生子
88.答:由中心向边缘
89.答:关键 终点 起点
90.答:外部行为 斯金纳 班杜拉
91.答:年龄 练习的分配
92.答:班杜拉
93.答:观察学习
94.答:保持过程 运动复现
95.答:皮亚杰 高峰
96.答:经验 平衡化
97.答:自我中心
98.答:自我中心
99.答:鼓楼幼稚园 《儿童心理之研究》
100.答:弗洛伊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