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学科是由陈鹤琴开创的。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鼓楼幼稚园。1920—1925年,陈鹤琴以他的长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长达808天的观察记录,先后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两部专著。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成了中国儿童心理学创立的标志。
一、陈鹤琴的儿童观
(一)热爱儿童,了解儿童,才能教育儿童
(1)热爱儿童,成了陈鹤琴一生研究和教育儿童的内在动力,促使他在儿童研究和教育的事业中无怨无悔地追求和奉献,为中国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2)1982年六一儿童节,陈鹤琴秉笔写下了“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
(二)儿童不同于成人
根据自己的研究,陈鹤琴为我们指出儿童不同于成人的七个方面:
(1)好动心。儿童的好动心,是他们获得知识、学习劳动、培养道德、养成习惯的基础。
(2)模仿心。儿童的模仿心比成人强,这一点为儿童在不同环境中接受教育提供了心理基础,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
(3)好奇心。由好奇心获得的知识,有时在短期内看不出作用,但有长期效应。
(4)游戏心。陈鹤琴认为,儿童游戏乃是天然的,“可以给小孩子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和健康”。
(5)合群心。陈鹤琴认为,“儿童是好群的”,儿童很早就产生了对人与人的感觉,尤其是3岁以后,儿童开始与别人一起游戏,发展了许多重要的助人能力、合作能力。
(6)情绪性。陈鹤琴认为,成人的所有情绪反应都是在乳儿期中即已开始奠立,因此,教师、家长要协同起来培养儿童的良好情绪,不要暗示、恐吓等,导致儿童不良情绪,应以优美的艺术作品培养儿童的美感,从而培养儿童的积极情绪。
(7)环境要求。陈鹤琴把儿童成长的环境分为游戏、艺术和阅读三类,他高度重视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二、朱智贤的儿童发展观
朱智贤是中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首先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贯彻辩证唯物主义的儿童心理学理论体系。他的儿童发展观主要如下:
(一)发展理论观
朱智贤运用唯物辩证法探讨了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包括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特点的关系等。
(二)重视儿童的整体发展
朱智贤指出,认知心理学强调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精神分析学派强调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行为主义强调儿童行为发展的研究,我们中国的儿童心理学,则要强调心理的整体发展的研究。
(三)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儿童心理学
朱智贤认为,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儿童心理学,是我国儿童心理学前进道路上的主要方向;强调不要简单地照搬外国研究的成果,要着重研究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练习与思考】
一、不定项选择题
1.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是论述儿童心理如何发展和为什么发展的理论,简称( )。
A.发展理论
B.教育理论
C.政治理论
D.文艺理论
2.任何一种发展理论,都是围绕着以下( )主题展开的。
A.心理的实质
B.量变与质变
C.遗传与环境
D.教育与发展
3.( )是强调基因顺序规定着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理论。
A.机械论
B.成熟学说
C.机体论
D.认知理论
4.成熟说的代表人物是( )。
A.华生
B.班杜拉
C.格塞尔
D.皮亚杰
5.1929年,( )做了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的实验。
A.华生
B.班都拉
C.皮亚杰
D.格塞尔
6.格塞尔对家长提出的所有忠告,都建立在一个基点上,即尊重( )的客观规律。
A.遗传
B.教育
C.发展
D.成熟
7.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
A.华生
B.斯金纳
C.班杜拉
D.霍尔
8.( )是心理学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学派,它的基本观点是:心理学是研究外部行为的科学,人和动物的行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A.行为主义
B.发生理论
C.成熟学说
D.发展理论
9.当动物或人在主动发出一个行为后,如果能得到强化,那么这个行为发生的次数就会增加。这种行为就叫( )。
A.操作行为
B.刺激
C.反射
D.强化
10.( )就是对一个行为的肯定或奖励,它在行为的获得上起着关键的作用。
A.操作行为
B.刺激
C.反射
D.强化
11.华生认为,有两个因素影响儿童习惯的形成,它们是( )。
A.强化
B.年龄
C.刺激
D.练习的分配
12.观察学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学习形式,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 )。
A.注意过程
B.保持过程
C.运动复现
D.强化和动机过程
13.皮亚杰认为,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 )。
A.成熟
B.经验
C.社会环境
D.平衡化
14.皮亚杰根据认知结构的不断演变,将儿童认知结构发展划分为如下阶段(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5.( )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或自己的观点上的现象。
A.认知结构
B.平衡化
C.自我中心
D.自我调节
16.到( )以后,儿童才能进入自律阶段,也就是以自身的标准作为评判标准。
A.2岁
B.10岁
C.7岁
D.12岁
17.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学科是由( )开创的。
A.陈鹤琴
B.朱智贤
C.陶行知
D.张雪门
18.陈鹤琴的( )成了中国儿童心理学创立标志。
A.创办鼓楼幼稚园
B.《家庭教育》
C.五指活动
D.《儿童心理之研究》
19.陈鹤琴把儿童成长的环境分为( )三类,他高度重视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A.游戏
B.艺术
C.阅读
D.活动
20.朱智贤的儿童发展观主要有( )。
A.儿童不同于成人
B.发展理论观
C.重视儿童的整体发展
D.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儿童心理学
21.( )创立了著名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发生认识论,这是20世纪发展理论的高峰。
A.皮亚杰
B.格塞尔
C.巴杜拉
D.华生
二、填空题
1.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是论述儿童心理如何发展和为什么发展的理论,简称______。
2.任何一种发展理论,都是围绕着以下三个主题展开的:心理的实质、______、______。
3.有人强调遗传,认为遗传是主导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力,这一观点被称为______。
4.有人认为环境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被称为_______。
5._______是强调基因顺序规定着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理论。
6.格塞尔为我们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具体说来就是: ;______;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7.格塞尔对家长提出的所有忠告,都建立在一个基点上,即尊重_______的客观规律。
8.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www.xing528.com)
9.行为主义是心理学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学派,它的基本观点是:心理学是研究_______的科学,人和动物的行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10.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就是_______,它是构成反应系统的基本单位。反射用符号表示就是:______。
11.当动物或人在主动发出一个行为后,如果能得到强化,那么这个行为发生的次数就会增加。这种行为就叫_______。
12._______就是对一个行为的肯定或奖励,它在行为的获得上起着关键的作用。
13._______就是条件反射的形成。
14.华生认为,有两个因素影响儿童习惯的形成:______、______。
15.按斯金纳的观点,_______是推进习惯的形成和巩固的唯一措施。
16.强化有______和_______之分。
17.班杜拉认为,当儿童看到别人的行为得到强化时,也就学到了_______。
18.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毕生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创立了著名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_______,这是20世纪发展理论的高峰。
19.皮亚杰认为,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它们是:成熟、______、______和平衡化。
20.认知结构能接纳与自己_______的新知识,也能适度地调节自己去接受______的新知识。
21.皮亚杰根据认知结构的不断演变,将儿童认知结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______、_______、形式运算阶段。
22.皮亚杰几十年研究的主要成果,就是向我们揭示出,儿童思维的核心特点是______。
23.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最典型的是幼儿分不清_______的界线,经常把自己想象的事当作真实的事来说。
24.到_______岁以后,儿童才能进入自律阶段,也就是以自身的标准作为评判标准。
25.皮亚杰把儿童根据外在的标准作为评判标准的现象,称为_______。
26.思维中的自我中心表现在人际关系中,幼儿对成人有一种“_______”。
27.儿童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是一种稳定的_______。究其根源,是因为此时的儿童思维缺乏_______,不善于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28.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学科是由 开创的。
29.陈鹤琴的《_______》成了中国儿童心理学创立的标志。
30.根据自己的研究,陈鹤琴为我们指出儿童不同于成人的七个方面,即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______、______、_______、环境要求。
31.1982年六一儿童节,____________秉笔写下了“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
32._______是中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首先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贯彻辩证唯物主义的儿童心理学理论体系。
33._______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
34.华生认为,一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学会的快捷方式,______是习惯的单位。
35.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了著名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______。
三、名词解释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操作行为 观察学习 认知结构 自我中心
四、判断正误
1.绝大多数发展理论都高度重视儿童心理的质变。 ( )
2.机体论强调外部环境、刺激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决定性作用。 ( )
3.学习的最终效果,取决于成熟。 ( )
4.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呈直线状的,也不会有上下波动。 ( )
5.发展的方向性不仅表现在动作的发展方面,也体现在心理发展方面。( )
6.在一种水平成熟之前,儿童处于准备状态。 ( )
7.操作行为是大量、更普遍、更有效的学习方式。 ( )
8.习惯是条件反射的单位。 ( )
9.观察学习是一种更为普遍的、有效的学习。 ( )
10.平衡化的结果是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 ( )
11.在人的一生中,不断解除自我中心,是认知发展的任务。 ( )
12.儿童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是一种稳定的错觉。 ( )
五、简答题
1.机械论与机体论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2.举例说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4.当儿童处在发展准备阶段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5.为什么说发展的方向性既反映生理规律,也反应在心理规律上?
6.儿童心理发展的波动性对教育实践提出了哪些启示?
7.格塞尔学派对家长的忠告有什么现实意义?
8.按行为主义的观点,行为有哪三种?
9.如何有效地培养儿童的习惯?
10.行为主义为什么不主张惩罚儿童?
11.影响观察学习的运动复现的因素是什么?这一规律对幼儿教育有什么现实意义?
12.为什么皮亚杰认为平衡化才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13.皮亚杰认为幼儿思维有哪些特点?
14.儿童思维中的自我中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5.为什么说一个人认知的发展必须不断解除自我中心?
16.你如何理解“儿童不同于成人”这一命题?
17.朱智贤的儿童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六、论述题
陈鹤琴的儿童观与当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之间有哪些相通之处?
【练习与思考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1.A 2.ABC 3.B 4.C 5.D 6.D
7.ABC 8.A 9.A 10.D 11.BD 12.ABCD
13.ABCD 14.ABCD 15.C 16.B 17.A 18.D
19.ABC 20.BCD 21.A
二、填空题
1.发展理论
2.量变与质变 遗传与环境
3.遗传决定论
4.环境决定论
5.成熟学说
6.由上而下 由中心向边缘
7.成熟
8.华生 斯金纳 班杜拉
9.外部行为
10.反射 S—R
11.操作行为
12.强化
13.习惯
14.年龄 练习的分配
15.强化
16.正强化 负强化
17.新行为
18.发生认识论
19.经验 社会环境
20.有联系 不熟悉
21.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22.自我中心
23.想象和现实
24.10
25.他律
26.单方面的服从
27.错觉 可逆性
28.陈鹤琴
29.儿童心理之研究
30.游戏心 合群心 情绪性
31.陈鹤琴
32.朱智贤
33.行为主义
34.条件反射
35.发生认识论
三、名词解释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是论述儿童心理如何发展和为什么发展的理论,简称发展理论。
操作行为:当动物或人在主动发出一个行为后,如果能得到强化,那么这个行为发生的次数就会增加。这种行为就叫操作行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强化的学习,就叫观察学习。
认知结构:是在先天动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动作发展越来越复杂并不断内化,在头脑里组成日益抽象和灵活的动作系统,这就是认知结构。
自我中心: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或自己的观点上的现象。
四、判断正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五、简答题
1.答:概括起来说,有如下区别:(1)机械论认为,人是机器,人本身是静止的,只有受到外力的推动,才会运动。这种观点反映在对儿童心理的问题上,则认为:儿童是一块原料,可以被成人的愿望或环境的因素任意的塑造;或认为,儿童是一个容器,外部的知识可以通过灌输注入。(2)机体论认为,生命是一个整体,它具有内在的活动和自我调节的功能。反映在儿童心理的问题上,则认为,儿童能在活动中主动根据经验建构知识。
2.答:心理实质的不同观念,导致对心理变化也产生不同的看法:(1)机械论强调外部环境、刺激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决定性作用。所谓心理发展,就是对刺激的反应量,如反应次数、反应速度、加工容量不断增加,并不涉及质的变化。(2)机体论则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不仅包括量的增加,也包括质的变化。所谓质的变化,就是指心理的结构和组织发生了变化。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但量变不能代替质变。
3.答:遗传与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哪个更重要?这是一个经典的问题:(1)有人强调遗传,认为遗传是主导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力。这一观点被称为遗传决定论。其代表人物是高尔顿。(2)也有人认为环境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教育条件造就不同的儿童。离开了环境的作用,就谈不上儿童心理的发展。这一观点被称为环境决定论。其代表人物是华生。
不过,如今极端的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已经不多见了。人们倾向于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是相互作用的。这是因为,遗传因素在不同的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表达;一个现成的环境对不同遗传结构的人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4.答:在一种水平成熟之前,儿童处于准备状态。所谓准备就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转变过程。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在没有准备好之前,我们成人应该耐心等待儿童的成熟水平到了。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成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发展过程不可能通过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5.答:格塞尔为我们揭示了发展的方向性,具体说来就是: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动作发展的方向性是有基因预先设置的。所以,发展的方向性不仅表现在动作的发展方面,也体现在心理发展方面。如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就是发展方向性的体现。
6.答: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呈直线状的,而是有上下波动。在某一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质量较高,而另一个阶段,发展质量有所下降,呈波浪起伏的状态,表现出儿童成长过程中行为波动的周期。格塞尔揭示的行为周期,为父母和教师客观理解儿童行为的阶段特征和采取正确对待的方法提出了要求。当儿童处于发展质量较高的阶段,对他们应要求严格些,而当他们处于发展质量较低阶段,应现实地看待他们的表现并耐心等待他度过这一阶段,不要急躁,不要肆意惩罚,避免伤害他们。
7.答:格塞尔学派对家长所有忠告都建立在一个基点上,即尊重成熟的客观规律,这为我们提供了养育儿童的新观念。每一个成人,包括家长和教师,都要充分认识成熟规律固有的智慧和力量。婴儿出生时带来的天然进度表,是生物进化三百万年的成果。尊重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教育的第一要义。所有的成人都应该了解和把握儿童发展的趋势和发展的顺序的知识,特别要了解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行为波动的周期。只有这样,成人才可能对儿童的成长更有耐心和爱心,而不是根据成人自我中心的观点去对待儿童。
8.答:行为主义是心理学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学派,它的基本观点是:心理学是研究外部行为的科学,人和动物的行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按行为主义的观点,行为有如下三种:第一,华生认为,行为是人和动物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这个反应系统由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构成。①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就是反射,它是构成反应系统的基本单位。反射用符号表示就是:S—R。②在华生看来,人的心理活动,全都是S—R的反射;行为习惯则是反射的联结;人格是一系列反射联结的系统。第二,斯金纳认为,对于通常情况下的动物和人来说,最常见的是操作行为。①强化就是对一个行为的肯定或奖励,它在行为的获得上起着关键的作用。②斯金纳认为,操作行为是大量、更普遍、更有效的学习方式。第三,班杜拉则认为,儿童获得新行为并不一定非要自己经过强化。当儿童看到别人的行为得到强化时,也就学到新行为。这种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强化的学习,叫观察学习。①这种学习不需要儿童自己直接作出反应,也不需要自己体验强化。②观察学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学习形式,是一种更为普遍的、有效的学习。
9.答:一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学会的快捷方式。当一个人的行为越来越有规则、次序时,习惯就形成了。有两个因素影响儿童习惯的形成:第一是年龄;第二是练习的分配。培养儿童良好习惯并形成习惯系统,是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形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呢?(1)按斯金纳的观点,强化是推进习惯的形成和巩固的唯一措施。规范行为的多次发生,就变成了习惯。(2)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正强化(也叫积极强化)是在规范行为发生后给予肯定或奖励,促使行为的再次发生。负强化(也叫消极强化)是当规范行为不出现时,就不予奖励,以促进规范行为的再次发生。(3)操作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一个已经发生的行为,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慢慢消退。那么,对于儿童业已形成的不良习惯,也可以通过行为主义的方法加以矫正,矫正的关键就是不予强化。
10.答:有人主张用惩罚的方式来制止儿童的不当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之一的斯金纳则主张用消退来代替惩罚。他认为,惩罚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压制不当行为的发生,但并不能消除不良行为。所以,不主张惩罚儿童。
11.答:运动复现是指在观察学习时,儿童将头脑里保存的视觉表象或符号,用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初的运动表现可能不太准确,但经过练习和调整,就能越来越准确。这一规律对幼儿教育的现实意义是:幼儿通过大众传媒观察学习和模仿,容易学习一些行为方式,这其中包括健康和不健康的内容。对于大众媒体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社会、学校、家长需要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首先应该控制源头,为幼儿提供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其次,家长、学校和社会要为幼儿提供正面的榜样行为。最后,引导幼儿形成健康的情感体验,内化为道德品质。
12.答:皮亚杰提出了平衡化因素的概念并认为平衡化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在皮亚杰看来,既然成熟、经验及社会环境各自都不能完全解释发展的根本原因,那么,必然存在着另外一种因素将这三种经典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协调,这种协调因素就是平衡化。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是在先天动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都具有相应水平的认识结构。无论是认知结构的演变还是认知结构的调整,都是不断追求平衡化的自动过程,自动调节正是平衡化的实质所在,是生命有机体固有的特性,平衡化的结果是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导致儿童心理的发展。所以,皮亚杰认为平衡化才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13.答:皮亚杰根据认知结构的不断演变,将儿童认知结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第二,前运算阶段(2~6、7岁);第三,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第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幼儿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前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幼儿思维有以下特点:(1)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获得了语言,能用语言来描述周围的环境和事物,用语言和他人交往。(2)这个阶段的儿童出现一系列以表象为工具的思维活动,能模仿出早先观察到的动作;能进行“象征性游戏”;能用笔涂出自己加以命名的对象等。(3)这个阶段的幼儿最典型的思维特点就是不守恒。即当外部物体的形态、空间位置发生变化以后,幼儿就认为物体的数量发生了变化。幼儿的这种不守恒的思维特点,表明他们的思维受到知觉形象的束缚,思维具有表象性和具体性。
14.答:皮亚杰几十年研究的主要成果,就是向我们揭示出,儿童思维的核心特点是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或自己的观点上的现象。儿童思维中的自我中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幼儿最典型的思维特点就是不守恒,这种不守恒的现象,实际上就表明幼儿在大多数场合下,都认为对象就是他们直接感知的那个样子,而不懂得从事物的内部关系来观察事物。(2)思维中的自我中心,还反映在幼儿分不清自我和客体的界线,容易相互混淆。最典型的是幼儿分不清想象和现实的界线,经常把自己想象的事当作真实的事来说。(3)思维中的自我中心,也表现在儿童有强烈的“拟人化倾向”,如幼儿认为小草会哭,花儿是朝着他们笑等。(4)思维中的自我中心,还表现在幼儿对规则的认识是单向的,只知道规则是由权威人士制定的,必须遵守的,而不知道任何规则都是可以通过适当程序加以修正和改变的。①表现在人际关系中,幼儿对成人有一种“单方面的服从”。②表现在道德判断中,幼儿倾向根据事情的实际结果来评判好坏,不善于考察行为动机。③在评判儿童的好坏时,儿童往往根据成人的标准。总的说来,儿童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是一种稳定的错觉。究其根源,是因为此时的儿童思维缺乏可逆性,不善于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使然。
15.答:所谓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或自己的观点上的现象。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儿童会在原有水平上不断解除自我中心。因此,在人的一生中,不断解除自我中心,是认知发展的任务。所以说,一个人认知的发展必须不断解除自我中心。
16.答:“儿童不同于成人”这一命题是“中国的幼教之父”陈鹤琴的主要儿童观。他为我们指出儿童不同于成人的七个方面:(1)好动心。儿童生来好动,因为他的感觉和动作是相通的。儿童没有自制力,他们的行动完全为冲动与感觉所支配。正是儿童的这种好动心,是他们获得知识、学习劳动、培养道德、养成习惯的基础。(2)模仿心。儿童的模仿心比成人强,这一点为儿童在不同环境中接受教育提供了心理基础,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成人应为儿童提供好的榜样,便于发展他们的自立心、创造力和发明心。(3)好奇心。儿童对于一切新的东西都会产生好奇心。由好奇心获得的知识,有时在短期内看不出作用,但有长期效应。(4)游戏心。陈鹤琴认为,儿童游戏乃是天然的,“可以给小孩子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和健康”。(5)合群心。陈鹤琴认为,“儿童是好群的”,儿童很早就产生了人与人的感觉,尤其是3岁以后,儿童开始与别人一起游戏,发展了许多重要的助人能力、合作能力。(6)情绪性。陈鹤琴认为,成人的所有情绪反应都是在乳儿期中即已开始奠立,因此,教师、家长要协同起来培养儿童的良好情绪,不要暗示、恐吓等,导致儿童不良情绪,应以优美的艺术作品培养儿童的美感,从而培养儿童的积极情绪。(7)环境要求。陈鹤琴把儿童成长的环境分为游戏、艺术和阅读三类,他高度重视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总之,陈鹤琴的儿童观与我们当代的儿童观之间有许多相同之处,比较先进、科学,切合幼儿教育实际,对我们现实的幼儿教育工作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7.答:朱智贤的儿童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是:(1)发展理论观。朱智贤运用唯物辩证法探讨了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包括: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特点的关系等。(2)重视儿童的整体发展。朱智贤指出,认知心理学强调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精神分析学派强调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行为主义强调儿童行为发展的研究,我们中国的儿童心理学,则要强调心理的整体发展的研究。(3)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认为,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儿童心理学,是我国儿童心理学前进道路上的主要方向;强调不要简单地照搬外国研究的成果,要着重研究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六、论述题
答:中国最早开创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陈鹤琴,他的《儿童心理之研究》是中国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还用日记法对其子从出生到三岁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这也是较早的有系统的儿童心理研究工作。那么,陈鹤琴的儿童观与当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之间有哪些相通之处呢?下面,我们来作简要的分析:
(1)关于当代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有诸如遗传、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儿童心理发展上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上年龄阶段特点和个别特点的关系,等等。
(2)陈鹤琴的儿童观与当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之间相通之处有:①热爱儿童,了解儿童,才能教育儿童。热爱儿童,成了陈鹤琴一生研究和教育儿童的内在动力,促使他在儿童研究和教育的事业中无怨无悔地追求和奉献,为中国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②儿童不同于成人。根据自己的研究,陈鹤琴为我们指出儿童不同于成人的七个方面:a.好动心。儿童的好动心,是他们获得知识、学习劳动、培养道德、养成习惯的基础。b..模仿心。儿童的模仿心比成人强,这一点为儿童在不同环境中接受教育提供了心理基础,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c.好奇心。由好奇心获得的知识,有时在短期内看不出作用,但有长期效应。d.游戏心。陈鹤琴认为,儿童游戏乃是天然的,“可以给小孩子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和健康”。e.合群心。陈鹤琴认为,“儿童是好群的”,儿童很早就产生了对人与人的感觉,尤其是3岁以后,儿童开始与别人一起游戏,发展了许多重要的助人能力、合作能力。f.情绪性。陈鹤琴认为,成人的所有情绪反应都是在乳儿期中即已开始奠立,因此,教师、家长要协同起来培养儿童的良好情绪,不要暗示、恐吓等,导致儿童不良情绪,应以优美的艺术作品培养儿童的美感,从而培养儿童的积极情绪。g.环境要求。陈鹤琴把儿童成长的环境分为游戏、艺术和阅读三类,他高度重视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陈鹤琴的儿童观与当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之间有许多相通之处,其儿童观比较先进、科学,切合幼儿教育实际,对我们现实的幼儿教育工作仍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